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姚崇首次爲相就除掉奸臣,重振朝綱創立業績

姚崇首次爲相就除掉奸臣,重振朝綱創立業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姚崇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姚崇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宰相,他出身於官僚大家,因爲自身所具備的卓越的才能而被選中,得到朝廷統治者的重用。姚崇經歷了從武則天統治時期一直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在如此之長的時期當中,他曾經三次成爲唐朝的宰相,並且每一次成爲宰相都是在唐朝有危難的時候,因此他也被稱爲“救時宰相”。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於姚崇的評價也很高:“唐世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璁),他人奠得比焉。”姚崇之所以能夠得到司馬光如此之高的評價,還是與他三次爲相的經歷有關。

姚崇首次爲相就除掉奸臣,重振朝綱創立業績

首次爲相,除掉奸臣。

姚崇第一次成爲唐朝的宰相是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當時已經處於晚年的武則天,十分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有了武則天對於他們的寵信,他們二人逐漸膨脹起來,在朝廷中十分驕傲跋扈,有恃無恐,將當時的朝廷環境攪得十分的混亂。當時作爲宰相的姚崇,看到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各種行爲十分氣憤,因此一直在採取措施壓制這兩個人。姚崇對於張易之和張昌宗進行打壓,自然就引起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對於姚崇的打擊報復,他們經常憑藉武則天對於自己的寵信,向武則天污衊姚崇,說姚崇的壞話,讓武則天罷免姚崇。武則天雖然最終並沒有剝奪姚崇的宰相地位,但是卻藉由突厥侵犯唐朝的邊境,將姚崇調離了京城,姚崇手中也不再掌握着宰相的權力。

姚崇首次爲相就除掉奸臣,重振朝綱創立業績 第2張

到了公元705年的時候,當時的武則天已經病重,張易之和張昌宗就利用自己得到的武則天的寵信,把持着國家的朝政,並且暗自謀取私利。姚崇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及時的趕回了京城,並且與另一位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發動了政變,率領軍隊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殺,並且向武則天施壓,讓武則天讓位給皇太子李顯。

李顯登基之後,對於所有參加政變的有功之臣都進行了獎賞,姚崇因此也又寵信掌握了宰相的政治權力,並且還獲得了李顯給他的額外獎賞。但是根據劉咰在《舊唐書》中記載,姚崇得到封賞之後卻哭了起來,當時彥範和張柬之對他說:“今日豈是啼哭時!恐公禍從此始。”但是姚崇卻說:“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長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緣此獲罪,實所甘心。”結果不久之後,他就被唐中宗李顯貶爲了毫州刺史,後來又成爲了常州刺史,遠離了京城。

其實姚崇之所以如此,目的就是想讓唐中宗將他派到遠離朝廷中心的地區,因爲他對於當時唐朝的局勢十分清楚,雖然武則天在衆人的壓力逼迫之下讓位於唐中宗,但是武則天在位這麼多年所形成的勢力是很難一次就撼動的,相比之下,唐中宗則是比較昏庸無能的一個人,宰相張柬之等人雖然具備一定的政治才能,但是他們做事比較優柔寡斷,並且剛愎自用,因此唐朝的政局並不穩定。

事實證明,姚崇的預感確實是正確的,唐中宗即位的第二年,以張柬之爲首的幾個在唐中宗政變中出謀劃策的人,都被武三思給暗中算計,將他們流放,並且在流放的過程中將他們都殺害了。而姚崇由於提前將自己遠離了政治中心的漩渦當中,因此並沒有受到牽連。由此可見,姚崇在政治方面的眼光確實是十分長遠並且清晰的。

二次爲相,重振朝綱。

在公元710年,武則天另一個兒子李旦在其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輔助之下,登基成爲了唐朝新一任的統治者,也就是後來唐睿宗。也正是在這一年,姚崇有第二次被任命爲了宰相。第二次稱爲宰相的他,此時所主要的工作就是重新整頓當時已經比較混亂的吏治,將唐中宗時期所留下的各種弊病進行革除。

