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如何應付這場戰爭,清政府內部存在兩派。一派以慈禧太后爲首,史稱後黨,主張求和;另一派以光緒皇帝爲首,史稱帝黨,主張力戰。光緒雖已親政,但重大事務決策權仍在慈禧手裏。

慈禧與光緒的關係。他們既是伯母與侄兒,又是姨媽和外甥。光緒的父親奕譞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的弟弟,娶慈禧的妹妹爲妻,生下載湉。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一錘定音,過繼時年只有四歲的載湉給前皇帝咸豐和自己做兒子,並立爲帝,兩人成爲名義上的母子。

隨着甲午戰敗,30多年洋務運動的成果灰飛煙滅,康有爲、梁啓超等有識之士認識到,非革新政治不足以救亡圖存。光緒也“憤極愧極”,爲了“不做亡國之君”,他逐步認識到學習西方不能“徒襲其皮毛”,必須進行根本的政治改革。他曾當面對慈禧表示,甘願“壞祖宗之法”,也要推進新政。而慈禧卻對光緒說:“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違背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 雖然兩人都希望大清走向富強,但對“祖宗之法”的立場不同,爲變法失敗埋下了伏筆。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被慈禧太后扼殺的變法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緒採納維新派康有爲等人的主張,下《明定國是》詔,接連發出數十道變法命令。除舊的部分有:廢八股,改試策論;廢各省書院、祠廟改爲學堂;裁減綠營;裁撤詹事府等重疊機構。布新的部分有:辦學堂,首先籌辦京師大學堂;設中國銀行、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倡辦各種實業;獎勵新著作、新發明;設立譯局,編譯書籍;准許自由開設報館、學會;編制國家預算,公佈歲出歲入;廣開言路,提倡上書言事等。

這些變法新政的舉措,是要用西方國家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模式取代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這就大大觸動了頑固派的既得利益,危及到其統治。對於光緒的變法詔諭,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認真執行,湖北巡撫曾穌較爲熱心,其他各省督撫則觀望敷衍,甚至抵制,對“諭令籌辦之事,竟無一字復奏”。新政在絕大多數省份不能推行。光緒的變法令大都成爲一紙空文。

《明定國是》詔頒佈後第四天,慈禧逼迫光緒連發三道上諭:一、罷黜帝黨首領、光緒老師翁同龢,逐回原籍;二、任命慈禧親信榮祿爲直隸總督,統帥京畿董福祥部、聶士成部、袁世凱部三支重兵;三、凡授任新職二品以上大臣,“具折到皇太后前謝恩”。這對於已經歸政光緒的慈禧來說,無疑是要重新控制光緒了。

在變法中,當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即爲了國家而不惜自己的權位。事實證明,光緒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面對慈禧的一連串舉動,光緒試圖通過壯大自己的力量來與慈禧進行對抗,以便加緊推行新政。他頻頻召見康有爲、譚嗣同、黃遵憲等維新派(六品以下小臣)共商變法大計;將阻撓禮部主事王照上書的禮部堂官懷塔布、許應睽等六人革職,新任命七名堂官,其中四人是維新派;提拔維新派官員,特別給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四人以四品卿銜,擔任軍機章京,架空守舊的軍機大臣。

慈禧與光緒的排兵佈陣,使得後黨與帝黨兩派的鬥爭逐漸升級,危機四伏。光緒手中沒有兵權,萬般無奈之下決定冒險拉攏掌握天津新式陸軍的袁世凱。而慈禧不斷派人去天津與榮祿密謀,很快,榮祿調動聶士成的武毅軍移駐天津陳家溝,調動董福祥的甘軍移駐北京長辛店。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2張

1898年9月15日,光緒判斷事態即將劇變,召見楊銳並授以密詔,訴說慈禧反對變法,自己自身難保之苦。康有爲、譚嗣同等除拉攏袁世凱外,又幻想取得日、英、美等國支持,四方奔走,但均無結果。

9月16日,光緒召見袁世凱,“著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9月18日,御史楊崇伊上奏慈禧稱:“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同日深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徹底交權。袁當面表示願效忠皇帝,同時藉口事機緊迫,須迴天津部署。

