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已經得知漢朝氣數已盡 爲什麼他還要選擇復興漢室的劉備呢

諸葛亮已經得知漢朝氣數已盡 爲什麼他還要選擇復興漢室的劉備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諸葛亮爲什麼投靠劉備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說到諸葛亮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真的是很聰明的一個人,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智啊,那麼漢朝在三國時期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已經完全的玩完了,作爲諸葛亮這麼聰明難道不知道嘛?那他爲什麼還要選擇以復興漢室爲主旨的劉備投靠呢?下面就着這個問題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祕看看吧!

諸葛亮已經得知漢朝氣數已盡 爲什麼他還要選擇復興漢室的劉備呢

按照傳統的看法,劉備是漢室的堅決擁護者,也是繼承者,在某種意義上劉備就代表了漢室,諸葛亮選擇劉備就是選擇漢室,但這個看法有些偏頗,沒有看到諸葛亮對漢室究竟抱持着怎樣的看法和態度

對漢室的態度和看法是政治方向問題,政治方向通常取決於“一把手”,諸葛亮作爲蜀漢集團的“二把手”,在政治方向上沒有太多的表述,他得聽劉備的,即便後來劉備死後他“開府治事”,也繼承的是劉備生前確定的路線方針,沒有另起爐竈。

諸葛亮對漢室的態度確實就是劉備對漢室的態度,劉備不反漢室,從形式上看他一直是忠於漢室的,即便沒有所謂“劉皇叔”一說,也沒有“衣帶詔”事件,從他一貫的言行以及稱漢中王、稱帝時的做法都可以看出來,他的確以漢室的“繼承人”自居,他在成都建立的政權仍稱“漢”,他認爲自己是漢室的延續,所以自己稱帝是繼位而非登基。

但是,這些都是表面現象,不能說這些是假的,是裝的,但也不必把這些都完成看成是劉備、諸葛亮內心的真實寫照,尊崇漢室更多的是他們的政治姿態,是給天下人看的,是一種手段。

漢末大亂,羣雄並起,競爭異常激烈,在艱苦的鬥爭中必須選擇務實的路線,說的話要順應人心,順應潮流,但具體行動上,又必須更清醒,諸葛亮對天下形勢和漢室的看法,其實在《隆中對》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那裏面也說“漢室可興”,但通篇講的都是如何奪取天下,強調了劉備如何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條件更好地發展勢力。

這並沒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反而說明諸葛亮是一位務實的戰略家。曹操不可立除,漢室不可復興,這是當時有識之士們的共同看法,只有不切實際的空想家纔會致力於扶持日薄西山、行將就木的劉氏王朝再起。

這樣說就明白了,諸葛亮選擇劉備與漢室無關,他並沒有把劉備與漢室畫等號,當時沒有,以後也沒有,他看好劉備,是因爲劉備有不甘於失敗的奮鬥經歷,是劉備能儘自己所能讓他充分發揮才幹的用人環境,而與能不能復興漢室無關。

諸葛亮已經得知漢朝氣數已盡 爲什麼他還要選擇復興漢室的劉備呢 第2張

諸葛亮對漢室的看法,有兩篇他寫的文章可以去體察,一篇是《正義》, 一篇是《絕盟好議》。前一篇文章是劉備剛去世時寫的,曹丕利用劉備之死向諸葛亮發動了一場“招降攻勢”,希望蜀漢投降,諸葛亮爲回答他,也爲表明政治立場寫了這篇文章,文中強調“誰是正統”的問題,最突出的意思的“漢賊不兩立”,從內容上看似乎是力挺漢室的。

但看完後一篇文章纔會明白,諸葛亮更是一個務實的人。後一篇《絕盟好議》是孫權稱帝后寫的,孫權稱帝,蜀人不理解,認爲“天無二日”,都主張與孫吳斷交,同時報關羽被殺、荊州被奪的大仇,但諸葛亮深知政治和外交不是情緒的渲泄,從大局出發,孫劉聯盟應該強化而不是斷絕。

爲了回答大家的疑問,統一思想認識,諸葛亮寫下《絕盟好議》一文,闡述與孫吳斷絕盟好的損害。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寫道:“孫權有稱帝的野心已經很久了,我國之所以不追究他的挑釁之舉,原因是要求得到他的支持,在對魏作戰中形成掎角之勢。如果現在公開斷絕交往,孫吳必然深恨我們,我們必須把大軍調往東邊,先向東討伐,才能進兵中原。”

諸葛亮說,現在有人認爲孫吳滿足於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後不會再與我們同心協力,他的願望已經實現,不會再渡過長江。這種說法表面看有道理,其實不對,爲什麼呢?因爲孫權心有餘但力量不足,因而只能限江自保,孫權不能越過長江,就像曹魏不再渡過漢水一樣,都不是力量有餘而見利不取。

諸葛亮還說,如果我們的大軍征討曹魏,孫權採取上策是出兵魏國,分割他們的土地,然而做進一步打算;採取下策也會趁機掠奪魏國的人口,擴張自己的國土,炫耀自己的武力。總之,他們是不會坐而不動的。即使他們真的按兵不動,只要同我們睦鄰友好,我們北伐就沒有東顧之憂,曹魏黃河以南的軍隊就不能全調過來對付我們,我們得到的好處很大。因此,對孫權稱帝的僭越之舉,不能公開討伐。

諸葛亮在這篇文章中沒有太多探討名分方面的事情,因爲這是扯不清的話題,話匣子一旦打開,那就會爭論起來沒完沒了,所以乾脆他也把孫權稱帝定性爲僭越之舉,避免大家爭議不休。

諸葛亮已經得知漢朝氣數已盡 爲什麼他還要選擇復興漢室的劉備呢 第3張

諸葛亮重點回答了大家對孫吳的疑慮,也就是稱帝之後他們會不會繼續積極進取,與蜀漢一道對付曹魏,根據他的判斷,孫吳今後還會在討伐曹魏的大業中發揮作用。

如果說前一篇《正義》仍有宣示性作用,爲的是反駁投降論,那後一篇文章就是諸葛亮外交思想的細緻寫照,在所謂“正統觀”上,諸葛亮的主張具有實用性與靈活性,他不會爲某種名義所累,這是自隆中對策以來就一貫堅持的思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