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揭祕他與京杭大運河的恩恩怨怨

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揭祕他與京杭大運河的恩恩怨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隋煬帝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歷史上的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隋煬帝楊廣,堪稱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在大多數歷史記載和影視劇的描述中,楊廣是一個荒淫的富二代、昏庸的亡國之君: 弒兄奸母,殘害忠良、靡費奢侈、荒淫好色、濫用民力……在後人眼裏,隋煬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評價千百年來幾乎已成定論。

人們習慣稱楊廣爲隋煬帝,其實"煬"是諡號,是楊廣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爲其追加的,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爲"下諡"、"惡諡"。"煬"字並不是一個好詞,《周書·諡法》說:"去禮遠衆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把這個字用在楊廣身上,等於爲他做了個好色無禮、背信棄義、欺壓百姓的鑑定。

封建專制時代,輿論方面有個習慣,一錘定音以後,只可衆口一辭。後世對隋煬帝的評價,主要來源於唐朝史官編纂的《隋書》。對於隋煬帝的評價尤爲如此。

唐朝所修《隋書》,其目的是爲了吸取隋亡的教訓,鞏固李唐政權,自然將前朝皇帝貶得很低。後世承襲《隋書》之說,再加上小說、傳奇的渲染,隋煬帝便成了歷史上最荒淫無道的皇帝。

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揭祕他與京杭大運河的恩恩怨怨

所以他的出名卻並不是以賢德聖明而爲後人所銘記,但是不論他的生平事蹟已經被抹黑得如何如何,他一生的所作所爲也還是不容否定的。隋煬帝在位的前後十四年間,在他的詔令之下完成了東都洛陽的營造以及大運河的興修。

京杭大運河直接連通了海河、黃河、長江、淮河以及錢塘江等幾大水系,以隋朝的東都洛陽爲中心,向西至關中之盆地,北達華北平原,南通太湖流域,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非常龐大的水利工程。

隋煬帝傾其國力開挖大運河,後人一直頗有爭議,有"貪戀廣陵美景"之說,有"蒐括江南財富"之說,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氣"之說,也有"攻打高麗"之說等等。

多數的人都認爲這其實還是由於隋煬帝在開鑿運河之後便可以乘坐龍船而很直接、很便捷地巡遊他已經嚮往許久的江都(即今揚州)。在這條跨經南北的大運河開通之後,它首要的價值便是供隋煬帝及其妃嬪們巡賞遊玩。

由於隋煬帝非常喜歡揚州,於是還寫下了一首關於揚州景緻的一首詩,也就是《春江花月夜》。

他的《春江花月夜》詩說:"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寫出了揚州臨江的秀麗風光。有人認爲唐代詩人張若虛著名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還作有《江都宮樂歌》、《泛龍舟》、《迷樓歌》等相關的詩篇,這也顯示出他對江都的癡迷,乃至最後也死在了這個他比較神往的地方。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明顯都認爲隋煬帝的生活習性太過奢靡,興修如此浩大的工程與昔日的秦朝修築長城一樣,動用了國家大量的勞動力,但它若只爲了隋煬帝的一己私慾也未免太過於荒唐。廣徵民夫,徭役百姓不是出於秉公爲國,而且當時還出現了由於男丁人數不足,竟以婦女來充數的局面。

據 《隋書·煬帝本紀上》(卷三)載,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大業四年,"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煬帝楊廣爲了挖鑿大運河先後下令動用了數百萬民工,如此之多的人力,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十分驚人的。

大運河開通之後,隋煬帝也確確實實地先後三次巡幸江都,並且每一次出行都是由大批的縴夫以人力來拉動船隻運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財力,這些事情也被許多文學小說或者是一些民間戲劇所一再傳論演繹。

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揭祕他與京杭大運河的恩恩怨怨 第2張

不過也同樣有一些人不同意以上的這種觀點,他們認爲隋煬帝開鑿運河也並不就只是爲了巡遊江都。相對而言,在比較客觀的正史《隋書》的記載中,隋煬帝不僅僅是遊過江都,也還曾經巡遊過西北部的一些地方,甚至還曾到過突厥與吐谷渾的邊境。因此若認爲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僅僅是爲了巡遊玩樂,恐怕也還是有所欠妥的。

實際上,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國存在長期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南方主要佔據長江等地利,以水域爲優勢。而隋文帝楊堅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割據局面,到隋煬帝之時,他更是注重於疆域的擴大及轄域的穩定。疏鑿大運河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有利於集中皇權。

