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江湖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真的有江湖嗎,真的可以快意恩仇隨便殺人嗎?

答案一定是——非也。

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和史學等等,總之一切有關“人”的研究都證明——人,是社會動物。

所謂“社會動物”,一是說所有人,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二是說,凡是人,都具有社會性。

換個角度說,人,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元素;社會,是由人結成的一張“大網”。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人類學家叫埃爾曼.塞維斯,他有一個很有影響的觀點——即,人從一開始,就是羣居的。而羣居的人羣,由小到大最後形成了國家。這個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遊團—部落—酋邦—國家。

中國的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畢生着力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及發展的研究。他認爲,中國的國家起源,經過了古國—方國—帝國這樣三個階段。“三代”之前是古國階段;三代屬於方國;秦漢進入帝國階段。中華文明,是在古國階段就具雛形的。

中國現在的絕大部分人類學、考古學和史學學者,亦將“國家”初步形成,作爲“文明”形成判定標準。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認同這一觀點。良渚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爲“典型的城市文明”,是很好的例證。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繞了一個大彎兒,想要說明的是,比如在中國,自“古國”開始,這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後,當時的人,已經被“編織”進“古國”這樣的“大網”裏面了。在此之外,並不存在“江湖”這樣的“平行宇宙”。如果說“平行”,那也是另外的“古國”“方國”或“帝國”。

那麼7000年之前呢?從約距今9000-8000年的舞陽賈湖遺址看,現在尚難確定其時是否已具有“國家”的雛形,因此被稱爲“新石器時期文化”,但龜甲刻符、骨笛、稻作遺存等等遺存,證明其已具有不少“文明社會”的特徵。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當時仍屬於“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酋邦”社會形態,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也是生活在這樣的“小網”或“中網”中的,而不可能另有一個“平行宇宙”的“江湖”,任人們“快意恩仇”。

再往前,就是“舊石器時期”了,可以不必說了吧。

可是,怎麼就出來了個“江湖”說法?

中國最早創造“江湖”一詞的,大約是莊子。

《莊子.大宗師》曰:“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xū)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說,泉水乾了,魚們困在在陸地上相互依偎,靠大口哈氣取得一點溼氣,各自用口水滋潤對方。“不如相忘於江湖”的理解不同,有說莊子的意思是講,(儘管這樣很高尚),還是比不上在江湖之中相互不記得更好;亦有認爲是說就把過去在“江湖”裏的生活忘了吧。

但無論莊子是何意,這個“江湖”,指的都是“江河湖海”之水域。

這是“江湖”一詞的本義。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第2張

《史記.貨殖列傳》:“(范蠡)乃乘扁(piān)舟浮於江湖。”司馬遷,亦在本義上使用“江湖”一詞。

後來,“江湖”含義,有所引申。

南朝樑慧皎《高僧傳.竺法汰》曰:“與道安避難,行至新安,(道)安分張徒衆,命汰下京。臨別,謂(道)安曰:‘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望矣。’”

這裏的“江湖”,既包含莊子之原義,但更多的是泛指“五湖四海”的“各地”之義了。

唐朝,“江湖”有了“社會底層”之義。

杜牧《遣懷》詩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比杜牧稍小几歲的李商隱,在其《贈鄭讜處士》詩中雲:“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輪。越桂留烹張翰鱠,蜀姜供煮陸機蓴。相逢一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這大約是“浪跡江湖”一詞的最早出處。不過,也用上了《史記》中范蠡的典故。

宋朝,“江湖”成了與“朝廷”對稱之詞。

范仲淹《岳陽樓記》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廟堂”,指“朝廷”;“江河”,則指“民間”。“廟堂之高”,指天子位尊;“江湖之遠”,則雲介民人微言輕。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第3張

南宋,還形成了一個“江湖詩派”,由南宋錢塘書商陳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等詩歌總集而得名。其主要以功名不遂而“浪跡江湖”的下層文人構成,如劉過、姜夔、敖陶孫、戴復古、劉克莊等等。

至此,似乎“江湖”,就是一個與“朝廷”共存的“平行世界”。

這種變化,爲後來清朝的“俠義公案小說”奠定了重要基礎。

自古以來,逐漸發展的對“俠”和“狹義”之崇拜,對“江湖”成爲“朝廷”的“平行世界”,作用甚大。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第4張

《說文》曰:“俠,俜(ping)也。”又曰:“俜,俠也。”段玉裁《注》:“輕財者爲甹,然則甹俜音義皆同”。又,“立強於世者爲遊俠”。

概括地說,古人認爲的“俠”,就是重義輕財,不畏強權,力折公侯。

《戰國策.齊策》所載之“齊人有馮諼者”,應該是“遊俠”的最早記載。

《史記》有《遊俠列傳》。司馬遷還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譯成白話的大意是——

韓非子說:“儒生以其經典來破壞法度,俠士則以勇武來違犯法令。”他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可儒生卻多被世人所頌揚。至於以權術謀取得宰相卿大夫權位,輔佐天子,功名都被記載於史書中,這沒什麼可說的了。而像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秉持特立獨行的君子德操,堅守道義,不與世俗苟合,世俗之人也譏諷他們。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空空草屋之中,着粗布衣服,粗飯也吃不飽。他們死了四百餘年,而其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從不倦怠地懷念他們。現在的遊俠者,其行爲雖然不適合道德法規的準則,但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有諾必應,以示誠實,肯於犧牲,去救助別人的危難。經歷了生死存亡考驗,卻不自我誇耀,也羞於宣揚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讚美的地方吧!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第5張

司馬遷接着說,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遇到的。太史公說:“以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廩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揹負鼎俎當廚師,傅說亦藏身傅巖服苦役,呂尚也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手銬,百里奚曾經喂牛當奴隸,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蔡受飢困。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質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麼可以說得完呢!”底層的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差別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所以伯夷以吃周粟爲可恥,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盜跖和莊蹻兇暴殘忍,而他們的黨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鉤的要殺頭,竊取國家政權的卻被封侯,受封爲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並非虛假不實之言。

他進一步說,現今拘泥於片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着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於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念遷就世俗,隨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適合道義、應允能兌現的美德,千里之外去追隨道義,爲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並非隨便就可做到的。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境況下,願意託身於他,難道這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遊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權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總之,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爲又怎麼可以缺少呢!

太史公的話說得有些長,但講的道理太棒了。

古代真的有江湖嗎 在江湖上邊真的可以隨意殺人嗎 第6張

可以說,《戰國策》提供了“遊俠”的原型;司馬遷建立了“遊俠”可敬的“理論根據”,並提供了“俠義小說”的“範本”。

漢代以後,就不乏“遊俠小說”陸續出現。至清朝的“狹義公案小說”,達到了新的高度,如《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李公案》等等。

就此,“江湖”也正式成了與“朝廷”並存的“平行世界”,儘管這些小說中,都是遊俠被名臣大吏的“清廉剛正”所折服,保護輔佐其剷除奸逆、除暴安良。

現代武俠小說摒除了“公案”部分,“江湖”平行和獨立性就更強了。

題目所問“古代真的有江湖嗎,真的可以快意恩仇隨便殺人嗎?”其實就是受這些小說影響而來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