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安石讓兒媳改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改嫁這種事情在古代,其實還是會引起不小的爭議的,雖然並不是每個朝代都對女性非常苛刻,但是這樣的事情總是會讓人議論紛紛。然而在王安石面前,這一切都不是什麼大事,他甚至親自給自己兒媳重新找了一個人家,把她改嫁出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當時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爲何就要把兒媳改嫁走呢?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在北宋政壇,王安石是跺跺腳就能引發官場地震的大人物,他的兒子王雱也天資聰慧,自24歲憑真本事高中進士後便一路順風順水,從太子中允做到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受詔編了幾本詩書,因才華橫溢而深受宋神宗賞識。

王雱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他小時候,有客到訪,指着堂下籠裏的獐和鹿,問:“何者爲獐?何者爲鹿?”王雱眨着眼說:“獐旁是鹿,鹿旁是獐。”客人大爲驚奇,覺得他不同凡響。

年少成名的王雱似乎很有資格睥睨衆生,朝堂之上一時人人側目。然而就在他縱橫仕途時,不料禍從天降,因病離世,只活了33歲。

王雱究竟得了什麼病,以致英年早逝?一說心絞痛,一說失心瘋。《東軒筆錄》中載,王雱突發心疾,也就是精神出了問題,病情一日重似一日。他的妻子龐氏誕下一子,本是喜事,他卻高興不起來,左看右看,覺得這個孩子長得一點都不像自己,整天疑神疑鬼,並千方百計地想要弄死這個孩子。於是,這個不幸的孩子在他無休止的折騰中早夭了。然而王雱還不罷手,三天兩頭與龐氏鬧矛盾,甚至動輒家暴。龐氏痛不欲生,幾近崩潰。

王安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雖疼惜兒子久病不愈,但又不忍讓兒媳終日遭罪,萬一再把兒媳也逼成瘋子,或是鬧出人命,就更不好收場了。於是,他主張兒媳與兒子離婚。古代休妻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多是女方背鍋,王安石不忍讓兒媳落下惡名,便用心地爲她找了一戶好人家嫁過去。在他的關照下,龐氏過得還算不錯。

關於王安石送兒媳再嫁的事,《澠水燕談錄》《古今詞話》中都有披露。此外,王雱臨終前留下一首《眼兒媚》,其中有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追悔、相思之情溢於言表,彷彿是對龐氏的傾訴。

王雱的悲劇實在讓人惋惜,那他的病究竟因何而來?史載,王雱雖聰慧但自小體弱、性格敏感,再加上才高志遠、不甘屈居人下,所以遭受挫折時難以解脫,會給自己造成雙重打擊。一次,王安石正與大儒程顥商議變法,王雱得知父親變法受阻,立刻披頭散髮地赤腳而出,當場大叫:“爲何不砍下韓琦、富弼的頭,這樣變法就能成了。”嚇得程顥變色道:“小孩子懂什麼!”王安石也喝道:“胡言亂語,還不退下!”王雱衝動、偏激的性格可見一斑。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第2張

王安石的剛直與強勢也是“壓死駱駝的稻草”之一—王雱自視才高,可父親素以公正、清白著稱,從不主動爲他求官,甚至有意打壓,所以王雱只能做些撰書、祭祀的閒事;父親在變法過程中受到保守派的頑強抵制,王雱也被迫捲入爾虞我詐,進退維谷,難以適從;王雱想幫父親一把,暗中蒐集對手呂惠卿的罪證,不料中了計謀,憂憤難平;王雱病重時,恰逢父親變法遇挫、慘遭貶謫,他也借病辭官,從此一蹶不振。

即使在政敵眼中,王安石的私德也是無可挑剔的,送兒媳再嫁的行爲更是充滿人文關懷,可惜他還是沒能將心愛的兒子拉出泥沼。

北宋名相王安石,在中進士後的第三年,時年23歲的他又喜得貴子,就是後來被世人稱爲神童的長子王雱。王雱,字元澤,慶曆四年(1044年)出生於王安石任所淮南(王安石時爲淮南節度判官),稍一懂事,就表現出有異常人的聰明。

在王雱幼時,具體是幾歲,史無確載,老黃估計,也就相當於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的年齡吧,有人爲了與王安石套近乎,特地給他們家送來一頭獐和一頭鹿。這在京城可是稀罕物,王雱小朋友也擠過來看稀奇。客人聽說王安石的這個兒子非常聰明,就想考考他,便問王雱:“哪隻是獐,哪隻是鹿?”

