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中元節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鬼節”,俗話又叫“七月半”。不過文雅的說法爲“中元節”、“盂蘭盆節”。雖說是“節”,但這個“節”的主人公卻不是“人”,而是“鬼”。即便許多地方習俗不一樣,而且隨着歷史的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習俗也被演化、省略。但這天照例上墳、祭祀、燒紙等卻還是保存了下來。那麼,這個“鬼節”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有着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的秋祭與佛教中的目連救母

衆所周知,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收穫之時祭祀先祖,被認爲是孝道心誠的表現。《禮記·月令》 中有“孟秋之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的說法。據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載,商周之時,秋天的祭祀叫“嘗”,要以收穫的黍、稷等作物奉祀祖先。

漢代的儒生們在爲先秦典籍註疏時,還加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在裏面,因爲他們宣揚祭祀不及時就是天子的失職失道。可見,秋祭(也就是所謂的“秋嘗”),無論是作爲一種來自遠古的禮儀習俗,還是爲了彰顯孝心的舉措,在漢代得到了繼承和延續。正因如此,諸如《楚辭·九歌·少司命》、《東皇太一》、《湘夫人》等民間祭祀鬼神的樂歌也得以流傳。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2張

不過,要了解“鬼節”的興起,還不得不提漢代的一件大事——佛教的傳入。

自漢明帝夢見金佛後派蔡音、秦景等去西域求取佛經,佛教逐漸傳入中國。寺廟、佛經在中原越來越多,佛法、佛教故事也隨之傳播。“盂蘭盆節”就是這麼來的。

“盂蘭盆”一詞來源於佛教《盂蘭盆經》,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爲“解救倒懸”之意,也就是把魂魄從困厄中解救出來的意思。這一說法源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佛經中提到:

“目連見其亡母生餓鬼中,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爲七代父母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衆僧,皆爲施主咒原,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是時,目連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

意思就是說,佛祖的弟子目連看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裏受苦,自己解救無果。佛祖說是因爲他母親罪孽深重,必須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百味五果放置盆中供養十方鬼靈,母親才能解救。目連照做之後,母親才得以解脫。這個故事,表明佛教傳入我國後,開始出現了七月十五超度親人亡靈的說法。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3張

從傳世文獻來看,這種習俗在南北朝之時就已經具有了較大影響。據《釋氏六帖》、《荊楚歲時記》等的記載,梁武帝在七月十五“送盆供養”,車馬流連,場面十分排場。民間也是上行下效,“廣爲華飾”,好不熱鬧。

佛道融合背景下的中元節

現在的七月十五,更多的官方說法還是叫“中元節”。“中元節”其實是道教的叫法。道經裏說:“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衆,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 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衆苦,得還人中。”

不難看出道教中解救餓鬼的方式與《盂蘭盆經》主旨相似——在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勾選善惡之時,通過一系列誠意的操作(燒香燃燈、採集花果、準備飲食和奇珍異等)供養諸聖和道士。然後道士在這一日講經說道,借諸聖之力解救餓鬼。佛道兩家在七月十五的來源不好確定是誰借鑑的誰,但可以確定的是,二者的主旨、供養方式其實異曲同工。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4張

有唐一代,李唐將道家教主老子奉爲聖祖,道教地位得以上升。而後民間思想、信仰中佛道又不斷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七月十五逐漸變成一個接地氣的民間節日。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唐朝一代的努力,北宋之後“中元節”成爲了七月十五的固定稱呼。如《東京夢華錄》裏就直截了當的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說法,這在此前的文獻中是少見的。唐宋之後的中元節逐漸定型,並沒有太多質的變化。

那麼,唐宋之時的中元節是如何過的呢?

唐代起確立了放假制度,規定“七月十五日前後各一日,宜準舊例休假。”這爲盛大的節日活動提供了時間準備,也烘托了氣氛。而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交互影響,很快形成了一個十分盛大的節日。

七月十五這一天,寺院或宮廷都會準備盂蘭盆,在盆中放有食物等供品,並且有用紙花、竹子、蠟燭等裝飾,之後有寺院和尚誦經等一系列活動。到了宋代,市民階級的崛起之後,鬼節也充滿了民俗氣息。如《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

“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的七月十五,人們在街市上游玩,有賣零食的、演雜劇的,熱鬧地一點不比七夕的差。不過,除了娛樂之外,祭祀活動也同樣進行得如火如荼,十分熱鬧。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5張

據《東京夢華錄》、《夢樑錄》等文獻所記載,此時朝廷有宏大的官方祭祀祭奠先祖、陣亡將士及江海鬼神。官方的祭奠活動自然是十分盛大的,會有專員主持:“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在祭奠江海鬼神時,還會“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

除了皇家的祭祀活動,民間祭祀也很熱鬧:“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按此記載,在民間,七月十五之前就有賣紙錢的,而且佛教的“盂蘭盆”在宋代也不是盛貢品的供奉之物,而是與紙錢一起燒掉成了祭祀物品。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6張

立足東土,影響朝日——古代中元節的傳播與影響

唐宋時中元節的影響有二,一是奠定了後世節俗的基本面貌,二就是影響到了朝鮮、日本。唐宋時中外交流頻繁,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影響到了周邊國家。“遣唐使”一類的不僅學走了中國的制度、技術,也不可避免地被節日、習俗所影響。

朝鮮的盂蘭盆節又稱“百中節”,新羅王朝時就已經流傳開來。其實朝鮮的古籍中仍然有“中元”的說法,這種道家的叫法顯然是受中國的影響。《澤堂答倭人問目》中記載:“七月十五日,謂之中元……王女率六部女子。自七月既望,早集大部庭績麻,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負者置酒食以謝勝者,相與歌舞作百戲而罷。”七月十五傳到朝鮮之後,這種遊戲娛樂的項目也體現了朝鮮本土化的改造。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7張

日本也是如此。據學者研究,公元659年日本齊明天皇詔羣臣於京內諸寺,勸講《盂蘭盆經》,使報七世父母。由此看來,日本最初接觸“盂蘭盆”更多的還是佛教活動,並未與節日、祭祀等掛鉤。後來中國文化的傳入,加上幕府內亂等社會現實因素,民間開始有供養祖靈,伴隨萬燈會、施餓鬼等儀式的“生盆”。此後由於日本本土因素,“盂蘭盆節”也加入了更多日本色彩,與中國的“中元節”有了許多差異。

總而言之,“中元節”雖是道教的叫法,但民間最初其實是先接納的佛家的“盂蘭盆節”。但七月十五的本質還是先秦時的秋天祭祖習俗。至唐宋時習俗不斷加入世俗的色彩,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在唐宋影響下傳入了東邊的朝鮮半島、日本。

古代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鬼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8張

在“鬼節”源流清晰之後,我們不難看出,其實現在民間許多關於“鬼節”的講究甚至忌諱都需要商榷,都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因爲這個節日的本質並不是這樣,甚至在宋代,這種節日的氛圍要更加輕鬆、愉快。所謂“鬼節”,最初的本意是祭祀先祖。在祭祀方式和手段有所變化的今天,一味追求形式是不可取的。唯有心存敬畏與孝心,以孝和誠意侍奉先輩的生前身後,這大概就是古人的初衷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