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晏殊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恩怨

揭祕:晏殊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恩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晏殊和歐陽修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生結緣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比歐陽修(1007)大16歲,十四歲以神童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作爲北宋文人,在爲官期間,政治成就平平,爲人也是圓滑閒適,所以他的詞都是富貴閒愁。但晏殊作爲北宋第一位在宋詞方面具有突出成就而且爲官至宰相的人,他的詞直接推動力宋詞發展,可以說,沒有晏殊就沒有宋詞在文人之間的流行。

揭祕:晏殊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恩怨

晏殊就好比一位文學潮流的領頭羊。詞之前都是伶人之物,不登大雅之堂,即便經過溫庭筠、韋莊等晚唐詩人、李煜、馮延巳等人許多名作的渲染,宋詞逐漸進入文人世界,但到了宋朝,詞這一載體還是不慍不火。歷史車輪到了晏殊這裏了。當時北宋初期有“宋詞F3”組合,即:晏殊、柳永、張先。柳永寫詞不錯,數量也多,但終究柳永是一爲煙花柳巷的落魄文人,放到現在也就是草根歌手,寫得內容也基本都是煙柳之事,沒擺脫詞的本質,在妓院唱唱還可以,還是難以到正式場合,而且在當時沒有微博、沒有網絡他的作品肯定流傳不開;張先呢,寫詞質量和數量也都不錯,但終究還是個小官,自然也沒啥流量。可晏殊就不一樣了,少年成名,長大又是宰相,簡直是一路開掛,在文官圈裏都是盟主級別的。所以他寫詞,別人自然爭相模仿、傳誦,而且晏殊的詞拜託了男女情愛之事的框架,寫得都是富貴閒愁的生活,定爲自然也符合文人,所以,宋詞稱爲一種主要文學體裁,離不開晏殊的。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17歲參加鄉試,落榜;20歲又考,中了鄉試,同年禮部考試落榜;23歲(1029)才通過考試進入國子監,24歲(1030)通過禮部考試,殿試。

卻說歐陽修呢?就沒有晏殊那麼一路開掛了,他童年很苦,父親是四川綿陽的小法官,自己剛四歲父親就去世,跟着母親投奔湖北隨州的叔叔,讀書沒錢買書,只能在沙灘上識字,去朋友家借。長大了之後科舉之路也是坎坷,第三次才中舉,那時候他24歲。

雖然歐陽修起步沒晏殊那麼平順,但他在官場和文學圈都是大佬,曾官職參知政事(相當於朝廷三把手),文學圈裏他比晏殊成就還高,倡導詩文革新,在文章和詩詞方面都是領軍人。他領軍到什麼程度呢?唐宋八大家,宋朝他是排第一位,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也是第一位;不僅如此,唐宋八大家裏宋朝的六位,除了他自己,其餘都是他的學生!!你說牛不牛?所以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沒有歐陽修對蘇軾、王安石等人的提攜,或許我們就無緣認識蘇東坡了。所以歐陽修是北宋文化的盟主和奠基人。

歐陽修爲何仕途崎嶇?其實這和他性格有關,他爲人正直,看不慣就要說,沒有晏殊那樣圓滑,因爲這個他的罪了很多人,看後面就知道了。

言歸正傳,該講一講晏殊和歐陽修的師生起源了。兩人結緣師生就是在歐陽修1030年參加禮部考試那一天。這一次考試,晏殊爲主考官,當時晏殊出了一道刁鑽的題目,只有歐陽修領會到了其意圖,並出彩完成考試,取得禮部考試名列榜首,得到晏殊的賞識。從此開始了兩人的師生恩怨。晏殊伯樂提拔了歐陽修,但卻因爲後面的事件漸漸疏遠甚至厭惡了歐陽修。

揭祕:晏殊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恩怨 第2張

第一次惱晏殊

慶曆元年(1041)從夷陵、乾德縣今湖北光化回到汴京,當時邊疆戰亂,他身邊的好朋友都在邊疆打仗,那時候范仲淹也被重用,曾舉薦過歐陽修,回到京城,很關心戰亂,可惜歐陽修只是個文官。

此時的歐陽修雖經歷了一番宦海風波,但在文壇上的名氣卻越來越大。而他的恩師晏殊這時則已是掌國家軍事的最高長官—樞密使。此時歐陽修進士登第已有十一年,在這十餘年的時間裏,師生二人都在向着人生的顛峯邁進,此番又相聚於京城,應該是非常愜意的。卻不料這年冬天發生的一件事給兩人的關係投下了濃重的陰影,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記載了事情的經過:

會大雪,歐陽文忠公與陸學士經同往候之,遂置酒於西園。歐陽公即席賦《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其斷章曰:“主人與國共休慼,不惟喜悅將豐登。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晏深不平之,嘗語人曰:“昔日韓愈亦能作詩詞,每赴裴度會,但云‘園林窮勝事,鐘鼓樂清時’,卻不曾如此作鬧。”

