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三國時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蜀漢覆滅以後,魏爲何沒有乘勝進攻東吳?是因爲打不過嗎?

三國,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一個人才輩出的混亂時期,一個豪氣干雲的英雄時期。

因此這個三國時代不僅被歷史所銘記,也被世人所熟知,更被文學創作者所喜愛。所謂三國,即魏、蜀、吳;

這三個國家最後都盡歸司馬家的晉朝所有,但是在整個滅亡的過程,讓人有些難以捉摸,爲什麼魏國在滅了蜀漢之後,沒有乘勝進攻東吳?有何難言之隱?

魏國爲什麼先滅蜀漢

曹魏作爲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強的存在,肯定會經過各種衡量,纔會發動戰爭,所以先滅蜀漢,按常理推斷,應該是因爲滅蜀漢要容易些或者是滅蜀漢達到什麼政治目的。爲什麼蜀漢這麼容易被打敗?

1,領導者的問題

一個領導者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個國家即使軍事實力差些,要是領導者很厲害,那也不是一個隨意可捏的軟柿子!

提起蜀漢領導者這個問題應該是最明顯的,雖然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而且傳遞消息也非常慢,但是並沒有消息閉塞,因此三國之間對於各自的情況都有很深的瞭解,特別是各自的國家領導者。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而當時的蜀漢國主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就是這個人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阿斗”指的就是劉禪。

也許很多人會說劉禪曾經也留下過“樂不思蜀”的典故,可這也只能表明劉禪不是傻子,不代表劉禪他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主要是沒有其他佐證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同時與吳國當時的國主相比,更加顯得劉禪有很大的差距。

東吳當時的國主是孫休,此人在位期間,還做了很多強國惠民的事情,直接促進了東吳的繁榮發展。陸機曾說:“景皇聿興,虔修遺憲,政無大闕,守文之良主也。”

再看劉禪的手下在兵臨城下時詢問道:“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如此相較,高下立現!因此,魏國肯定首選蜀漢滅之。

2,實力問題

首先,在1700多年前的中國,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反而是人口數量。

因爲那個時候,只有人口數量足夠多,那麼國家的軍事、經濟、等實力就肯定會比人少的要強大!

根據《三國志》的數據記載,蜀漢只有28萬戶共94萬人口,這個數據只能算蜀漢官方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

因爲這個數據完全不能支撐蜀漢的常規10萬人的大軍,所以根據各方面的數據研究和推算,總人口大概是400萬左右,大軍總人數是10萬多點。

相比較,根據《三國志》的數據顯示,東吳的總人口是230萬左右,而大軍總人數是23萬左右,但是這個數據跟蜀漢一樣,不能作準,因爲在古代的“黑戶”肯定有很多,所以現代學者保守估算550萬左右。

其次,東吳地處中國如今的東南方,此地風調雨順,土地肥沃,非常符合種植農作物,所以本身的糧食生產和收成都是佔據上風。

這樣一做比較,肯定是先選擇攻打蜀漢,俗話說得好:柿子找軟的捏!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2張

3,馳援的問題

正所謂:脣亡齒寒!這個道理無論是東吳還是蜀漢都明白這個道理,因爲魏國不管先攻打哪一個國,都會面臨另一個國家大軍的馳援,所以這個中間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即魏國能快速拿下的國家是哪一個?

因爲如果不以最快速度殲滅目標國家,那麼就會面臨被兩國包夾的局勢,這樣的局面是魏國最不能接受的,所以又回到前面兩個因素,綜合來看還是先滅蜀漢是最佳選擇。

爲什麼沒有趁勝滅掉東吳

1,內亂和局勢不穩

魏國在司馬昭的主持下,對蜀漢發動滅國軍事行動,魏軍主將鍾會在蜀漢國主劉禪投降之後,鍾會仗着自己滅蜀漢之功,有些得意忘形,暴露出自己的非分之想、有功高蓋主之意,直接選擇叛國之舉,先是誣陷魏軍另一位主將-鄧艾,接着就繼發動叛亂,欲以成都爲基點稱王稱霸,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可是帶來的後果是蜀漢的局勢再次發生變化,因爲在劉禪投降之後,蜀漢各地駐軍守將沒有投降的大有人在,本來觀望不前的人,被鍾會這一鬧,反而看清楚局勢,即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無法快速的穩定蜀漢的亂象。

但是司馬昭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可能丟棄不管,因此司馬昭要部署如何穩定蜀漢局勢,已無餘力再戰東吳。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3張

2,出人意料,所以沒有做好準備

魏國本來做好了在一定時間內進攻蜀漢的準備,但是沒想到鍾會、鄧艾率領魏軍在短短半年之間就把蜀漢政權給覆滅了。

這個滅掉蜀漢的速度,不在司馬昭的預計之內,甚至這場仗贏得有些措手不及,因此也出乎司馬昭之所料,加上本就沒有立即轉戰滅東吳的準備,而是準備滅掉蜀漢三年之後再去滅東吳的,所以給了東吳繼續延續的機會

