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東晉本身算不上是強盛的王朝 東晉爲何還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

東晉本身算不上是強盛的王朝 東晉爲何還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東晉存在時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東晉的確算不上強盛王朝,但也不算太孱弱,能夠存在一個多世紀是兩方面的原因:內部能夠保持穩定發展+外部沒有出現無法戰勝的敵人。(東晉政權部分示意圖)內因:由士族門閥打造的江左穩定局面,能夠保證東晉王朝得以偏安百年東晉的建立離不開士族門閥,士族門閥自曹魏、西晉開始發展,到東晉時到達鼎盛期。在東晉建立過程中,琅琊王氏等門閥與司馬氏共同建立江左政權,讓士族門閥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進而形成了士族門閥與司馬氏“共天下”的局面。可以說,東晉能夠在江左保持一個多世紀的統治,離不開士族門閥的作用。(1)士族子弟在朝中的正面影響雖然士族門閥的發展,讓庶族寒門無法出仕“高品”,但是素來有着較好“家學”傳承的士族子弟,也有着寒門子弟無法比擬的優勢。

東晉本身算不上是強盛的王朝 東晉爲何還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

這種優勢延伸到東晉朝局當中,就足以看出士族子弟在掌權時的能力。當然了,不能否認的是,也有諸多士族子弟只想做“清官”,不顧政事,但遍觀東晉百年國祚之中,在執政上的“佼佼者”恰恰正是這些士族子弟。琅琊王氏的王導、潁川庾氏的庾亮、龍亢桓氏的桓溫和陳郡謝氏的謝安等人,都是士族門閥的代表,也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才讓東晉王朝能夠在面對北方強胡窺伺的局面下,得以穩定地發展。而反觀司馬氏子弟,在謝安出朝後,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掌權時,表現出來的昏聵無能,着實與士族子弟掌權時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來看,士族子弟在東晉朝中的正面影響是巨大的。

東晉本身算不上是強盛的王朝 東晉爲何還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 第2張

(2)士族門閥力量面對東晉外部威脅時,能夠團結對外江左士族門閥之間是存在競爭的,琅琊王氏與潁川庾氏之間,龍亢桓氏與陳郡謝氏之間等,都會爲了在朝中的權柄而有競爭和摩擦。龍亢桓氏的桓溫篡逆不成病逝後,龍亢桓氏的地位受到朝中陳郡謝氏等士族門閥的衝擊,最終形成了桓氏掌控上游西府,謝氏掌控下游北府的局面。不過,這種頗有“針鋒相對”的門閥相爭局面,在面對前秦對東晉的威脅時都不再是問題。在中樞掌權的謝安,讓龍亢桓氏子弟掌控了桓氏根基深厚的上游,謝氏子弟則重組下游北府,上下游共同對抗前秦威脅。等到苻堅率百萬大軍而來,上游桓氏的西府牽制了大量上游前秦軍力,爲下游謝氏的北府對抗秦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牽制作用。

東晉本身算不上是強盛的王朝 東晉爲何還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 第3張

可以說,東晉最後經淝水之戰後大敗前秦,有着上下游兩個士族的合作。由此來看,士族之間雖有競爭關係,但卻能在遇到外部威脅時共同抗敵,這是東晉能夠偏安一個多世紀的重要原因。綜合來看,東晉政權雖然有些孱弱,但能夠存在一個多世紀的原因當中,內部士族門閥的存在有着很大關係。士族子弟的“家學”傳承,能夠讓士族子弟在執政時頗有優勢,這讓東晉的發展不至於因朝廷的原因而崩壞;士族之間雖有競爭,但諸多江左士族,在面對外部威脅時,可以一致對外,保證了東晉王朝能夠繼續存續。外因:北方羣胡之間相互爭鬥,無法形成對東晉具有強大威脅的敵人差不多與東晉王朝相同時期的中國北方,當時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是諸多胡、漢政權相互爭鬥,導致政權更迭頻繁的特殊歷史時期。

