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祿山憑什麼能夠倍受唐玄宗榮寵?

安祿山憑什麼能夠倍受唐玄宗榮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安祿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玄宗時期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個即令人欣慰又讓人惋惜的一個時代,開元與天寶兩個年號,似乎成了盛與衰的代名詞,前者興盛繁華,後者則又繁華落盡,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當然,我們也知道,盛衰榮辱實際上皆系身於唐玄宗一人,什麼紅顏禍水,什麼奸臣當道,很大程度上都不能夠掩蓋住唐玄宗自身所應該要負有的責任。所以我們也能夠得出最終的定論,即安史之亂的發生很大程度上理應歸咎於唐玄宗自身,恰是他在後期的懶政怠政,方纔致使社會的隱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

當然,我們也知道,儘管唐玄宗自身是希望大唐興盛能夠延續萬年的,然而事實上他自己在晚年的一些所作所爲,恰又是在透支本就埋伏着諸多社會隱患的大唐氣運。除了縱身於聲色犬馬之外,唐玄宗還一改往日頗爲合理的用人原則,長期專用一相,致使朝廷內部風氣欠佳,人才難得盡用,甚至出現上下相瞞、君臣互欺的政治局面,而後至楊國忠爲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吏治腐敗成爲一種常態。不過,若是僅僅如此,憑藉唐玄宗早期君臣共治下的繁盛,倒也能夠勉力維持一段時間,不至於如此在唐玄宗時期爆發大亂。而安史之亂的發生,最爲主要的一個人物還應該要數曾經備受榮寵的變將安祿山。

毫無疑問,安祿山是幸運的,畢竟在其起兵造反之前,他所獲得的榮寵無人能出其右,甚至可以說是唐玄宗極爲信賴的一位邊關將領。然而恰也是這樣一位倍受信賴與榮寵的人,卻也壓制不住內心深處對權力的渴望,行了造反之事,這對於唐朝與唐玄宗自己來說,倒也顯得頗爲悲涼,孤恩負德從來就是一個悲從中來的故事。當然,安祿山也可能有過是否造反的猶豫,但是世人從來就不看重如何想,而看重怎麼做。很顯然,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對於他造反的諸多具體原因,我們則不再本文細析。而我們的重點所在,主要在於討論安祿山何以倍受榮寵,畢竟若是安祿山未能得寵,安史之亂是否會發生,也另有他說了。

關於安祿山的速成氣候

安祿山可謂是一個身奉其時的人物,畢竟白手起家所需要的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時代所給予自身的氣運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安祿山恰好就能夠獲得這樣一種時代氣運,儘管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最初所處的環境對他並不友好。在《資治通鑑》中這樣提及安祿山的身世:“安祿山者,本營州雜胡”。即安祿山所處的是一個比較雜糅的多民族地域,當然,也恰是身處這樣一種環境,所以安祿山最初所從事的就是牙郎(相當於是中介),然而因爲行情不好,所以安祿山還跑去偷羊,以此來改善生活。然而,因爲種種原因,偷羊之事敗露,而安祿山也被處以死刑,不過恰是在此之際,安祿山對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大喊一聲:“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壯士!”恰是這句話,令得張守珪對其另眼相看,不僅免去其死刑,並且將其留用於賬前,而安祿山的命運從此得以改跡。

開元二十四年,這時候安祿山已經立有多次軍功,然而偏偏在這一年貪功冒進,被送去唐玄宗面前議定罪刑。當時,恰爲張九齡爲相,便表示“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按理來說,宰相都說要將其軍法處置,安祿山必定難逃一死了,然而此時,唐玄宗觀其憨厚忠實便法外開恩,安祿山得以保全。這是安祿山與唐玄宗的第一次接觸,也是最爲重要的一次,因爲從此以後,安祿山的忠厚形象便在唐玄宗腦中揮之不去,直至最後的安史之亂爆發。在李林甫當任宰相之後,改用胡人作爲邊將,所以在唐玄宗的照顧下,安祿山有了更大的舞臺,也開始進入良性發展時期,倍受唐玄宗所器重。

安祿山憑什麼能夠倍受唐玄宗榮寵?

