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楊玄感造反失敗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拉開了隋朝滅亡的序幕。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據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楊玄感兵變這件事深受打擊,曾經當衆嗚咽流涕。如此示弱,可是他當皇帝以來的第一次。

爲什麼楊玄感能夠起兵造反?

其實原因很簡單,除了他的家仇和個人野心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是利用了當時老百姓反對隋煬帝暴政的情緒。自從隋煬帝征討高句麗以來,老百姓可就倒黴了,不是兵役就是徭役,無休無止。特別是離戰場比較近的東部地區,更是成了重災區。正因爲有了這樣的羣衆基礎,所以楊玄感才能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很快把軍隊從一萬發展到十萬。也正因爲有這樣的基礎,楊玄感才能率領着用大刀和柳條盾牌裝備起來的義軍打敗官軍,這就叫順應民心、民意。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第2張

爲什麼楊玄感起兵又會失敗呢?

這可就有不同的說法了。其中,有一個最經典的說法,就是說楊玄感失敗的關鍵在於他沒有聽李密的計策。李密給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他沒有選擇上策,直撲涿郡,佔據臨渝關,截斷隋煬帝的歸路;也沒有選擇中策,佔據關中,端掉隋煬帝的老巢;而是選擇了下策,去攻打東都洛陽,結果洛陽城沒有拿下來,他反倒被各路官軍包圍,最後落得兵敗身死。總之一句話,就是因爲楊玄感太笨。

古往今來,人們都這樣講,但事實並非如此。要知道,研究歷史也罷,理解歷史也罷,最重要的方法無非是設身處地。

在楊玄感起兵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直撲涿郡或者直奔關中。

第一,無論是涿郡還是大興城,距離楊玄感起兵的黎陽(今河南浚縣)都有千里之遙。楊玄感最初起兵的時候,只有不到一萬人的隊伍,而且這一萬人還都是臨時拼湊的,既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也沒有什麼正經裝備,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經州過縣,走到一千里以外的地方呢?在路上就得被消滅了。

第二,就算這支軍隊沒有在路上散掉,它還面臨着一個問題——攻打涿郡或者是大興城。李密給楊玄感出主意,無論是說襲擊涿郡,還是說佔領關中,都是建立在突然襲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基礎之上的。問題是,一支軍隊轉戰千里,總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對手不可能沒有防備。一旦有了防備,那麼涿郡也好,大興城也好,都是不容易攻下的。

特別是大興城,它是隋朝花大力氣建的首都,隋煬帝二次東征之前,還特地又徵調十萬民夫把城牆加固了一遍,比洛陽城還要堅固。城牆堅固也罷了,大興城守軍也多。前文講過,衛文升聽說洛陽被圍,馬上抽調七萬大軍前來救援。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大興城的守軍至少在十萬以上,這樣堅固的城池,再加上十萬大軍,楊玄感是不可能攻得下來的,最後還會落得和打洛陽一樣的下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楊玄感手下那些士兵,在最初起兵的時候,根本不可能跟着他去攻打涿郡或者大興城。要知道,他們都是黎陽當地的百姓,並沒有什麼走南闖北的經歷,古代資訊又不發達,像大興城、涿郡,他們可能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讓這些安土重遷的農民拋家舍業,去進攻一個他們聞所未聞的地方,恐怕他們沒上路就開溜了。

但是洛陽就不一樣了。

自古以來,洛陽就是整個東部地區的中心,對於這些生活在古代所謂山東地區,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老百姓來說,洛陽是他們耳熟能詳的地方,也是他們心目中的政治中心,對於他們來說,打下洛陽就意味着勝利,而且也只有打下洛陽才意味着勝利。這一點,作爲大軍統帥的楊玄感其實是心知肚明的。他爲什麼不同意李密的上、中兩策,非要用下策,道理就在這裏。

換句話說,所謂李密三策,貌似天花亂墜,非常高明,但其實僅僅是一種理論構想而已,缺乏可操作性。在當時,打洛陽是楊玄感唯一能做的選擇,既然如此,所謂不選上策選下策,也就不可能是楊玄感失敗的關鍵因素了。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第3張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兵敗身死呢?

其實根本問題在於楊玄感造反並不是時候。當時,隋煬帝固然是忙於對外戰爭,整天徵發兵役勞役,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老百姓也確實想造反,但是統治集團內部還是比較穩定的,官僚基本上並不反對隋煬帝。爲什麼這麼說?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楊玄感剛剛造反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儒生——治書侍御史游元在黎陽和他一起督運軍糧,楊玄感就勸他一起造反,還跟他講,我這是“帥義兵,誅無道”,率領正義之師,誅殺無道,你追隨我,不要有心理障礙。結果遊元怎麼說?遊元講:

尊公荷國寵靈,功參佐命,高官重祿,近古莫儔,公之弟兄,青紫交映,當謂竭誠盡節,上答鴻恩。豈意墳土未乾,親圖反噬,深爲明公不取,願思禍福之端。僕有死而已,不敢聞命。

楊公,你爸爸楊素可是受國重恩,近代以來沒有誰比他的官大,也沒有誰比他錢多。你們楊家兄弟都在朝廷裏做着大官,朝廷對你們楊家不薄啊!你正應該竭盡全力,報效國家。現在,你爸爸墳上的土還沒有幹呢,你怎麼就會造反呢?我覺得你根本不應該這樣辦,至於我,要想讓我跟你一塊兒造反,對不起,有死而已。遊元誓死也不肯追隨楊玄感,這不是很能體現官員的基本態度嗎?

第二個,楊玄感原來設想,如果能夠把官員的子弟作爲人質,就可以擾亂軍心。事實並非如此。來護兒的兒子投降了楊玄感,但是來護兒照樣率領大軍討伐楊玄感,一點都沒有手軟。可見,在家和國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多數官員還是選擇了忠於國家,忠於皇帝。這說明他們對國家和皇帝還是有信心的。這一點,當時的有識之士看得相當明白。

當初,隋煬帝剛剛從遼東前線回來平叛的時候,就曾經迫不及待地問太史令庾質:你覺得楊玄感造反會成功嗎?

庾質回答說:楊玄感雖然門第很高,但是個人在官僚之中的聲望並沒有那麼高。他現在之所以能夠發展到這麼大的勢力,還是因爲老百姓確實是太困苦、勞累了,所以纔會響應他。但是,雖然有老百姓響應他,可是現在還是天下一家,所以楊玄感不太容易成功。

楊玄感當初爲什麼敢造反 楊玄感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第4張

最後的結果就是,走投無路的楊玄感,命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這場轟轟烈烈的叛亂,僅僅持續了2個月,便被迅速撲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