這雖然是當時北方的慘劇,但卻是在江左立朝的東晉政權的機會——北方胡族無法輕易南下。(1)北方胡族勢力不管傾力南下,胡族之間爭鬥頻繁五胡十六國時期,從前期的前、後趙,到中期的前、後秦,再到後來的前、後燕,雖然都對南方東晉王朝虎視眈眈,但卻都沒有輕易消滅東晉王朝。即便是如同後世金軍南下肆虐江南的情況都沒有出現,其實原因都可以歸結於北方胡族勢力之間的頻繁爭鬥,導致無法形成能夠威脅東晉的北方勢力。即便如後趙石勒那般,對江左侵擾頻繁之人,也要面對匈奴、鮮卑等威脅,這導致石勒無法傾盡全力南下進攻江左,最終也無法輕易過江威脅東晉。

可以說,十六國政權的頻繁更迭,這其實是給了東晉王朝喘息偏安的機會,讓北方窺伺江左的胡族勢力,沒辦法輕易對東晉發起進攻。後世前秦、北魏,敢於對江左政權發起進攻之時,也已經是基本平定了北方,將其他胡族勢力的威脅基本消弭之後的舉措。如果不顧及其他同樣有心染指天下的胡族勢力,勢必會在對抗尚有實力對抗的東晉王朝時,面臨後方傾塌的威脅。更何況,在更北方,還有柔然等遊牧民族,同樣對“五胡”侵擾的中原“興致勃勃”。(2)文化屬性上,北方無法形成統一的文化內核,無法輕易覆滅擁有“漢文化”內核的東晉王朝淝水之戰的勝利,除了是東晉王朝對前秦政權的勝利,其實還是“漢文化”政權,面對胡族文化政權的勝利。

當前秦苻堅逐漸統一當時的中國北方之後,將其他羌、鮮卑等胡族收入麾下,這給了苻堅已經做好準備一統天下的錯覺,殊不知卻忽視了前秦內部因胡漢之間、各胡族之間、胡族文化之間等問題而產生的矛盾。苻堅雖然用武力讓北方一統,但卻並沒有解決掉內部的矛盾。當淝水之戰失敗後,前秦百萬大軍大潰而逃,等苻堅回到洛陽之時,僅僅帶回了十幾萬人,足以見得前秦內部的問題重重。之後羌族姚萇、鮮卑慕容垂等人先後自立,也能夠看出前秦內部其實是虛假的“一統”。歸根結底還是在文化屬性上,苻堅並沒有讓胡、漢之間,各胡族之間,各部族之間徹底的融合,形成一致的文化內核。

由此來看,前秦的百萬大軍,也不過是各胡族部族之間的倉皇組合,與大一統王朝的屬性相去甚遠。反觀東晉王朝,是永嘉之後漢文化的南下,保存了傳承已久的“漢文化”內核,這讓東晉王朝能夠在面臨胡族喪亂之時,可以暫時放下士族之間的成見,很快地形成了一致對外的局勢。這是氐族前秦政權無法比擬的文化屬性優勢。總而言之,北方胡族政權之間胡族爭鬥,導致輕易形成具有極大威脅的勢力,也無法傾力南下進攻東晉,這給了東晉政權偏安江左穩定發展的機會。而北方即便能夠出現如前秦那般的一統北方勢力,尚不能將內部各種矛盾進行化解,無法輕易融合胡族、胡族之間等文化,這導致在面對具有“漢文化”內核的東晉政權,無法輕易覆滅。

總結東晉政權雖然頗有孱弱之態,但能夠在江左存在一個多世紀之久,原因是內外兩方面的。於內,由士族門閥打造的江左穩定局面,讓東晉王朝可以穩定發展,並且互相競爭的士族門閥,可以在面對外部威脅時團結抗敵,這保證了東晉王朝發展的內部推動力;於外,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胡族勢力之間相互爭鬥,導致對東晉虎視眈眈的石勒等勢力,無法輕易全力進攻江左。而且即便有如前秦那般一統北方的勢力,也因爲無法輕易將內部矛盾化解,形成具有一致性的文化內核,而無法輕易覆滅具有穩定“漢文化”內核的東晉政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