那麼,唐玄宗是如何恩寵安祿山的呢?我們就直接從官職上來窺其一二:

開元二十八年: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天寶元年:平盧節度使、中丞天寶三載: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平盧軍使天寶六載:加大夫天寶十載:加河東節度使

如此可見,在天寶時期,安祿山已經掌控了三鎮的軍政大權,並且還兼有河北地區的人事任免權,可謂是地方大員。除了在官職上的恩寵之外,唐玄宗在其他方面更是待其如己處,甚至連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也不會在意,常常賜予奇物於安祿山。那麼,爲何唐玄宗要如此厚待安祿山呢?我們先從安祿山自身來談起。

安祿山癡直與狡黠

我們知道,在天寶時期,唐玄宗周圍的人幾乎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尤其以宰相李林甫爲最,並且被稱作是口蜜腹劍。事實上,除了李林甫之外,安祿山同樣也可以稱得上是雙面人,表面一套背地裏又是一套。所以,對於安祿山也有評價爲“外若癡直,內實狡黠”,即表面長得憨厚老實,其實同樣深諳僞裝之術,工於心計。並且,我們也不可否認,安祿山能夠榮寵不衰,恰是和自己最初的職業“牙郎”有所關係的,試問,一個真正老實本分的人,又怎能夠承擔起“中間商”的角色呢?

我們就拿兩件比較有代表性的事情來說。

一般說來,在古代封建社會,臣子理應先拜君夫後拜國母(準確來說楊貴妃並不算國母),然而到了安祿山這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安祿山都是先拜楊貴妃而後再拜唐玄宗。當時唐玄宗甚爲不解,便詢其緣故,而安祿山則說“胡人先母而後父”,令得唐玄宗深以爲意(安祿山認楊貴妃爲乾孃)。在唐玄宗看來,安祿山此舉恰是其忠厚老實的表現,所以更加放心委以重任。

並且在一次安祿山進見唐玄宗,恰逢太子在場,然而安祿山卻只拜皇帝而不拜太子。當時唐玄宗同樣不解,詢問緣故,結果安祿山卻反問“臣蕃人,不識朝儀,不知太子者何官?”後唐玄宗解其疑惑,可安祿山卻仍然不拜,並且稱“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可見,在這裏安祿山便是故弄玄虛了,一方面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條件,來一個不知者不罪,而後又來了一個明知故犯,正中唐玄宗下懷。畢竟安祿山此舉擺明了就是爲了討好唐玄宗,所以以太子之辱換皇帝之榮,使得唐玄宗虛榮心爆膨,更加認爲安祿山是自己的人。

毫無疑問,安祿山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再加上他自身的表演天賦,糊弄起唐玄宗來倒也是輕車熟路。偏偏唐玄宗還樂得安祿山的這些把戲,可以說是當局者迷了。然而,若說唐玄宗單純是因爲安祿山的這些阿諛奉承而賦其殊榮,倒也顯得有些淺薄了,事實上,唐玄宗恩寵安祿山,還有着另外的深層次緣故。

唐玄宗的小心思

事實上,唐玄宗會重用安祿山,不僅僅是看在安祿山會哄自己開心的份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便是希望安祿山能夠成爲自己的心腹。當時的唐朝,雖說唐玄宗爲九五至尊,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人至老年,難免也會心生猜忌,憂心權力爲他人所奪。所以,唐玄宗一直以來都默認李林甫排擠太子,就是擔心太子羽翼漸豐取己而代之。所以,爲了能夠保證自己的權力,唐玄宗必須將大部軍政大權交予自己所信之人,而安祿山就是這樣一個人選。

安祿山憑什麼能夠倍受唐玄宗榮寵? 第2張

一方面,安祿山能征善戰,履建奇功,是一位難得的邊軍將領,所以就算是看在安祿山的能力上,唐玄宗也應該要厚待於他,使其爲大唐江山發光發熱。另一方面,安祿山此人長久以來給唐玄宗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實的,看起來沒有那麼多小心思,尤其是在那次皇帝太子的跪拜事件後,更讓唐玄宗認爲安祿山是和自己一條心的,所以也就將其引作是自己的心腹了。對於自己的心腹,唐玄宗更有必要不遺餘力的行籠絡之事了,所以頻頻予其恩寵倒也不足爲奇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與安祿山之間註定是擦不出愛的火花。當然,除卻楊國忠針鋒相對等其他因素之外,也許安祿山會等至唐玄宗去世後再反,可是無論怎樣,安祿山所生的反唐稱帝之心,都是辜負了唐玄宗的最初期待。可見,安祿山雖說不上是惡狼,但也稱不得是爲忠犬,至少從他的所做所爲來看,他也是一個被權力操縱的傀儡,在無上權力的面前,唐玄宗對自己的殊遇之恩,倒也顯得更不那麼重要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