在漫天飛雪的良辰美景飲酒賦詩,本是一件難得的賞心樂事,但歐陽修所作,卻語含諷諫,意謂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的晏殊不能一味欣賞雪景,更要想到邊關戍卒的冷暖。而在晏殊看來,這種諷諫不免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壞人興致,故很不高興。從此兩人的關係開始產生裂痕,《永樂大典》卷一八二二二引《東軒筆錄》佚文雲:

歐陽文忠(修)素與晏公無它,但自即席賦雪詩後,稍稍相失。晏一日指韓愈畫像語坐客曰:“此貌大類歐陽修,安知修非愈之後也。吾重修文章,不重它爲人。”就這樣,歐陽修這個耿直boy,進了老師的黑名單。

歐陽修不識趣,導致晏殊罷相,第二次惹惱晏殊

繼上次拉黑事件之後,晏殊沒徹底疏遠這個不會說話的歐陽修。比如,晏殊在慶曆三年(1043)出任宰相兼樞密使時,還主動向朝廷薦舉歐陽修爲諫官。不料這番“薦舉”卻引發了兩人關係的更深裂痕。

當時北宋與西北鄰國西夏關係緊張,西夏拒不稱臣,且邀索無厭,晏殊不願開戰,主張妥協退讓。但歐陽修卻認爲應該抑其驕慢。兩人政見不合,晏殊“苦其(歐陽修)論事煩數,或面折之。(當面罵了他)”(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五二)

慶曆新政時期,因歐陽修極力推行新政,觸犯了權貴利益,遭到夏竦等人誣陷,彈劾歐陽修、范仲淹、富弼等人搞黨朋之私。加之歐陽修對事不對人,敢作敢爲敢說的性格屢次讓晏殊下不來臺,晏殊沒辦法啊,就想着安排歐陽修外調離京。

慶曆四年(1044),朝廷想派歐陽修爲河北都轉運使,諫官孫甫、蔡襄奏《乞留歐陽修札子》,謂“任修於河北而去朝廷,於修之纔則失其所長,於朝廷之體則輕其所重”,認爲歐陽修應繼續留任。而晏殊卻堅持要遣歐陽修外任,孫、蔡遂聯名彈奏晏殊,晏殊因此而罷相。出知穎州。由此晏殊更加反感歐陽修。

從此,晏殊對歐陽修的態度越發冷淡甚至反感。

揭祕:晏殊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恩怨 第3張

師生徹底陌路

歐陽修自知自己淡泊名利、無欲則剛對事不對人,敢言敢行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得罪了老師晏殊,但在他心中,晏殊、胥偃等恩師的地位還是如再生父母般重要,所以晏殊罷相,師徒情誼幾近決裂後,歐陽修有時還以學生的身份給晏殊寫信,表達關切、敬重之意,如:

慶曆七年(1047),歐陽修寫信安慰離開朝廷到穎州爲官的晏殊,稱他的此番外任,“日有林湖閒燕之樂”,“乃大君子以道出處之方,而元老明哲所以爲國自重之意也。”(《與晏元獻公書》),但晏殊始終不能釋懷。

皇佑元年(1049),歐陽修移知穎州,而晏殊已於一年前移知陳州,歐又寫信表達心意:

在這封信裏,歐陽修先是回憶了自己受晏殊知遇,被擢進士及第和引爲諫官的經過,接着講到與晏殊的生疏之處(“然而足跡不及於賓階,書問不通於執事”),表明心跡,然後說自己來到晏殊曾做過知州的穎州做官,實爲人生之幸,最後表達敬仰之情,希望晏殊爲國珍重。歐陽修的這封信辭情懇切,流露出對老師的一片深情厚意。然而晏殊的回覆卻相當草率,寫了十幾個字回覆。

客曰:“歐陽公有文聲,似太草草。”晏公曰:“答一知舉時門生,已過矣。”

皇佑四年(1052),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去世,晏殊遣使慰唁,歐陽修回信謝其軫念之意,但那已只是表面上禮節性的應酬而已。至和二年(1055),晏殊去世,歐陽修爲其撰《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又作《晏元獻公挽辭三首》,不妨讓我們來看其中的另外兩首詩其中幾句:

接物襟懷曠,推賢品藻精。

謀猷存二府,臺閣遍諸生。

—選自《晏元獻公挽辭三首》之一

四鎮名藩忽十春,歸來白首兩朝臣。

—選自《晏元獻公挽辭三首》之一

這兩首詩也都是表達對晏師的深情懷念,只是角度略有不同:第一首着重稱讚晏殊爲朝廷推引人才,獎掖後進方面的貢獻;第二首則重在懷念晏殊在政事文章方面的那種難以企及的“風采”。這裏有的只是對恩師的敬重和懷,至於那些往日的恩怨紛爭則已被拋到一邊,只留下一段遺憾任由後人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