9月19日夜,慈禧突然提前兩天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9月20日,光緒先召見袁世凱,後會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凌晨,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瀛臺,宣佈臨朝訓政。當晚,袁世凱從楊崇伊處獲悉慈禧重新訓政,以爲事情泄露,爲保全自己,和盤托出維新派的密謀。致使事態擴大,大批維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殺。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僅僅持續103天,其失敗的教訓深刻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既得利益集團一旦形成,必定會頑固阻撓和反對改革。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決戰,將決定改革的成敗。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3張

遲來的新政救不了大清

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1900年義和團運動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時,慈禧獲得兩個完全不靠譜的信息:一是義和團有刀槍不入神功,有敢於和“洋鬼子”血戰到底的決心,二是各國公使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兩個信息分別使慈禧認爲,中國民心可用、“洋鬼子”可恨,決定向各國宣戰,結果使中國又一次遭遇慘敗。

在經受盲目排外失敗的打擊與西逃西安飽嘗的艱辛之後,慈禧終於認識到列強遠比大清強大,爲了大清江山與億萬臣民,必須引進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觀念。因此拋棄了保守主義偏見,決定繼續光緒在戊戌變法時提出的政策,發起清末新政。

1900年8月20日,慈禧在向西逃亡途中,以光緒的名義下罪己詔。12月1日,慈禧已逃到西安,在西安行在發佈上諭:“取外國之長,乃可補中國之短。懲前事之事,乃可作後事之師。欲求振作,當議更張。”要求大臣們在兩個月的限期內,就政治改革問題發表意見。然而,兩個月過去了,屠殺戊戌六君子的恐怖記憶,使大臣們仍然噤若寒蟬。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4張

1901年1月30日,一向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頒佈變法詔書。詔書以雄辯的文字說明,只有“變法”,才能使國家漸致富強。祖宗之法也不是不可變的,而且列祖列宗也是在不斷地變法。慈禧明白臣民對於戊戌政變被血腥鎮壓會心有餘悸,在昭書中作一些新的解釋。說維新派“僞辯縱橫,妄分新舊”,給康有爲定性爲“乃亂法也,非變法也”。

儘管詔書稱康有爲“亂法也,非變法也”,但在實際上清末新政恰恰是戊戌變法的延續與發展。比如,戊戌變法的變科舉、發展工商業和要求君主立憲的呼聲,在清末新政時發展爲廢除科舉制、獎勵工商業與預備立憲的實施。

不過,清末新政卻始終未脫離“永固皇位”,即以保全清朝統治者的利益爲前提去實施近代化的一些措施。而慈禧的預備立憲承諾,遇到的是革命黨人舉起的民主共和與武裝起義的大旗,已經錯過了在和平環境中進行改革的歷史時機。

光緒與慈禧之間的明爭暗鬥,光緒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5張

歷史給了清末新政十餘年的改革時間。新政開始時,慈禧年過花甲,光緒正值壯年,雖然被囚禁於四周環水的小島瀛臺,但他一直堅持學習外語,關心與研究國內外時事,始終懷抱着“有意振興中國”(光緒私下對即將離開皇宮的德齡語)之志。1908年11月13日,在慈禧患病多日之後,光緒也“疾甚”(見《清實錄》),次日便駕崩於瀛臺涵元殿,年僅37歲。過了不到一天,慈禧駕崩。

對光緒如此蹊蹺之死,百年來人們紛紛懷疑他死於謀殺。從2003年至2006年,北京市公安局偵查人員與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科研人員,從光緒陵寢提取光緒的頭髮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含量相當高的砒霜。後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撰文稱,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緒復出盡翻舊案,故在全國大造光緒病重輿論,希望光緒因體弱多病而先死。但事與願違,自己先罹重病,勢將不起,故臨終前令親信毒死光緒。從檢測結果與史料記載來看,這應是事實的真相。

而在光緒與慈禧駕崩後,這場在變法詔書中自稱是“母子一心,臣民共見”的清末新政,卻又變成攝政王載灃等人的撥弄朝政。歷史是無情的,三年後,清王朝最終無可挽回地被革命黨人推翻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