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秦國攻佔上黨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很多人都知道長平之戰,也一直都對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戰俘的事情深信不疑,只是今天要說的卻不是這件事情。長平之戰的戰況的確是很慘烈,但是爲什麼會爆發長平之戰呢?當時秦國攻打韓國,韓國準備割讓上黨給秦國,但是上黨的郡守不幹,他請求趙國接手上黨,如此一來就給上黨找了一個強大的後盾。可是,爲什麼秦國要攻佔上黨郡呢?秦國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這一點你是否知道?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1.長平之戰的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擊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這時,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爲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說:“好。”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爲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2.秦國爲何要攻佔上黨

按照遠交近攻的主張,秦國的戰略是先滅距離最近的韓國。韓國的地形像一個葫蘆,上下兩頭大,中間小,爲此秦國制定一個“半韓”的實施方案。

所謂“半韓”,就是佔領韓國一半的領土,即攻佔韓國上黨郡。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韓國上黨郡,只要將太行山南部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就逐漸清晰。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樑。誰佔領太行山,就有天下的脊樑,太行山自然成爲兵家必爭之地。

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爲東西兩部分。如果秦國佔領上黨郡,將從南太行山切斷趙國晉陽與邯鄲的聯繫,下一步秦國可以沿汾水而上攻打晉陽,或分兵從太行山走“5滏口陘”直撲太原盆地,趙國只能從北太行山的“7井陘”繞路救援,可以說相當被動。

攻佔上黨郡對於秦國來說,有四重意義,一是削弱韓國,以進一步兼併韓國;二是從中間分離趙國東西領土;三是居高臨下對趙、魏形成地緣優勢;四是徹底實行遠交近攻,攻最近的韓國。

如此一舉四得,秦國當然是要發兵攻打上黨。關於太行山的得失,主要是圍繞太行山十條通道的爭奪。太行山十條通道,東西走向九條,南北走向一條。其中第二到第六條通道,與韓國上黨郡有關。

我們來看看這五條太行山通道:

“2軹關陘”,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一條通道,連接河東郡和河內郡,因爲山路短,因此通行速度快,當前已經被秦國佔領。

“3白陘”,西入口由秦國控制,東入口由魏國控制,中間的通道屬於韓國上黨郡。

“4羊腸陘”,又稱“羊腸阪道”,只有東側一個入口,由趙國控制,山上的道路則歸屬韓國上黨郡。

“5滏口陘”,溝通趙國的晉陽與邯鄲,是趙國的生命通道,東西兩個出入口都由趙國控制,中間的通道還是屬於韓國上黨郡。

“6太行陘”,太行山唯一南北走向的通道,與上黨郡其他三條通道都相通,僅有的一個出入口和通道,全部控制在韓國手中。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秦國通向上黨郡的唯一入口,就是“3白陘”的西入口,起初秦國正是從這裏發起攻擊的。

公元前265年,秦軍從“3白陘”登上太行山,攻佔韓國上黨郡西部的端氏,但也遭到韓國的頑強抵抗。

如果把上黨郡分爲三個板塊的話,是北部以屯留爲中心的北上黨,西部以端氏爲中心的西上黨,東部以長平爲中心的東上黨。

秦國攻佔西上黨端氏這個板塊,付出比較大的代價,而當秦軍繼續東進,試圖進入東上黨之時,被韓國人依空倉嶺修築的高平關給阻擋。

秦軍傷亡慘重,韓軍抵抗激烈,算下來秦軍共傷亡達到七萬之巨,還只攻下三分之一個上黨,而上黨另外兩個板塊,韓軍的防禦力度明顯加強。

韓軍抵抗頑強,重要原因是來自韓國本部的援兵和物資源源不斷,韓軍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秦國如何實現“半韓”戰略,而又自身損失最小呢?甚至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呢?

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相國范雎,不得不重新規劃進攻上黨郡的策略,他們都是當世豪傑,鑽研出來的戰略,不可謂不毒辣。

新的“半韓”戰略很快制定出來:秦軍改變進攻方向,將兵力轉移到太行山南部,猛攻韓國中部狹窄處的各要塞,最後攻佔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所轄區域和上黨郡南北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就成爲韓國的一塊飛地,然後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佔領一半韓國的領土。

當然以秦國的軍事實力,不進行任何戰略佈局,一個城一座山頭去攻佔,花上十年二十年,佔領半個韓國也不在話下。但已經六十歲花甲之年的秦昭襄王可不想等上十年二十年,他要在自己晚年的時候,爲子孫獲取更多的領土。

秦國爲什麼要攻佔上黨郡 秦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3.上黨爲何不願投降秦國

首先,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野王邑。在此基礎上,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斷絕,而這,意味着韓國上黨郡的失守已經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了。於是韓國決定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以此希望秦國可以不要繼續攻打韓國了。但是,不僅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肯,上黨地區的百姓也不願意歸入秦國。於是,郡守馮亭率上黨郡降趙。在趙國接納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後,秦國非常生氣,於是引發了長平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韓國上黨郡之所以不願歸入秦國,而想去趙國,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一方面,韓國和秦國之間因爲長期的交戰,所以存在較深的仇怨。在三家分晉後,雖然主要是魏國和秦國之間交戰。但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在此基礎上,韓國開始直面秦國的進攻。在宜陽之戰、伊闕之戰等戰役中,韓國的主力大軍遭到了秦國的重創,更是被秦國奪取了大片的疆域。特別是在白起指揮的伊闕之戰中,韓國的精銳力量基本上損失殆盡。由此,因爲在戰國中後期,秦國不斷蠶食韓國的疆域,這自然導致韓國百姓非常痛恨秦國大軍了。

對此,韓國上黨郡的百姓不願意歸入秦國,自然是比較好理解的事情了。另一方面,韓國上黨郡的百姓之所以原因加入趙國,是因爲韓國、魏國、趙國都出自晉國。也即在三家分晉之前,這些地區的百姓都屬於晉國,在文化習俗、制度律令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對於韓國上黨郡的百姓,自然對趙國存在較高的認同度。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韓國上黨郡地區也比較靠近趙國的疆域,所以歸入趙國是比較容易的,至於燕國、齊國、楚國等諸侯國,在當時顯然是不適合的。當然,韓國上黨郡之所以願意加入趙國,也是因爲趙國具有抗衡秦國的實力。

最後,趙國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由此,在戰國中後期,趙國成爲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比如在伊闕之戰中,趙國的大將趙奢就重創了秦國大軍。所以,上黨郡的郡守馮亭願意帶着上黨郡和百姓歸入趙國,也是因爲趙國具有抗衡秦國的實力。在此背景下,因爲趙孝成王最終接受了上黨地區,這讓之前辛苦進攻韓國的秦國非常生氣,也即自己的一番努力,反倒讓趙國坐收漁翁之利。於是,秦昭襄王發動了長平之戰,從而讓整個戰國七雄的歷史走向出現了改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