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魯國和孔子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克己復禮救不了魯國啊。

春秋禮崩樂壞之際,魯國作爲“猶秉周禮”的國家,對舊制度和傳統保留得罪完整,同時受舊制度的影響也最深。分封等級制度下各級魯國貴族封閉性極強,他們各自的統治區域猶如堡壘,是獨立的地方政權機構。

卿大夫在自己統治範圍內如同君主一般,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與國君相抗衡的力量。對舊制度保留越多,受傳統思想影響越深,其弊端就暴露得越明顯,卿大夫與國君爭權鬥爭越激烈,公室與私室的矛盾便一發不可收拾。

事實上,春秋時期,各主要諸侯國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公室羸弱,私室強大的狀況。面對逐漸強大的私家勢力,公室已有所警覺,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整個春秋時代,公室與私室鬥爭貫穿始終,強大的晉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分、稱霸東方的姜齊最終被私家田氏所取代,這倆都是公室被私室消滅的典型例子。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作爲猶秉周禮的魯國來說,卿權更爲強大,三桓(魯桓公的三個後代,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在國內十分強勢,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親自伐季氏,標誌着國君與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熱化。在國君與三桓的幾次較量中,都以國君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直接的軍事打擊尚且敗北,削奪封邑的方式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的魯國何以成爲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呢?

對於分封等級制度下的周代各級貴族來說,采邑制度的實施使他們在各自封閉的領域內成爲有地有民的各級領主,魯國秉承周禮,宗法制、分封制和采邑制這些周代最鮮明的政治制度都被完整、全面地保存和繼承下來。

一次你國內對采邑數量佔有最多、規模最大的卿族也大多是執掌魯國國政的公族,且魯國不絕後嗣的特點使得采邑的消長與卿族興廢密切相關,也決定了魯國權柄始終操縱在如三桓這樣的世家大族手中。

三桓忙於國政及互相之間的角逐,對離國都較遠的采邑往往疏於防範,邑內大權完全交給邑宰處理,久而久之,采邑主對一些邊境采邑的治理鞭長莫及,爲邑宰們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一旦有適當的時機,三桓的家臣們就紛紛以他們的主子爲效仿對象,犯上作亂,采邑正是他們叛亂的資本,采邑武裝則爲妻提供強大的軍事後盾。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第2張

孔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登上魯國的政治舞臺的。

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登上魯國大司寇的位置後,就打算削弱三桓的勢力,實際上他能做這個位置也因之前三桓家臣叛亂而起。他削弱三桓的方法,就是墮毀三桓的采邑。

首先他毀掉了季氏費邑、叔孫氏的侯邑,這兩家並沒有反對,因爲墮了這二邑實際上是消除了宗法家臣爲患家主的憑藉,此後季孫氏和叔孫氏的采邑因禍根剷除也就再未發生過霍亂。

而之前沒有發生過邑宰叛亂實踐的孟孫氏,並沒有響應孔子墮三都的號召,加之成邑的邑宰公斂處父的誓死抵抗,導致墮成邑的計劃受阻,終於釀成魯哀公十五年成邑之宰公孫宿的叛亂。

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在墮三都事件中暴露出來,他的目的是削弱三桓的力量,把權力還到公室手中,只是墮二都一定程度幫了季孫和叔孫而已,但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心思還是被當時執政的季桓子看清,於是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了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你看,55歲的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們也無法救魯國啊。

事實上,西周滅亡之後,分封制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孔子極其反感的下克上,臣僭越君的亂局,就是因爲分封私室勢力逐漸強大威脅到了公室。而孔子把這種混亂局面稱之爲“禮崩樂壞”,認爲是人們不再遵守周禮的緣故。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第3張

雖說這種情形與周禮形同虛設有一定關係,但實際上是社會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周禮是建立在分封制上的上下等級尊卑制度,這種制度嚴格劃分了等級,設定了相應的禮儀,而當下一級封建主的力量大於上一級,他還會遵守這些禮儀教條麼?

孔子沒有看清楚亂局的本質,從而一生追求的克己復禮過於理想化,一方面要求人人愛人,一方面又要求大家講上下尊卑,按照分封制制度形式,這就好像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要求現代人們回到古時候的那一套尊卑制度去復“禮”一樣,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孔子在他的祖國努力了,可沒找到問題的根源失敗了,他去外國尋找救魯國的方法,可惜,周圍的國家情形跟魯國不想上下,所以他終其一生,還是隻看到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的周禮,強調恢復周禮,人人愛人,這就是小康和諧社會了。

他後世的儒家們也沒能爲亂世找到終結的方法,後來還是法家們找到了中央集權的路子,把分封制掃進垃圾堆,這才走上了一條統一算是勉強終結亂世的路子。

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孔子 魯國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七雄 第4張

作爲受周禮影響最爲嚴重的魯國,制度慣性是相當強大的,三桓之間勢力彼此制約,而三桓又都出自公室,不像晉之三家是外姓臣屬分起家來沒有壓力,三桓實際上還是想着利益最大化,最好就是在鬥爭能自己能坐上國君的位置。

結果侯爵跟公爵鬥,侯爵下面的伯爵們又起來造反,自然是無休無止的內鬥,看不見遠方的希望。若學七國那樣變法,可惜公室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幹不過三桓了,談何變法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