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秦穆公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秦始皇之所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舉滅掉諸國統一天下,離不開秦穆公的功勞。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秦國地處東周列國最西,時時遭受西戎的侵擾,東邊又有強大的晉國窺伺,南邊和北邊也都有敵人虎視眈眈。秦國爲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派強兵與西戎作戰,而且還得分出重兵防守東邊的晉國。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後來,秦國四方征戰,簡直就像家常便飯一般。稍有懈怠,就會被敵人打到王城,秦人沒有絲毫安全感。

公元前659年,即秦穆公即位的那年,秦穆公作爲“王子”,還親自帶兵與西戎作戰。

秦穆公即位之後,爲了緩解這種壓力,主動拉攏晉國,並向晉獻公提親。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國國君向另一國國君提親,就是一種明顯的“示好”行爲。這種示好,通常還有另一層意思,即示弱。不過,提親的雙方也要看實力,如果實力不濟而提親,被拒絕,是很沒面子的事情。

可以想象,秦穆公爲了爭得國內發展的機會,鼓了多大勇氣才提的和親。

晉獻公沒有拒絕秦穆公的請求,還將自己的大女兒嫁給她。這以後,秦國暫時沒有了東疆之患,只需將注意力放在西邊,同時抓緊時間發展。

秦穆公發展實力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視人才。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第2張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並非看他腦子夠不夠聰明,而是看他的出身。如果一個人能力再強,他的出身不行,沒有任何國君會重用他。

秦穆公偏偏就不信這個邪:能讓國家強大的人都可以用,爲什麼非要看重出身呢?

秦穆公不分貴賤重視人才的典型,就是百里奚。

百里奚本來是虞國大夫,因爲虞國(假虞滅虢)被晉國所滅,被當做“陪嫁品”隨着大公主嫁給了秦穆公。

後來,百里奚使用計謀逃脫,離開秦國藏到楚國去了(還是奴隸)。

秦穆公擔心百里奚被楚國“慧眼識金”,特意派人到楚國,用極低的價格——五張羊皮將他買走。因爲秦穆公原想,如果出價太高,會引起楚國的懷疑,如果給的價格很低,就沒有人會在意了。

所謂悶聲發大財,大抵如此罷。

百里奚重又回到秦國之後,受到了秦穆公的重視。

作爲一名奴隸出身的百里奚,能夠受到國君的如此重視,這在之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因此,百里奚對秦公非常賣力,還不斷向秦公推薦和他一樣出身的人才,比如說著名軍事家蹇叔。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第3張

秦穆公對人才的重視,完全不拘一格,而且能夠容忍他們犯錯。

有一次,秦穆公命令三軍出函谷關攻打晉國,結果,秦軍還沒走出函谷關大門,就被晉國給暴打了一頓,三軍主帥孟明視(百里奚之子)還被活捉了!

通常情況下,打了大敗仗,三軍全軍覆沒,主帥就算不被殺,也少不得一頓皮肉之苦。

可是,孟明視被晉國放回(爲了羞辱秦公)秦國之後,秦穆公非但沒有任何則被他的意思,還親自跑到郊外迎接他回來。值得注意的是,秦穆公迎接孟明視的時候,特意穿了一身素服,而且還將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在這情況下,如果你是孟明視,你會怎麼想?肯定是死心塌地追隨秦公,披肝瀝膽爲秦公賣命了!

果然,孟明視經過此敗,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三年後,即公元前624年,孟明視邀請秦穆公一起去攻打晉國,此前,孟明視已經被晉國打敗了至少3次!換做別的國君,就算沒有罵他個狗血噴頭,也會找個藉口推脫,可是,秦穆公答應了孟明視的邀請。

這一戰,孟明視不僅拿回了被晉國攻佔的城池,還奪了晉國數個城池。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爲王官之戰,這也是秦國第一次戰勝晉國。

假若秦穆公不能容忍人才犯錯,又怎能成就一方霸主呢?

秦穆公有多重視人才?臨死了還不忘把他們一起帶走! 第4張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秦穆公死後,有177人殉葬,開啓秦國殉葬之風。《左傳》記載: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爲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爲之賦《黃鳥》。”

翻譯過來就是:秦穆公任好死了以後,將奄息、仲行、針虎三人殉葬;這三人都是秦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們的死,讓秦國人非常悲痛,並特意爲他們寫了一首《黃鳥》,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

很難相信,一向重視人才、容忍人才的秦穆公,在臨死前會殉葬三良?

還是大學士蘇東坡說的好:

“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

蘇軾是說:想當年,秦穆公活着的時候不殺孟明視,又怎會在死後殺死三良?古人因一頓飯的恩情,尚可自殺報銷;誰知三良是不是因爲要報恩,纔會主動殉葬?現在的人沒有如此忠義之士,就懷疑古人也沒有,這是怎樣的哀嘆呢?

是呀,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這纔是最悲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