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認爲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就有如大學一般的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當時也不興叫“大學”。商朝時的中國大學稱爲“太學”;周時則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真正把大學叫“大學”的,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當然,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骯髒的交易,買賣文憑之事當時也是屢見不鮮,人們也稱之爲“官倒”,那麼“官倒”起源於什麼時候呢?請聽小編娓娓道來。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與大學不叫“大學”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學生也不稱爲“大學生”。以明代稱謂來說,通稱“生員”,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監生”,學生可享受“助學金”,由國家財政支出,因爲是用於學生改善伙食,故稱爲“廩膳”。國子監是朝廷的中央宮學,用現代人的話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重點大學,學生比現在博士的水平還高,其學術地位遠勝於今國務院“211工程”中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現在的大學生連個工作都難找,但國子監的畢業生可沒這擔心,不僅包分配工作,很多時候還“包當官”。明代便規定,“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換句話說,上了國子監就能當官,上不了便別想往上爬。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第2張

進國子監,就等於進名牌大學了;鯉魚跳龍門,需要縱身一躍。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爲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還有另外一種分類: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爲四類:一“廕監生”也稱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監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學生。二“貢監生”是由地方官學選拔入監的生員。三“舉監生”是在京師會試下第的舉人,有翰林院擇其優者送入監內讀書。四“例監生”通過捐納錢物而獲得監生資格者。說明了教育對象的擴大,也說明教育普及的擴大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第3張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沒有成績,如果有一個不凡的家庭背景,有當大官的老爸、太子黨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這便是現在大家常說的“花錢上大學”。

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標”。所謂花錢上大學,就是購買到這種招生指標。招生指標並不是每個朝代都買賣的,最瘋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經明碼標價,以收取“贊助費”的方式,公開出售招生指標,這種行爲叫“官倒”。

“官倒”起源於何時?交錢就能進國子監 第4張

皇店,主要是指爲皇室經商的商號。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指使手下的太監或官吏經商開店,這些皇家店鋪資本雄厚,貨源充足,並無稅賦上繳之說,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官倒”和“皇店”。明朝萬曆年間的太監劉若惠在其所著的《酌中志》中,就曾披露了一些皇店的情況。

國子監是古代出“賢人”的地方,現在南京、北京的明國子監遺址附近都有“成賢街”就是這原因,招生指標是不應該成爲商品的。但是隨着國力下降,中央財政嚴重虧空,朝廷急於搞錢,便開始“教育亂收費”了: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只要肯出“贊助費”,就發給“錄取通知書”!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只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

明萬曆年間,北京的皇店有6家,由“提督太監”主掌,每年所徵白銀“約數萬兩”,“除正項進御外,餘者皆提督內臣公用”。皇店每年所進貨物十分驚人:“每年販來貂皮約1萬餘張,各種布匹140萬匹,棉花約6000包。其中,從浙江紹興進茶約1萬箱,還有豬50萬頭,羊約30萬隻等”。顯然,這些除少部分供皇室享用外,多數均賣出,這種大規模的倒買倒賣,比之今日“官倒”絲毫不遜色。

“官倒”烏紗帽,在古代中國屢見不鮮,但像明朝這樣“官倒”招生指標的,實在少見,可以說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國子監的學生,本來因爲出身和入學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舉監、貢監、廕監、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標可以買賣後,叫法又多了一種 “例監”,這是給通過買指標入學學生的專有稱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