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士兵口糧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以前看網絡小說經常看到有寫什麼冷兵器時代,一百萬大軍帶上三年口糧踏上征途。當時我就想,如果你寫玄幻小說呢,有儲物法寶什麼的,那麼沒問題,不然你算算一個人三年口糧是多少斤,一萬人又是多少斤,一百萬人呢?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要知道古代的車可全靠人推的,馬拉的,而且路況非常差,一百萬大軍的三年口糧,你想過沒有你得讓多少人去扛去推啊。這些民夫也要吃吧,軍隊越多,糧草越多,需要的民夫就越多,行軍速度也會變慢,動作越慢,路上消耗的也就越多,這根本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第2張

歷代兵家都推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乃是行軍打仗第一要義。那麼講到這問題來了,古代戰爭頻繁,行軍打仗那真是家常便飯,軍糧如此重要,那我們的將士們的軍糧當時都吃些啥呢?

縱觀古代軍糧供應史,從先秦至隋唐有一個王牌軍糧,始終佔領着軍糧界的頭把交椅,甚至抗戰時期加步槍還打敗了日本鬼子。講到這答案呼之欲出,沒錯,它就是小米。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第3張

小米又稱粟米,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在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廣泛種植,它耐旱耐貧瘠,產量也比較穩定,很多貧瘠地區的人民都把他當成主要的糧食作物,尤其是能存放不易變質,最多能放九年。

隋唐以前古人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粟米,加上野菜,豆類或者好一點的加點肉混在一起煮成一大鍋的大雜燴,士兵們幾乎是天天喝稀飯,但是粟米有一個巨大特點,就是感覺當時吃飽了,但餓得快,不經吃,熱量太低,而且不光人吃。粟米在軍中是人馬共吃的,戰馬也要吃。因此,一場戰爭下來對軍糧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這也使得在唐朝之後,沒有了粟米這些缺點的小麥逐步開始在軍糧中佔據了絕對地位。受當時遊牧民族的影響,唐代騎兵將小麥磨成麪粉做成大餅燒餅當作軍糧,這種軍糧方便攜帶不易變質,而且熱量大,容易有飽腹感,不容易飢餓。這事名副其實的“方便麪”啊。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第4張

當年明軍也發明了他們的方便食品。據記載,以一擔大米做成幹米飯運輸,吃的時候用熱水泡飯就可以食用了。這就是水泡飯,可以說是明朝的方便麪。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當時還發明瞭一道軍糧,那就是炒麪,跟西北人把麪條做熟的炒制而成的不一樣。這些軍糧炒麪是直接用麪粉炒熟的,能保存好一段時間。餓了呢,放嘴裏嚼吧,嚼吧,河邊喝口水就湊合了。口感雖然不強,但攜帶方便,不易變質,打起仗來,對於迅速補充將士體力作用非常大。甚至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時候,因爲交通受阻,當時能夠讓志願軍戰士支撐下去的就是炒麪。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什麼 第5張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極端特殊的情況。向晉朝的五胡亂華,個別殘暴的軍閥把人叫做兩腳羊殺死做成肉脯。作爲乾肉,隨身攜帶行軍,還有唐末那位大魔王黃巢將人活生生的碾碎做軍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