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石峁遺址挖掘出石砌城址 始建於4300年前

石峁遺址挖掘出石砌城址 始建於4300年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佈了最新考古成果,發現神木石峁遺址內有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址,它由 “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部分構成,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史前最大城址。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相當於一個西安世園會。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

1976年就被發現的石峁遺址,經過近兩年的系統調查和考古發掘,又有了驚人的發現。首先發現了石峁城址,這是一處宏大的石砌城址。

石峁遺址挖掘出石砌城址 始建於4300年前

網絡配圖

今年開始的考古勘探確認它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城內面積約210餘萬平方米,外城城內面積約190餘萬平方米,石峁城址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成爲目前所知最大史前城址。

“皇城臺”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爲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臺城,大致呈方形。內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爲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餘。

本次調查發現的城牆越溝現象將石峁城址基本閉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爲探討石峁早期地貌變遷及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

根據清理出年代特徵明顯的陶器和玉器,並結合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專家初步認定最早一處是“皇城臺”修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興盛於龍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時期譭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這個“石城”的壽命超過300年。

這次考古主要對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餘平方米的一座城門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從地勢上看,外城東門址位於遺址區域內最高處,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曲尺形“內甕城”、“門塾”等部分組成。

石峁遺址挖掘出石砌城址 始建於4300年前 第2張

網絡配圖

考古中發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種類爲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這是石峁遺址考古中首次發掘出的玉器。玉器就在石牆裏,這是奇特的發現。考古工地負責人邵晶告訴記者,調查時當地老鄉說過去流失的石峁玉器是在石牆裏面發現的,這一度讓考古人員很懷疑。可發掘中確實如此。出土的玉器一種是在傾斜的石牆裏面,第二種就是在倒塌的石牆堆積裏面,距離地面都比較低。

這也給考古人員留下了一個謎團:“考慮到牆未塌時,玉器怎麼承受得了這個負重,很難想象。而且還有些石頭與石頭中間的縫隙最薄只有幾毫米,怎麼把玉器放進去的?”

“上世紀70年代,就有考古人員在石峁徵集到127件玉器。其中不少被陝博收藏着。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有4000件左右。”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告訴記者,石峁玉器世界聞名,但是一直沒有“正名”。這是因爲沒有在考古發掘上發現過石峁玉器,缺乏關鍵依據。

所以,此次在石峁遺址內首次發掘出的6件完整玉器就非常珍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收穫。證明了石峁玉器確實存在,流散各地的石峁玉器也因此“正名”。

石峁遺址挖掘出石砌城址 始建於4300年前 第3張

網絡配圖

外城東門的考古發掘中,還出現了壁畫的身影。考古人員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100餘塊成層、成片分佈的壁畫殘塊,部分壁畫還附着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爲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釐米見方。“這些顏色都是來自鐵礦物原料,是從石頭中提取的。”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助理、石峁城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告訴記者。這是龍山時期遺址中發現壁畫數量最多的一次。幾何圖案是北方地區的一種傳統流行圖案,之前就曾發現過這類圖案。

本次考古還發現了48個人頭骨。考古人員在下層地面下發現了兩處集中埋置的人頭骨的遺蹟。每處均有24個頭骨。一處位於外甕城南北向長牆的外側;一處位於門道入口處,靠近北墩臺。這兩處人頭骨擺放方式似有一定規律,擺放範圍,外甕城外側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遺蹟略呈南北向長方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