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八百里加急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王朝,通訊的及時性,在戰亂年間,顯得格外重要,可能一個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可以顛覆戰局。對於信息傳遞,我國曆朝歷代都有着不同的方式,雖然速度並不像現代如此發達,但對於封建的王朝時代,已經達到時代所追求的最快的信息傳遞方式。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古代信息傳遞方式有烽火、飛鴿傳書、穿雲箭,這些方式皆是較爲有效的遠程傳遞,但都有着自己的侷限性,並不能發揮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但有一種傳遞方式卻有所不同,種傳遞方式,在各朝各代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使用的,這方式就是——“八百里加緊”,是古代能夠信息傳遞最爲及時、迅速、準確的方式。

那麼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快到什麼程度呢?

何謂“八百里加急”

信息的及時性與國家的生死存亡有着重大的聯繫,還可以調控國家的發展方向。在戰亂時代,軍情是否及時和準確,與戰局的勝利息息相關。

在商周時期,出現用烽火傳遞敵軍來襲的信息,本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由於受制於人爲,如周幽王利用烽火來取樂,戲弄各諸侯,導致最後敵軍來襲時,諸侯認爲其可信度不高,最後周國被滅。所以利用烽火傳遞存在着極大的弊端,表達的情報僅僅只是單方面的,而且在準確性方面存在着不確定的因素。而後期出現的穿雲箭同樣如此。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2張

而在古代還曾出現一種遠程的傳書方式——飛鴿傳書,利用飛鴿識路的特性,將書信綁與飛鴿的腿上,然後在兩地進行傳送,原理是很容易明白的,但其受制也很廣,一是很鋪張,每次在進行飛鴿傳書時,需要放飛上千只信鴿,這在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有這條件,在送信的路上會有所損耗,期間會被人爲捕獲,被天敵襲擊等情況。

二是攜帶信息量少,信鴿所攜帶的紙張內容有限,往往內容需要經過精簡,無法進行詳細化;三是機密性不高,在進行上千只信鴿的投放中,會被人爲捕獲,機密文件無法到達原地,甚至會落入歹人之手,造成機密外泄,對朝廷造成威脅。

所以,在利用烽火、穿雲箭、飛鴿傳書來說,運用在戰場上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飛鴿傳書大多運用的有一定資產的富貴人家,在普通百姓與國家層次上無法使用。烽火與穿雲箭的弊端最爲明顯,有受制於地域,所以在平常百姓與有資產的富家中也極爲少見。

那麼怎麼樣的傳遞方式能更爲有效,且在軍事上能夠做到儘可能的安全、準確、有效、及時呢?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3張

殷商時期,出現一種以驛站的形式傳輸信息的方式——八百里加急,但此時的八百里加急只是一個概念,並未全面開展,真正建立驛站進行八百里加急的時期是秦漢時期。

“八百里加急”實質上是被稱爲“驛傳”或“郵驛”的郵政體系。通過再全國各地設立驛站,進行情報、信息的傳遞,利於傳遞信息的人,更換馬匹,而傳遞者是沒有時間進行休息的,往往爲加快信件的到達君王或者將臣手中,一切吃喝皆在馬上進行,所以往往在傳遞者的選人中,會挑選身體強壯且有耐力的人擔任這個職務,這個人還得是忠誠、可靠。

對於驛站的馬匹,也是身體健碩的,雖然千里馬很少有,但驛站會備有數匹馬,以備不時之需,千里馬一天最多跑數百里,也不可能完全跑完全程,所以驛站的出現,很好解決馬匹更換的問題。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4張

所以,“八百里加急”僅僅適用於緊急事件時纔會動用,而且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啓用,在戰場情報的傳輸中尤爲關鍵,但不能夠普及化,成本實在是太高,不僅僅在馬匹和譯夫的培養上進行花費,對於驛站的經營成本更是高的可怕,遠遠超過數千信鴿一次性丟失的成本,不管在成本上,還是戰略意義上,“八百里加急”僅僅適用於國家大事之上。

“八百里加急”的興衰

驛站的興建利於八百里加急的實施,通常驛站之間相隔20裏,在傳輸的信函上標註有“立刻飛遞”的字樣,各驛站必須放行,不得阻攔,且必須提供路途中的馬匹和乾糧補給。譯夫必須根據實況,進行每日三百里至八百里的行程。

