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盧象升之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明代將領盧象升死後,爲何天下爲之震動?他的死,對崇禎意味着什麼?

盧象升之死,雖說沒有遭受如袁崇煥般的千刀萬剮,但其陣亡過程之慘烈,以及其死後遭受之委屈,不僅不次於袁崇煥,甚至在整個明代歷史上都極爲罕見。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明代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最讓人意難平的,莫過於晚明史,每每讀來,總會讓人心中充滿無限憤慨。

爲什麼呢?很簡單,因爲有太多能重整山河的機會,也有太多的能匡扶社稷的忠臣良將。

但惋惜的是,這些機會,以及這些忠臣良將,卻被當時的朝廷視而不見,最終,在喪失了一切可用的人才和時機後,崇禎皇帝不得不黯然走向末路。

而在這其中,以文官入武將的盧象升,就是頗讓人扼腕嘆息的一位。

盧象升是宜興人,史料記載,他生的白皙清瘦,單從外表上來,標準的文弱書生模樣,但卻“負殊力”,意思就是力大無比。

天啓二年,盧象升高中進士,自此開始了仕途之路,到了崇禎皇帝登基之後,盧象升又組建了大明晚期最強的大軍之一“天雄軍”,並在平定高迎祥、李自成的起義中,屢屢獲勝。

史料記載,當時起義軍中流傳着一句話,爲“遇盧廉使即死,不可犯”,意思是隻要碰到盧象升,非死即傷,因此萬萬不可與之開戰。

由此可見,盧象升當時的威懾力有多大。

按理說,這樣的能臣,崇禎皇帝理應信任和重用纔對,但在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大跌眼鏡。

崇禎十一年,清軍自牆子嶺、青口山強行入關,並一路打至山海關正門,一時間京師告急,崇禎皇帝更是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而此時的盧象升,由於父親剛去世不久,因此他還正值守喪期,但崇禎皇帝可不管這些,一道詔令,便命盧象升領軍禦敵。

不得已之下,盧象升只得身着喪服,與他的天雄軍一起誓師出征。

不過,雖說崇禎皇帝表面上大張旗鼓的要派兵抵禦清軍,但實際上,他在內閣大臣楊嗣昌、太監高起潛的遊說下,已經有了和清軍議和的初步意願。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第2張

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崇禎沒有骨氣,也不是楊嗣昌等人賣國求榮,而是當時大明面臨的局勢,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首先,全國大範圍的農民軍活動,雖說先前被肅清了一大部分,但尚未來得及鞏固戰果,並且,還大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而在這個時候,清軍又殺了進來,這不僅造成大明倍感壓力,同時也無意間“挽救”了農民軍,讓其得到了喘息和休整。

因此,在當時的崇禎和楊嗣昌等人看來,清軍犯邊無非是圖財,只要誘之以利,也就是給他們一些錢財,是足可以讓其暫時退回關外的。

只要清軍退走,那麼大明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農民軍,將其徹底絞殺後,再轉過頭來對付清軍,此乃萬全之策。

嚴格來說,這個想法和思路,在當時也沒有錯,而崇禎皇帝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才默許了楊嗣昌等人明裏暗裏與清軍接觸,商討議和之事。

當然,這些都是暗中進行的,畢竟和敵軍議和,歷來是昏君奸臣才幹的事,崇禎皇帝自然不想被扣上這頂帽子。

所以,議和事項進行的同時,徵召盧象升禦敵,也在同步進行。

但在盧象升被召至宮內,崇禎皇帝問他對當前的局勢有什麼看法時,盧象升的一句話,徹底堵死了崇禎有意議和的路。

當時,盧象升面對崇禎,僅說了三個字,即“臣主戰”。

據史料記載,盧象升這三個字說完後,崇禎皇帝當時臉色都變了,在他看來,盧象升這分明是在暗指自己企圖議和。

因此,崇禎沉默了好半天后才說話,他先是推脫自己並沒有議和的意思,同時又讓盧象升與楊嗣昌等人商議商議,然後再做決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此次盧象升的“臣主戰”三個字,讓他徹底得罪了崇禎,也正因爲如此,盧象升死後纔會遭受極其不公正的待遇。

而在當時,盧象升因爲主張開戰,不僅得罪了崇禎,同時也得罪了楊嗣昌,這一得罪不要緊,楊嗣昌便開始做手腳。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第3張

他先是慫恿崇禎皇帝,罷免了盧象升的兵部尚書之職,同時,多番算計,將盧象升的兵力一減再減,減到最後,對外號稱總督天下援軍的盧象升,只有五千左右的兵馬能指揮。

更過分的是,楊嗣昌還切斷了盧象升的糧草供應,導致盧象升糧餉就此斷絕。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行軍打仗更是缺少不了糧草,但由於楊嗣昌等人的從中作梗,盧象升不得不帶着五千兵卒,在忍飢挨餓中苦苦支撐。

史料記載,當時盧象升的部隊,所吃的口糧,絕大多數是民間百姓自發捐助的,但畢竟這些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而爲了能讓將士吃頓飽飯,盧象升不得不拉下臉面,派部下楊廷麟到附近州府求糧,但楊廷麟所到之處的州官,爲了巴結楊嗣昌,因此根本不借一粒糧食給楊廷麟。

