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進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有那麼多進士,官員編制夠用嗎?再加上舉人是不是太多了?

在西漢,全國共有1587個縣,唐代有1557個縣,明代有1472,清末1482。因此,在中國古代縣的數量約摸在1500左右波動。而縣又分:下、中、上、緊、畿、京6個級別,最低1級的下縣也有3名官員的基礎設置,即:縣令、縣丞和主薄。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縣丞、主薄屬於助理官員,相當於聽令而行的道具人,不用計較是否是科舉出身, 讓舉人、監生或貢生來充數也是可行的。然而縣令的身份必須是真正的進士。不僅入京參加過聯考,還需要參加宮廷考試——名副其實地見過天子。

就拿全部1500個縣的縣令來說,每三年對他們的表現進行一次績評。按照正常的晉升、解聘、告病以及辭退,空缺至少有5分之1,也就是300人上下。易言之,每3年大約用300名進士來填補各地縣令的空缺。事實上這並不多,剛剛好。

但是,像進士這樣的頂級人才,也不能全部被扔到基層去鍛鍊,暴殄天物,是要有差別的。1甲、2甲、3甲幹部的選拔任用有其條文規定。第1名和最後1名肯定不能一視同仁,否則科舉將失去其意義。

大致就是:1甲在朝廷吃肉,2甲在京師啃骨頭,3甲到地方喝湯。一般來說,1甲只有3人:狀元、榜眼和探花,附帶二甲的第1名(傳鱸)將進入皇家學院。正所謂“非翰林不得入閣”,作爲高級後備幹部,將來的宰相,需要早些靠近天子和中心。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第2張

2甲可默推爲京師官員,留在國家的心臟首都。而三甲則默推爲地方官員,被丟到首都以外的地方。《清典實錄》:“二甲一至五十,位部主事;五十一至三甲十名,位中、行、評、博;十一至二十,位知州;二十一至五十,及推官。其餘知縣。”

也就是說,2甲的100多位大部分能留京,並呆在6部觀察實習,實習期滿就能在部委級別的單位工作。前50人還可以直接當個處、科長。後50人能做個舍人、博士啥的,換了京城戶口,有了金飯碗啦!

3甲就比較慘,總共有200人。排名靠前的可以去偏遠州當知州,與目前的縣級市類同。21到50可以到州里當個推官或副市級幹部。其餘的就只能做縣令喝湯。看見沒?300進士,三砍兩留,也不過100多人被用來填補縣令的空缺?300對100,夠嗎?明顯不夠。

幾顆米撒水裏,不用說稀飯,米湯都煮不了。那咋辦?於是,“進士不夠,舉人、監生、貢生來湊”,爲數量更大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留下了前進的道路。這便是:“幹部部門常打開,有錢有人快進來”啊。

當然了,既然是湊數的就不要去想什麼“上、緊、京、畿”等繁華油膩的地方。但“下、中、破、邊”等偏遠地區,還是可以派個“監生”擔任縣令,爲國家“牧育百姓”的。

上例是清初的順治年間,面對剛入中原的滿族,知識分子大多抱“觀望”態度,人才短缺才尤其提升進士的待遇。到了康乾時代,幹部儲備越來越多,進士也沒那麼吃香,二甲的“京師名額”也越來越少了。

不過,也有例外——大宋。就如題目一般,進士氾濫,以至於朝廷編制也容納不下。原因是——每年組織進士考試,而且還上百上百的幹。宋代官史:庚辰,禮部貢生從十至十五者,皆賜出身。

這是太宗第1年收錄的進士。接着年復一年,在他21年的任期內,共計錄取進士近萬人,平均1年招收約450人。這就不得了了。衆所周知,在兩宋的300年間,佔領的領土只能算是“半個中國”,人口數量相對較少,這與明、清時期的幅員遼闊和龐大的人口相去甚遠。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第3張

那麼爲啥要這樣幹呢?大致推測一下:1是趙二會打仗,征伐四方,摧毀北漢,南進吳楚至交至、平息四川混亂,堪堪一統中原。在他的統治時期,大宋的疆域遠超他的子孫,人口也有增長。

2是至今爭論不休的“殺兄”一事有可能真的是個問題,這傢伙有罪,比他哥哥的“黃袍加身”還有罪。他也許是想通過提高招收人數+擴大獎勵來贏得民心加固自己的王位,即使這種情況變得很猖獗。

對比一下。唐代200多年時間,共組織進士考試268次,記錄在案的進士約7400人。元朝組織了16次納士,共收錄1100餘人。據《續書通獻》記載,明代200餘年共有88張榜單,總人數爲24000餘人。清朝開榜112次,約26000餘人。

古代進士多官員編制夠不夠用 再加上舉人會不會太多了 第4張

而只有半壁江山的宋代呢?《北宋登科人數考》:81次52000餘人。《南宋登科舉人數考》:49次45000餘人。兩宋共有11萬人,平均一次開考收840人。將兩宋算319年,平均每年有340個進士。

按照每次計,宋代進士錄取率是唐代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代的3倍和清朝的3.5倍。太宗一年錄的人,超過了全唐的總和,或者做了明代5代才能完成的事。不難猜測,隨着大規模的擴招,宋代書生們都跑來跑去、歡呼雀躍的樣子

這真的是1個黃金年代啊。然而,僅僅幾年之後,他們就傻了——進士太多,編制不足。——宋初,就有一批“後周老官”,又不敢使用又爲了安撫人心,趙大讓他們退休到第二線,只提供薪水不做事。因此1個位置有2個幹部。

——在平定四方的征途上,還施行了“歸化受任”,將1個官位送給叛逃到大宋並積極投誠的人士,於是1個位置有3個幹部。

——還包括對皇室、外戚、舊爵的保留,啥蔭布、散人、勳臣、補差,1個位置有5、6個人在一起工作,這並不奇怪。

——再加上天生對“前代武人禍國”的懼怕,重文輕武,天子提倡文治,剋制武人。肆意增加科舉次數,濫發官位,所以1個位置有7、8個人做。

——最後,它發展成了《宋史·官志》:“身居位而不知其職者,十常八或九。”意思的說:1個職位有10個人,1個人被分配做具體的事,其他9人擔任職務,只領俸祿,不工作。

這就是爲什麼兩宋的幹部隊伍空前龐大、行政效率極端低下。著名的“三冗”之一的“冗官”的來歷,是宋代300餘年一直未能解決和根除的1顆毒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