3,司馬昭離世有些突然

公元265年8月,這位留下典故“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突然病逝,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他在魏國的權位。

雖然司馬炎繼承了他老子的權位不代表就穩定了權位,而且司馬家是掌控曹魏的最高權力,但不代表曹魏全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下。

更何況司馬炎是初上位,因此司馬炎面臨的內部壓力巨大,所以需要花時間去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無暇顧及東吳。

4,以晉代魏

司馬家在魏國的權力經營已經達到一個頂峯,司馬炎在穩定曹魏局勢之後,最想做的事情,不是滅東吳,而是學曹魏建國君主曹丕行代魏之舉,畢竟當司馬家拼死拼活地爭權奪利,最終目的是當皇帝。

因此司馬炎在完成代魏之舉後,又要做新一輪的權勢穩固,更加沒有精力去計劃滅東吳的事情。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4張

5,晉朝內部思想不一

關於是否滅東吳一事,在司馬家的晉朝內部存在兩個態度,一方以張華、羊祜爲首的大臣贊成滅吳,而以賈充、荀勖爲首的則反對滅吳之戰,兩個派系明爭暗鬥,互不相讓。

其實這兩個派系各自的緣由也非常簡單,贊成的一方是寒門在朝堂的代表,而反對的一方是世家豪族在晉國的話事人,寒門代表是希望通過滅東吳而建立巨大功績,至於世家話事人則是爲了阻止寒門立下大功而凌駕於他們之上。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司馬炎這位晉朝開國君主也是甚爲頭疼,所以也是猶豫不決。

6,來自少數民族的威脅

晉朝被後世稱爲西晉和東晉,之所以一分爲二,是因爲在西晉時期出現八王內亂,導致多個少數民族趁亂而起進攻西晉,導致西晉很快就被少數民族政權前趙所滅,而西晉政權殘餘勢力在司馬睿帶領下南下重新建立了晉朝政權,史稱東晉。

所以在晉朝建立之初,周邊以鮮卑、匈奴爲代表的少數民族一直在晉朝邊境侵擾,司馬炎爲了應對少數民族犯邊的事情,安排重臣和大軍去邊境減除少數民族的威脅,就這樣再一次暫緩了滅東吳的步伐。

7,東吳不易滅掉

根據前文對於東吳的軍力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東吳的紙面實力遠超蜀漢,因此晉朝想要滅東吳不是那麼容易的。

其次,根據史料數據顯示,當時東吳除了兵力二十三萬之外,東吳軍糧儲備高達二百八十萬斛,相比已滅的蜀漢要多七倍有餘,由此可見東吳的軍事後勤補給能力也是晉朝不能忽略的關鍵所在。

同時,在東吳過往的戰史之中,一直居於不敗地位,而且司馬家對東吳在滅蜀之後有過兩次試探性的交手,都沒有佔到絲毫便宜。

因此,晉朝在經過深度考慮後,一直在積蓄力量,伺機而動!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5張

東吳的滅亡之路

公元252年,三國時期與曹丕、劉備並列的一代東吳雄主孫權病死,由孫權年僅9歲兒子孫亮繼位,正所謂:主少國疑。

年幼的孫亮沒有獨自治國理政的能力,所以東吳朝堂發生了權臣與孫氏宗親的權力鬥爭。

於公元253年,託孤大臣-諸葛恪因北伐失敗而失去權勢地位,立刻被孫氏宗親孫峻取而代之,沒過幾年孫峻又死了,然後是孫峻之弟孫琳掌權。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國主孫亮已然長大,從而雙方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國主孫亮欲先下手爲強,但是被孫琳提前得知,反而被孫琳佔據了先機,至此孫亮被廢黜。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6張

孫琳再立孫權的另一個兒子孫休登上大位,這位孫休是位有爲君主,上位後立馬藉機剷除了孫琳,

可是這位被稱爲中興之主的吳國英主生命有限,才短短几年就過世了,吳國內部再次陷入亂局,與此同時蜀漢又被滅了,吳國的掌權大臣們瞭解的立刻擁立新君,不然後果不堪設想,但是他們看中了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

也許是命中註定要東吳滅在晉朝之手,這位新國主孫皓就是一位惡魔,上位之後一心貪戀酒色且殘暴無比,在國內大肆殘害忠良,任用奸佞,導致東吳進入苟延殘喘的最後階段。

因此最後晉朝滅吳之戰,比滅蜀漢還要快,只花了三個月就滅掉了東吳。從此,三國時代結束,歷史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

曹魏滅蜀之後爲何沒有趁機攻打東吳 曹魏是打不過纔沒有動手的嗎 第7張

綜上所述,掌控曹魏實際權力的司馬家不是不想快速滅掉東吳,是因爲東吳自身實力的確強大,而司馬家源於各種因素一直沒有做好一舉殲滅東吳的準備,但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司馬家準備十幾年之後,終於有了滅東吳的絕佳機會,所以最後較爲輕鬆地滅掉了吳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