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清朝封疆大吏,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一個比較響亮的名號,那就是封疆大吏,可以說封疆大吏在清朝時期,絕對算得上是擁有實權最大的官員之一了,那麼究竟什麼纔算得上是封疆大吏呢?

根據清朝時期的官職來看,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基本上就是巡撫,而在巡撫之上,會出現另外一個比較牛的官職,那就是總督,清朝時期的總督最少的也是管理一個省份,多的通常都是管理兩個或者三個省份的,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總督才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封疆大吏。

要是僅僅只有一個省份的情況下,其實總督與巡撫之間的關係,就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省委書記與省長之間的關係,只是在清朝時期,總督手裏握着兵權,與今天的有所區別。在清朝歷史上,發展到最後階段,全國上下總共是有9位封疆大吏的,在清朝滅亡之後,最後一任的9位封疆大吏結局如何呢?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直隸總督張鎮芳

張鎮芳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原本最開始張鎮芳並不是直隸總督,是靠着袁世凱的關係,在袁世凱退下直隸總督位置之後,張鎮芳纔有機會成爲直隸總督,也就是成爲了清朝的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張鎮芳與袁世凱的關係一直不錯,在袁世凱成爲民國大總統之後,張鎮芳自然而然也就跟隨袁世凱一起幹事業了,只是後來袁世凱去世了,張鎮芳感覺自己一個人有些無聊,就開始與張勳等人聯絡密切起來。

在張勳的慫恿下,張鎮芳最終加入了張勳復辟的隊伍當中,結果復辟很快失敗,張勳躲到了租界當中,張鎮芳就沒有那麼幸運,直接被抓起來判了一個無期徒刑。要不是後來張鎮芳家人用錢財將其贖出來,想必張鎮芳一輩子就要在監獄中度過了。

在出獄之後,張鎮芳對政治算是徹底害怕並且失去興趣了,於是張鎮芳走上了另外一條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經商,別說張鎮芳經商能力還不錯,做得風生水起,他就這樣安然活下去,一直活到1933年纔去世,終年70歲,也算是在九位封疆大吏中得以善終的一個了。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兩江總督張勳

前邊說張鎮芳的時候,其實已經提到張勳這個人物了,他在歷史上其實還是比較出名的,尤其是支持溥儀復辟一事,絕對算得上是張勳對清朝的大忠之舉了。張勳在清朝滅亡之後,就一直策劃着復辟行動,足以說明他對清朝的忠誠。

爲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就算張勳已經成爲軍閥,還是要求下屬不能剪掉清朝時期的小辮子,所謂的辮子軍,其實就是當時張勳手下的隊伍,這羣人除了代表着對清朝的忠誠之外,也代表着保守勢力和守舊派的存在。

張勳正是因爲復辟的執念所在,所以最終纔去支持溥儀來了一次復辟行動,奈何這次行動迅速失敗,張勳明白自己肯定難逃其咎,便直接靠着各種關係去到天津租界當中躲避起來。

他就這樣一直生活在租界中,懷揣着對清朝的滿腹忠誠以及復辟失敗的不安情緒,活到了1923年去世,去世後屍體被家屬運會了江西安葬,可以說張勳是清朝最忠實的支持者。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3張

湖廣總督瑞澄

瑞澄全名是博爾濟吉特.瑞澄,其出生於名門望族之中,不僅血統是根正苗紅的滿清正黃旗,而且爺爺曾經擔任過正一品大學士,父親擔任過黑龍江省大將軍,按理來說瑞澄應該是對清朝有着深厚感情的,畢竟自己就是正兒八經的滿人。

可是當我們瞭解了瑞澄做的事情之後,就會發現他是一個比較有趣的人物。導致清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其實最開始就是在瑞澄的管轄範圍內醞釀並且爆發的,在起義初期,瑞澄就已經聽到一些風聲,後來更是直接拿到了起義主要領導的名單,但是瑞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僅僅是把名單當中的人物隨便挑選幾個處決了。

也許瑞澄不處決或者全部處決還沒有事情,但是他處決幾個的做法,直接激起起義者強烈不滿,最終大家以滿腔熱血提前發動武昌起義,瑞澄完全來不及應對,就直接選擇逃跑了,他先跑到上海,再跑到日本,才就此躲過很多危險,要不然估計他小命難保。

在清朝徹底結束之後,瑞澄重新返回上海,安然度過餘生,於1915年去世。很多人說瑞澄是大清的掘墓人,其實從他的所作所爲來看,確實有這麼一點意思,要是沒有瑞澄的神助攻,也許清朝滅亡還不會那麼迅速。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4張

兩廣總督張鳴岐

兩廣地區在清朝末年是最爲不太平的,經常一言不合就有各種戰爭或者起義出現,所以在這個地方的最高指揮官兩廣總督,自然是比較煎熬的,經常一個總督屁股都沒有坐熱,就換成另外一個人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說但凡有點能力的人,都不願意成爲兩廣總督,這剛好就給了那些想要走後門的人足夠機會。很顯然張鳴岐就是這樣一個人,要說能力他的確一般,但是溜鬚拍馬卻數一數二。

