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匈奴和漢軍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

太史公在編寫《史記》時,曾經爲匈奴單獨作傳記,並且將其放置在七十列傳中。自漢朝建立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日益加大,強如漢武帝,也對北方的敵人十分提防,將絕大多數精力投入到漢匈戰爭之中。不過在太史公看來,匈奴之所以能夠做大,只是因爲漢軍忙着爭霸中原,沒時間處理草原問題罷了。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漢匈白登之戰

雖然匈奴人善於騎射、全民皆兵、作風兇悍,但是中原大地的棒小夥子也不是好惹的,他們放下鋤頭後,憑藉着中原政權千百年積累的軍事經驗、社會財富和先進裝備,戰鬥力遠遠勝過匈奴人,這一點在漢匈首次對決的白登之圍中就有着明顯的體現。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2張

匈奴士兵形象

援軍將至,天時不得

白登之圍中,由於高祖冒進導致漢軍前軍身陷敵人的包圍圈,此時他身邊的士兵數量只有數萬人:

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

反觀敵軍,那是兵強馬壯,就連部隊建制,都按照馬的顏色分爲了四個方針,巨大的震撼力一覽無遺: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3張

白登山主峯

巨大的人數差距,使得匈奴軍勝利的希望大增,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漢軍的步兵部隊趕到後,雙方的差距只有八萬人,如此差距比起前軍和對方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這種規模的部隊在戰場上交戰,勝負很難提前做出判斷。

也就是說,屬於匈奴最好的時機,只有這七天或者八天,在短時間內攻下白登山,是他們的最優選擇。

在這七天之內,匈奴多次強行攻山,其作戰意願不可稱之爲不強烈,然而由於北方草原霸主之前鮮有和中原部隊正面交鋒的機會,對兵法、戰法相對陌生的蠻橫騎兵根本無力突破漢軍依山勢佈置的防守。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4張

匈奴武士騎馬射箭圖

雖然強攻不得,但是漢軍的補給也承擔着巨大壓力,只要在被多圍困上幾天,他們很難度過北方寒冷的冬天。

然而在第八天的早晨,漢軍的大部隊就已經抵達白登山了,這也使得匈奴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兵法是我國古人從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性積累成果,其中絕大多數理論都被後世的軍事家奉爲圭臬。

不過關於圍山作戰,向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關於高地的概述,是《孫子兵法》中《地形篇》中的經典理論,也就是所謂的居高臨下: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5張

《孫子兵法》作者孫武

第二種則是採取居高臨下戰術卻失利的結論,其中最經典的要屬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之戰: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合理之處,然而行軍作戰最忌墨守陳規,應該因勢利導,靈活變化。

對於白登山下的匈奴,眼下最應當的是強行攻山,這是因爲白登其實屬於漢政權的控制地,如果此地有失,關中、巴蜀、中原乃至楚地的士兵會源源不斷地趕來,持續對匈奴施壓,不利於持久戰。

所以匈奴才會屢次攻山,被動承擔地勢的不便利,將大部分能量用在抵消勢能上,到了山頂時已經處在強弩之末,不是以逸待勞的漢軍對手。

裝備落後,人和不予

除了天時和地利外,人和因素更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巨大問題,漢民族的士兵,向匈奴展示了尖端科技,告訴了對方科技纔是第一生產力。

關於鬥志啊、士氣啊、血性啊我們暫時放下不提,只表一表雙方裝備的巨大差距。

漢軍的武器和防具種類多樣,兼具武裝多種作戰部隊的需求,經過了幾百年的強化,其殺傷力和防護力十分強大。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6張

秦弩

金屬冶煉技術的積累使得漢軍的長矛、長槍、短劍、短刀十分堅固,在多次砍擊後仍可以保持金屬強度,不捲刃不崩刃,而此時的匈奴連長兵器都沒有得到普及,多靠短制馬刀近戰,完全失去了馬背優勢。

繼承秦制的漢軍保留了秦朝最強大的武器——強弩,這種弩不裝填速度快,發射效率高,穿透力強,一輪掃射可以實現無死角覆蓋,不僅造成對方的殺傷,還對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馬背上的民族雖然也擅長騎射,但是草原上木、鐵資源的匱乏,使得其箭矢數量嚴重不足,很多箭頭還是由獸骨組成,根本穿不透漢軍的鎧甲。

除此之外,漢軍的鎧甲和盾牌十分成熟,防具不僅堅固,再加入了雜糅工藝後還開始走向了輕便化,普及率高而且防護性佳。反觀匈奴,此時多以皮甲爲主,而且缺乏成熟的防具生產工藝,很多士兵的防具是由自己製作的,不僅粗糙還笨重,在漢軍優良的武器前不堪一擊。

在攻堅戰中,尤其在漢軍佔據制高點,利用盾牌和護甲進行防護時,匈奴那些質量不達標的箭根本佔不上便宜。真要是肉搏,你又不敢。在統帥的不停催促下,匈奴只能丟下一地屍體,無功而返。

白登之戰匈奴爲什麼攻不下此地 地勢差距,地利不佳 第7張

漢匈戰爭

人們往往會形成對事物的固化印象,比如匈奴,我們常常會因爲他們來犯我國土,傷害同胞而對其深惡痛絕,然而這種強烈的感情因素只是厭惡而並非畏懼。縱觀漢朝四百年的歷史,匈奴只是外部的有限影響,真正損害了漢朝國運的,還是內部門閥和士族,正應了那句古話,堅固的堡壘多是從內部塌陷的。

在漢匈絕大多數正面戰爭中,中原政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像白登之圍這樣以少戰多,甚至幾百人追着幾萬人跑的局面比比皆是,像衛青霍去病行全國之力進攻匈奴,更是堪稱一邊倒的大屠殺。

匈奴對漢民族的威脅,多是出現在邊關地區,起碼在漢朝,他們無力突入中原半步。當時的百姓之所以厭惡匈奴,更多的是因爲朝廷在面對其強大的機動性時,不容易組織起高效的防守,使得邊關之民遭受劫掠之苦。當雙方正面遭遇時,草原民族纔是真正害怕的一方。

參考文獻:

【1】《孫子兵法·地形篇》

【2】《史記·七十列傳·匈奴列傳》

【3】《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