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夸父原來並沒有想去追趕太陽,而是爲了幹那事?

夸父原來並沒有想去追趕太陽,而是爲了幹那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夸父追日的神話,向來爲人津津樂道。

作爲一個失敗的英雄,夸父雖然死在了追逐太陽的路上,可他勇於拼搏的精神卻永世長存,給後人以無盡的鼓舞。這樣一則悲劇神話,集中反映了古人追求光明、征服大自然的美好願望。

這是通常的解釋。然而,是這樣嗎?

1.問題所在

先簡單講述下這個神話。

從前有個叫夸父的巨人,發下誓願,要和太陽賽跑。這天,他果然就提起大長腿,風馳電掣一般自東向西追着太陽奔跑。就這樣追啊追,一直到了禺谷,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到了太陽。

太陽就在他的眼前,夸父舉起巨大的手臂想要把它捉住。可是,持續一整天的奔跑,加上又暴露在太陽炙熱的火光下,夸父既疲憊又口渴難耐,於是便去喝黃河和渭水的水。

夸父原來並沒有想去追趕太陽,而是爲了幹那事?

網絡配圖

兩條河都被他一口氣喝乾了,可口渴還是沒有止住。於是,他又向北方跑去,想喝大澤裏的水。可惜還沒走到,就在半路渴死了。

以上便是夸父追日神話的基本內容

過去,學者們根據馬克思的神話學思想,“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並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經濟學批 判〉導言》),認爲這則神話,反映的是先民追求光明、征服大自然的美好願望。

然而,這種解釋有很大侷限。

其一,夸父追日神話,山海經中共出現過兩次,而且都在北經之中。衆所周知,太陽是東昇西落,如果是要追逐太陽,當然是要往西跑,按理來說,這個神話應該放在西經裏。怎麼解釋這個問題?

其二,夸父口渴時,是往北跑,喝北方大澤裏的水。這裏又出現了北方,而非西方或者其他方位。因此,這則神話裏,北方這個方位是有特定內涵的,而非隨意選定的。但,北方與追趕太陽的方向並無關聯。這又作何解釋?

其三,神話裏有喝江水的情節,夸父不僅一口氣喝乾了黃河與渭水,還欲飲北方大澤,並最終渴死在半路上。而他死後,屍體所在的地方生出一片樹林。這些情節又是什麼意思呢?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所以,這則神話恐怕需要重新解釋。

2.追日還是追日影

其實,上面所講述的夸父追日神話只是不同版本中的一個。從古籍記載來看,這則神話有三個不同的文本。

第一個版本,《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

我們上述的神話便是演繹自這個版本。

夸父原來並沒有想去追趕太陽,而是爲了幹那事? 第2張

網絡配圖

第二個版本,《山海經· 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影),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這個版本里,夸父是追太陽的影子,而非追趕太陽。

第三個版本,《列子· 湯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 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 裏焉。

這個版本里,夸父追的也是日影。而且,他死後屍體演變成了一片鄧林。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三個版本應該同出一源,但他們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即夸父到底追趕的是太陽還是日影的問題。那麼,是哪個呢?

恐怕是後者。

其一,日影與北方有關聯。在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來,太陽從東方升起,然後往南、往西移動。與之對應,日影先在西邊,隨後是自西向北、向東移動。當中午太陽到達最高點的時候,太陽的影子朝着正北方向。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其二,如果夸父是追日影,那麼這則神話的原型極有可能是立表測影。如此一來,神話中北方方位的重要性以及夸父身化樹林、渴飲江水等情節都有了較爲合理的解釋。

3.神話原型

人類的生產生活深受季節變化的影響。如何測定季節便是一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辦法便是立表測影。

一天之內,當太陽在天空中處在不同位置時,它照射在地面上同一個物體上的影子長短並不相同。當太陽位置最高(即正午)時,其投射的影子最短。更進一步地,人們發現,在不同的日子裏,即便太陽處在同一位置時,照在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也會不相同。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

在炎熱的天氣裏,中午之時樹木、房屋投下的陰影很短,而到了寒冷的日子裏,中午時刻影子則變得很長。這就給先民以啓示:可以在地上豎立一根標竿,通過觀察它午時的影長變化來表明季節。

夏天的中午,太陽位置高,影子較短。冬天的太陽較低,影子較長。其中,影子最短的那天被定爲夏至,最長的那天則被定爲冬至。兩個至日的間隔是一年,至此,一年二季便有了。其後,人們又再次基礎上創造了春分和秋分的概念。

夸父原來並沒有想去追趕太陽,而是爲了幹那事? 第3張

網絡配圖

用於測量日影的標竿,古人稱之爲“表”。在我國,最晚在殷商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用表測日影來確定迴歸年和季節了。

衆所周知,任何理論或方法,都有一個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完善的過程,立表測影法也不例外。可以推論,在遠古時代,用於測日影的標竿,最初應該是純天然的,如特定的高大樹木。

明白了這些知識後,再結合夸父追日影的說法,一個合理的推論便誕生了:夸父追日的原型是立表測影,而夸父則是大樹的化身。

其一,測日影,主要是爲了確定夏至日和冬至日,其中,冬至日的測定更爲重要,這從古人曾把冬至日作爲一年之始可以看出。測量至日,是以午時的影長變化爲標誌的。正午時分,太陽在南,投影自然在北方。夸父欲北飲大澤,以及神話故事放在北經裏,根據應該就在這裏。

其二,冬季是水位較低的季節,尤其是遇到乾旱嚴重的冬天,江河水位猛然降到很低的水位是較常見的現象。先民不太理解這種自然現象,於是用神話思維進行解釋,將之理解爲神人喝掉了江水。

其三,先民最初應該是用特定的高大的樹木來測日影,其人格化的產物是夸父。樹木冬天枯萎的景象,被先民理解爲沉睡或者死亡,所以夸父在完成測量日影的工作後,也就是冬至日之時,便死掉了。又因爲他是大樹的化身,所以死後有鄧林的出現。

所以,夸父追日神話的真實內涵是:原始先民通過觀察特定樹木在太陽下的投影,來觀測太陽的運動,以測定迴歸年、季節,進而制定曆法的故事。

此外,從神話元素中的渴飲黃河、渭水的情節來看,這個神話應該產生於陝西河、渭平原一帶。也就是說,夸父追日極有可能是周人所創造的神話。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