一旦開啓八百里加急時,代表着有緊急的文件需要傳遞,所以每個驛站中的馬都是經過精挑細選,雖然並非都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在死命跑,在驛站中不斷更換馬匹,馬匹以充沛的體力進行最快速度的行進,“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明事態的狀況緊迫程度。

“八百里加急”的雛形形成於殷商,正成立與秦漢時期。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5張

“八百里加急”在唐代時期,達到最鼎盛時期,唐玄宗時期,全國上下設下的水陸驛站多達數千個,譯夫多達數萬個,每個驛站配備二至二十人,驛馬配備八至六十匹,可見,在唐代時期,對於驛站的建設多麼的完備。按唐代政府官方規則,快馬請求一天行180裏左右,再快些則請求日行300裏。最快的請求則爲日馳500裏。

執行八百里加急任務中,沿途驛站必須爲其服務,提供馬匹與乾糧,沿途的一切瑣碎檢查都不得耽誤其報信。執行任務時不到達目的地不停歇,每到一個驛站就需要換一匹快馬,繼續前進,直到把情報送到。

唐玄宗時期,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消息也是通過八百里加急傳遞到唐玄宗手上,而在接到消息前的唐玄宗正遠在三千里開外的華清宮,而消息是在幾天後到達唐玄宗手中,可以想象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那麼快。

宋代時期,驛站便有了新的制度,沒有官府的任命下,不得擅自開啓八百里加急,一旦私自開啓,必會受到嚴厲的刑罰。元代時期,由於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馬匹資源豐富,元代便對驛站的馬匹進行增加,一度擴充到每個驛站多達八十匹,可想而知,在沿途的驛站,馬匹的數量多達數千、數萬。

明代時期,朱元璋對驛站進行進一步擴展,將各處的驛站進行修整,對主幹路線上的驛站進行聯繫,開通了連接十三個布政司的七大驛路幹線。清代時期,驛路分爲官馬北路、官馬南路和官馬西路三大系統,便於朝廷傳遞文書和運輸物資,進一步有了完善的驛站和驛路系統,爲“八百里加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驛站之重,關乎存亡

驛站的重要性是不能夠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的,因爲驛站傳遞的是國家大事的信件,一旦出現問題,很有可能造成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那麼驛站的重要程度到了怎麼樣呢?

首先,就是驛站的安全,由於驛站多半建立在重要的戰略位置,能夠更快將信息傳遞到當局者手中,這無疑是最快的行進路線,那麼多半會受到土匪、山賊的覬覦,那麼爲何幾乎從未聽過驛站被劫事件?

原因就是驛站的重要性,關乎一個國家的生存,國家在驛站建設上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由國家作爲驛站的後臺,所以,匪徒一旦對驛站下手,朝廷一般對匪徒進行嚴懲,懲治的不僅僅是參與劫掠驛站的匪徒,而是包括匪徒的一家老小,還有親戚朋友,可以說是盡誅全族,到達了誅九族的地步。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6張

其次即使是在天荒年間,國家對驛站的供給仍然不會斷給,所以不管何時驛站一直是物資豐富、乾糧充足,驛站面對處於苦難的民衆也不會對其進行施捨,必須全力保證驛站的運作,防止意外情況的出現,防止偶然性,所以國家對驛站的管控極其嚴格。一旦出現問題,絕不是個人掉腦袋,而是參與者和參與者的家人、親戚、朋友都會被波及到。

最後,驛站必須定時上報馬匹在運送信件時跑死的數量,因爲在運送加急文件時,馬匹常有累死的時候,所以會造成一定的消耗,對於運送的譯夫也會進行登記,防止此人沿途叛變或者發生變故。無疑國家對驛站人員和事件的關注度是何其之高。

結語:

驛站的出現,對每個王朝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無論是從馬匹的選擇和譯夫的忠誠度和身體素質上都有着嚴格要求,對於馬匹的行進速度也有着苛刻的要求,通常的馬匹都是以往死了跑的速度進行加急文件的運送,每日以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甚至一日八百里的速度前行,雖然在驛站中可以更換馬匹,但要以最好的狀態進行飛馳,無疑是用盡懈身之力,導致累死的馬匹不在少數。

古代專遞重要情報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這個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7張

驛站的戰略意義重大,是一個國家存在後不可忽視的部分,無論受到什麼原因的妨礙,都不曾放棄對驛站的補給與關注,這樣才能夠保證在軍情緊急時,以日行八百里的加急中得到最準確、及時、有效的戰略信息。

參考文獻:

《大唐六典》

《唐國史補》

《史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