並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江淮以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內還是處在比較領先的地位的。因此興修開通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就能把整個國家的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聯繫起來,把富饒的江南財富以賦稅的方式來一徵集,並且通過大運河再轉運至東都洛陽。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爲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隋統一以前,中國南北方曾長期處於阻隔的狀態。隋統一之初,江南故陳的強宗大族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與隋中央之間始終存在着比較尖銳的矛盾。

舊陳的中心地帶吳會地區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隋高祖文帝經兩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亂,但南方並未因此而平靜,開鑿大運河可以加強政府對江南地區的控制。與此同時,大運河的開鑿也可以解決軍糧運輸問題,便於政府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

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揭祕他與京杭大運河的恩恩怨怨 第3張

隋朝開鑿運河工程,耗時較短、規模空前。公元584年,開鑿了廣通渠。公元587年在古邗溝的基礎上,開鑿了山陽瀆。公元605年,開鑿了通濟渠。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同年又進一步疏浚了山陽瀆。

公元608年,開鑿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開鑿貫穿江南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爲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餘杭,北通涿郡。

隋朝大運河的特徵:

古代最長的大運河,全長2000多米。

成爲南北經濟、文化、政治聯繫的紐帶,也成爲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大運河還促進了沿岸地區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

隋朝大運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若論大運河的開鑿與隋煬帝的歷史功過,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銘》中曾說過"在隋之民不勝其害,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較爲客觀公正的評價了隋煬帝的過失,既批評了開鑿運河的繁重的賦役,又肯定了開鑿工程的犧牲與貢獻。唐初,每年經通濟渠調運的糧食約萬石。開元二十一年,京兆尹裴耀卿改革漕運,凡三年,運粟入關中達萬石,平均每年餘萬石。

魏徵所著《魏書》對此是這麼提到的: 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而鄉校之內,闕爾無聞。……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採木,造龍舟、鳳甗、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從中可以發現,隋煬帝最初的動因,還是要巡視江南,查察問題問題所在。所以在大業元年,就開始陸續開通濟渠、洛水,且準備打造船隻。從這裏面確實可以看出隋煬帝巡遊的目的,但是說是取樂,卻不能做出任何的證明,因爲此時是隋煬帝剛即位,就在此前後,隋煬帝還陸續在邊疆有所成績。

所以,隋煬帝大概率的目的並不是爲了經濟往來,而更多是爲了鞏固南方的統治秩序,當然也不是爲了取樂。但是魏徵在《隋書》中論述時明明也提到此,卻在最後的結論中這麼說到: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爲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

當然無論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目的是出自隋煬帝的個人私慾,還是爲了鞏固隋朝政權統治的穩固,由於我國古代陸路運輸還不是非常地發達,在交通方面還是依靠水運爲主,這也就意味着開通此條水路通道的意義與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由於古代的技術非常落後,這些開挖工事全部都是由老百姓們用體力來落實。

一條大運河,死傷萬千計,得民心者才能坐天下。隋王朝的此項舉措已經讓自身失去了天下的民心。百姓負役過重,導致天下的百姓怨聲載道,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是應證了那句老話"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最終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唐代詩人皮日休也曾經這樣評價過大運河:"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儘管人們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爲大運河的開通,但是它至今還發揮了很大作用。如果沒有隋煬帝在大運河乘龍舟遊玩,他修築大運河的功績可以和大禹媲美。"

作爲新都城的重要交通配套,史學家普遍將開鑿運河的動機簡單概括爲隋煬帝意圖下江南賞瓊花美人。近代學者張昆河說:"按理言之,實皆有利於國家民生,然出於君王遊幸之私意,且操之過急,民力疲弊,遂爲亡國之虐症矣。"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學界普遍對其動機評價趨爲公允。李築《隋煬帝於大運河的開鑿》認爲開鑿運河是爲了"巡歷淮海、"安輯河北"。樑克敏《關於唐人對隋煬帝的評價》也總結開運河是爲達到改變"關河重阻,無由自達"的狀況,達到上下"協同歸心"的政治目的。

總體上看,隋煬帝大規模造運河有着多重的政治目的。爲了戰爭物資補給,爲了連通南北加強統治,爲了賦稅錢糧運輸,爲了促進商貿都是他考慮的重點,但是"出於帝王遊幸之私意"所佔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隋運河對後世貢獻也頗大。北宋開國時,由於軍權收歸中央,需要大量糧食以供養軍隊,所以雖然明知道汴梁地勢過於平坦、易攻難守,不是國都的最佳選擇,但是迫於運輸的壓力,宋太祖還是選擇了座落於運河上的這個城市,汴河也因此成爲北宋的"建國之本",成爲遷就漕運而建的首都。每年清明前後,江淮漕船銜尾入汴,造就了《清明上河圖》中繪製的盛景。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