哪怕是盧象升親至,苦苦哀求,這些州官依舊是置若罔聞。

史料記載,盧象升帶着部下,前後奔走千里之多,竟然均未能借到糧食,沿途的百姓聽聞此事,無不爲之叫屈。

但即使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盧象升所率兵卒,無一人背叛。

就這樣,盧象升帶着部下,靠着吃摻雜冰雪的食物,硬是堅持到了崇禎十一年年末,並在當年十二月,與清軍展開了最後一次決戰。

當時,盧象升率兵進駐鉅鹿的賈莊,而太監高起潛所率的數萬關寧鐵騎,距離賈莊僅有五十里不到,但當盧象升遭遇清軍向其求援時,高起潛卻直接無視,選擇了置之不理。

不得已之下,盧象升只得應戰,據史料記載,當時清軍兵力約爲兩萬之多,面對成倍於自己的清軍,盧象升深知此戰有去無回,因此在開戰之處,便萌生了死戰之意。

爲了避免自己過早戰死,導致部隊無人指揮,盧象升當時特意換下主帥制服,穿上了普通士兵的號衣,同時又把象徵身份的印綬綁在手臂之上以方便辨認。

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充分證明了,沒打算活着回去。

而在雙方開戰之後,盧象升更是身先士卒,奮力拼殺,從後夜一直殺到天明,一直殺到彈盡糧絕尚未停歇。

到了最後,由於炮盡矢窮,雙方開始肉搏,盧象升更是一馬當先,在清軍陣中引刀奮戰,而在格殺了數十名清軍後,由於寡不敵衆,身中四箭三刀,落馬身亡。

一代名將,就此壯烈殉國。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第4張

盧象升戰死後,其部將楊陸凱擔心清軍殘害其屍體,便俯身而上,最終身中二十四箭陣亡,最終,五千人僅有十餘人殺出重圍。

而不遠處的高起潛,不僅從頭至尾按兵不動,並且在得知盧象升戰死後,當即率領數萬關寧軍,腳底抹油跑了。

並且,高起潛由於擔心自己會被追究“擁兵不救”之罪,居然在給朝廷的軍報中,隻字未提盧象升戰死之事。

不僅僅是高起潛,就連楊嗣昌也是如此,他深知盧象升之死,很大程度是因爲自己對其算計造成的,因此,他不僅同樣隱瞞盧象升戰死之事,甚至還準備乘機給盧象升安一個畏罪潛逃的罪名。

人都死了,卻依然不放過,可見楊嗣昌此人心思之歹毒。

但幸運的是,楊嗣昌的奸計並未得逞,盧象升的部下楊廷麟在開戰之前,被派去向高起潛求援,因此並未遇難,他在聽說了楊嗣昌意圖誣陷盧象升之後,迅速帶人前去戰場尋找盧象升的屍體,由此證明了盧象升的清白。

史料記載,當楊廷麟等人找到盧象升的屍體時,發現其盔甲之下,還穿着麻衣孝服,也就是說,盧象升直至戰死,爲父守喪之期尚未滿。

因此,楊廷麟便上報崇禎,稱盧象升已戰死,而由於先前楊嗣昌上書說盧象升潛逃,因此崇禎不瞭解誰真誰假,於是,他便下詔,命人前去辨認屍體。

一番辨認後,確認盧象升戰死,消息傳出,百姓爲之震動,哭聲更是不絕於耳。

但到了這個時候,楊嗣昌依舊不死心,他又假惺惺地派出去三個人,明爲複檢,實則意圖改口翻案。

他以爲,他派出去的三個人會順着他的意思,只要一口咬定屍體不是盧象升,那麼他就可以在裏面做文章了。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第5張

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三人中,有一個叫作俞振龍的兵卒,在檢視回來後,堅持實話實說,表示自己所見的,正是盧象升的屍體。

而這個小兵的舉動,惹怒了楊嗣昌,他派人將其嚴刑拷打,整整打了三天三夜,試圖讓其改口,但俞振龍不爲所動,到了最後,其怒目大喊:“天道神明,無枉忠臣”,隨即氣絕。

這件事發生後,天下人爲之憤慨,紛紛指責楊嗣昌,而崇禎皇帝卻對此置之不理,不僅沒有責罰楊嗣昌,並且硬是讓盧象升的屍體暴露近三個月後,方纔準其家人收斂安葬。

而到了次年,盧象升的家屬上書,請求朝廷賦予撫卹,崇禎皇帝直接拒絕,在此之後,盧家人多次上書,但始終未能獲得批准。

一直到崇禎十四年,在多個大臣的苦苦哀求下,崇禎皇帝這才勉強同意賦予盧家撫卹,但卻並沒有對盧象升追諡,還是後來的南明弘光帝繼位後,才追諡盧象升爲“忠烈”。

那麼,崇禎帝爲何對盧象升如此刻薄呢?其實說白了,就是所謂的面子問題在作祟。

前文講到,崇禎皇帝曾有意議和,但卻因爲不想擔上罵名而偷偷摸摸,結果盧象升的一句“臣主戰”,讓崇禎頓感臉紅。

因此,盧象升在無意之間,便戳痛了崇禎,此乃其一。

其二,崇禎寵信楊嗣昌,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如果他褒獎盧象升,就等於否定了楊嗣昌,同時也就意味着,自己是被楊嗣昌這個奸臣所矇蔽。

而按照崇禎的行事風格,他是不可能,也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的,讓他承認自己被奸佞矇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所以,爲了面子,崇禎帝只能對盧象升刻薄冷漠了。

盧象升對崇禎意義有多大 他的死爲何天下爲之震動 第6張

只不過,崇禎帝的“好面兒”,不僅損失了不少如盧象升這般的忠臣良將,同時也將大明所有活下去的希望全部掐滅,因此,大明最終走向滅亡,也是必然的結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