張鳴岐靠着袁世凱這個關係,用大量錢財以及阿諛奉承的本事得到了兩廣總督的位置,可是屁股還沒有坐熱,清朝就滅亡了,在清朝滅亡之後,張鳴岐繼續發揮自己溜鬚拍馬的特長,跟隨袁世凱幫助其進行帝制復辟。

袁世凱去世之後,張鳴岐生活就急轉直下,沒有辦法只能逃到天津,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他更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牆頭草的本性,投奔了日本人,成爲了我們後人詬病的漢奸,他還一直活到1945年纔去世,簡直可以說是遺臭萬年了,在清朝最後的九位封疆大吏中,張鳴岐算得上是最沒有骨氣的一個。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5張

閩浙總督鬆壽

鬆壽是正兒八經的滿清正白旗出身,所以鬆壽對清朝的那種感情是其餘八位封疆大吏都不能體會到的,就連想要復辟的張勳,也沒有辦法和鬆壽相提並論。也正是由於鬆壽對清朝的特殊感情,導致就算清朝已經滅亡,鬆壽還要繼續率領一羣婦女抵抗,在抵抗失敗之後,鬆壽選擇與大清同生死,直接吞金而亡,雖然說鬆壽也是嚴重守舊派,但是他去世時的這種慷慨激昂,還是讓後人爲之動容的。

陝甘總督升允

升允是在九位封疆大吏中唯一一個先後兩次擔任總督職位的人,他最開始就已經擔任陝甘總督,後來在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中被強制辭退,那段時間升允十分抑鬱而且無奈。

不過升允始終還是大清守舊派的成員之一,對大清這種封建制度還是比較喜歡的,因此在武昌起義之後,清政府打算再次啓用升允,他沒有任何情緒,義無反顧就出來繼續擔任陝甘總督。

不僅如此,在第二次成爲陝甘總督之後,升允還徵兵反攻西安,想要爲皇帝留一條後路,奈何自己還正在激戰之中,大清就已經宣佈滅亡了,在大清滅亡之後,升允和張勳之流有着類似的復辟想法,一直與當政者對着幹。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6張

當自己發現實力不足以對抗的時候,升允甚至相信了日本人的鬼話,想要與日本人合作,藉助日本人的力量實現復辟,當然最終這個想法沒有實現,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升允自己知道想要復辟是沒有希望了,因此成天抑鬱寡歡,沒有多長時間便抑鬱而終了。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的背景很是強大,其是李鴻章的侄子,所以在當時備受朝廷重用,他不僅是雲貴總督,還是雲南講武堂的總辦,在當時雲貴地區可以說是權力和影響力都很大的,不過他做了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李經羲靠着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培養起來一大批革命人士,這些人成爲武昌起義的關鍵人物,因此在武昌起義之後,蔡鍔擔心李經羲會遭到報復打擊,就將其送到上海去了。

李經羲在上海期間,受到一系列挫折打擊,最後悲傷欲絕選擇投靠袁世凱,在袁世凱手下擔任了很多重要職位,算是袁世凱的得力干將,其一直活到了1925年纔去世。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7張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但同時又比較悲哀的英雄人物,爲何這樣說呢?我們單純來看一看趙爾豐在清朝滅亡之際做的那些事情,就足以說明一切了。在清朝滅亡之際,身爲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得知西藏地區出現了一些英國貴族與當地貴族聯手策劃的叛亂,其深刻明白這場叛亂的嚴重影響,爲了防止在危難之際,英國趁火打劫侵佔西藏,趙爾豐義無反顧帶領大軍前往西藏,直接擊退了英國人,平叛了這場叛亂,得以保住西藏,讓其繼續留在我們的國土領域之中。

擁有這樣的豐功偉績,可以說趙爾豐絕對算得上是九位封疆大吏中最值得後人銘記的人了,只是可惜後來趙爾豐與反清人士之間的關係變化多端,他想要維持良好關係,奈何大家似乎並不理解他,最終他於1911年被反清軍隊殺了,簡直可悲可嘆。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8張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趙爾巽是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他和趙爾豐還是有着比較類似的骨氣與血性。趙爾巽原本是進士出身,也算得上是書香門第了,東三省的總督是最後設立的,所以趙爾巽能夠成爲東三省總督,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

在清朝滅亡之後,袁世凱欣賞他的才華,想讓其擔任自己顧問,不過被趙爾巽拒絕了,後來袁世凱安排他編寫清朝歷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清史稿》,其實就是趙爾巽編寫的。

當然了,趙爾巽沒有完全完成《清史稿》的編寫,自己就去世了,不過他留下來的底稿,對後人繼續編寫清朝歷史,有着重要參考價值,雖然說趙爾巽沒有成爲弟弟趙爾豐那樣的英雄人物,不過他的一生也算是值得了。

清朝滅亡後還有九位封疆大吏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9張

結語

每個朝代的滅亡,都伴隨着太多悲歡離合與失落惆悵,這些悲歡離合,有的是因爲執念,有的是因爲時代環境所造就,我們無法改變。當時代要進步的時候,有人試圖去阻止時代前進的步伐,當然這一切是毫無用處的,無數歷史事實已經證明,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夠更加適應新的生活,這就是朝代更迭的本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