在唐中宗統治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使得國家的統治大權旁落。當時外戚和公主頻繁地干預朝廷政治,吏治也是十分腐敗,貪污受賄成爲官員們之間的普遍狀況。爲了更好地獲取私利,朝廷的官員和商人相互勾結,買賣官職,富商們只要出一定金額的錢就能夠買到官職,這種由皇帝直接授予,越過中書省能夠和門下省批准的官職,被稱爲“斜封官”。由於並不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能成爲的官員,因此這些官員也並不參與國家的政治,但是他們卻可以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去搜刮百姓,使得當時的百姓都怨聲載道。

姚崇成爲宰相之後,清楚的知道這種“斜封官”的存在對於唐朝的朝廷統治的不利,因此他上書唐睿宗請求廢除這些“斜封官”,向社會廣泛招納賢良的人才,將沒有作爲的官員廢除。唐朝的朝綱又被重振起來。

但是,唐睿宗也並不是一個十分具有才能的統治者,國家的統治權力逐漸被太平公主所掌握,由於太平公主深受到自己的母親武則天當政的影響,因此太平公主也想要模仿自己母親的道路,掌握國家的權力。隨着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逐漸地顯現出自己地才能,姚崇爲了保證國家的穩定,認爲應該輔佐李隆基登上皇位。爲了更好地爲李隆基登上皇位提供條件,就向唐睿宗建議將太平公主安置到東都地洛陽地區,將其它手中掌握重大權力的諸王分配到各個州擔任刺史。

但是唐睿宗卻將姚崇的建議告訴了太平公主,造成太平公主對於姚崇的怨恨很深。而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爲了避免受到牽連,同時也爲了給自己登基主動爭取機會,就指控姚崇挑撥皇室的關係,請求將姚崇治罪。於是姚崇剛剛擔任宰相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再次被貶了。

三次爲相,創立業績。

公元712年,李隆基正式登基稱帝,也就是唐玄宗。不同於唐中宗和唐睿宗,唐玄宗是一個具有較強的政治才能的領導人,他的統治比較開明,並且能夠選賢任能。宰相作爲輔佐皇帝統治的重要官職,自然要選擇一個十分具有才能,能夠輔佐統治的優秀人才,因此唐玄宗一直十分重視宰相的人才選拔。

在唐玄宗統治的第一年裏,有一次,唐玄宗到渭河打獵,並且祕密地將姚崇召來,向姚崇詢問國是的相關意見,而姚崇的回答讓唐玄宗十分滿意,當即就任命姚崇爲相。但是姚崇並沒有立即叩謝唐玄宗,唐玄宗詢問姚崇爲何不叩謝,姚崇說,自己想要向唐玄宗提議跡象治理國家的建議,如果唐玄宗能夠同意,他就擔任宰相。

姚崇向唐玄宗所提議的諸多建議,實際上都是根據當時唐朝的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所提出的,比如不許後宮外戚干政,就是爲了避免再出現武則天類似的事件。唐玄宗自然明白姚崇所說的建議都是對於自己治理國家有益的,因此唐玄宗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姚崇由此也開始了他第三次爲相的仕途。

姚崇首次爲相就除掉奸臣,重振朝綱創立業績 第3張

姚崇成爲宰相之後,專注於整頓國家的吏治。從武則天當政以來,唐朝在較短的時期年內就發生過好幾次政變,姚崇認爲,政變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國家的中央機構的官員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皇親國戚所擔任的,他們本來就具有較大的權力,諸王又掌握着朝廷禁軍的統領權,在利益的誘惑之下,他們自然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發生叛亂。因此要想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必須要改變這種皇親國戚在中央機構任職的局面。於是姚崇就輔助唐玄宗將諸王外派到各州任職,並且將軍隊的權力收歸到中央,讓他們不再有進行叛亂的能力。

此外,姚崇對於官吏的選拔制度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將朝廷中多餘的官員進行撤除,提高整個官員集團的運行效率。在官吏的選拔方面,姚崇注重爲國家選拔人才,不計較出身,唯纔是用。同時姚崇還進一步促進當時唐朝的經濟發展,減輕當時百姓的農業賦稅,禁止官員對於百姓進行搜刮,提升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率,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

姚崇三次爲相,每一次成爲宰相,都爲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能夠在國家危難時激流勇進,也能夠在激流中懂得退卻,這樣的智慧足以讓人傾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