那時沒有動物園,在京城裏,即使是宰相家的孩子,也沒地方去接觸珍禽異獸,因爲王雱此前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兩種動物,所以根本不能分辨哪頭是獐、哪頭是鹿。客人見到王雱陷入疑惑的沉思中,以爲小朋友被難倒了,沒想到,只是過了片刻,王雱就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獐旁邊的那只是鹿,鹿旁邊的那只是獐。”在座的人聽了,無不稱奇。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第3張

(王雱)自幼敏悟,數歲時,客有一獐一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爲鹿?”雱實未識,良久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夢溪筆談》)

成功都是爲有心人準備的,治平四年(1067年),年僅23歲的王雱就進士及第,結果只被授了個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尉。王雱自恃才高,睥睨一世,這些小官他一直看不到眼裏,便將精力放在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上。先後著有《論語解》、《孟子注》、《新經尚書》、《新經詩義》、《王元澤爾雅》、《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佛書義解》等。王雱的家學功底深厚,在學術上繼承了乃父之長,被時人稱作“小聖人”。

在鄧綰、曾布等人的舉薦下,宋神宗才召見了王雱,並升遷爲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其後,又受詔撰寫《書義》、《詩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

王雱雖然才華出衆,但是,情商卻低,與官場中人很難相處,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鬱症吧。病情嚴重時,他就像個瘋子一樣,很難控制自己。朝廷要調遷他爲龍圖閣直學士,他卻死活不肯就任。

閒居在家的王雱,看誰都不順眼,尤其是對於妻子龐氏,他怎麼看,她都像是在綠自己。疑心生暗鬼,精神失控的王雱,就此認定龐氏對自己不忠。更令家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連自己親生的兒子也充滿了懷疑,“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於是,那個可憐的孩子,來到人世間還沒享受到父母之愛,很快就被他這個瘋爸爸給折磨死了。

遭遇喪子之痛的龐氏有苦不能訴,只能是躲進房中,每天以淚洗面。越是這樣,王雱越懷疑她在外有相好,天天哭喪個臉,是在嫌棄自己,於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課。

作爲父親的王安石,將這一切看在眼裏,痛在心中。王安石在擔憂兒子病情的同時,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兒媳,長此以往,兒媳也會像自己的孫子一樣,遲早會被自己的瘋兒子給折騰死。作爲一代名相,王安石爲人的格局也有異常人,爲了讓兒媳早日脫離苦海,便做主強逼着王雱與龐氏離了婚。

王安石的兒子還活着 王安石爲什麼讓自己的兒媳改嫁呢 第4張

在當時,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難擡起頭來,因爲,一個婦人,如果沒有犯錯,夫家是不能隨便悔婚。比如,春秋時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休過妻,具體原因不詳。但是,正常情況下,男子要想休妻,除非女子犯了“七出”之條。

所謂“七出”,就是女子被休的七種理由,通俗地說,就是女子觸犯了律法上規定的七種錯誤,哪怕是其中的隨便一條,男子纔可以“出”妻——將妻子趕出家門。

七出也稱“七去”,據《大戴禮記·本命》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爲其逆德也;無子,爲其絕世也;淫,爲其亂族也;妒,爲其亂家也;有惡疾,爲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爲其離親也;盜竊,爲其反義也”。

到了唐朝時,爲了保護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這個規定又被進一步完善。唐律規定: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處徒一年半;雖犯七出而有三不去的情況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但如犯惡疾及奸者,即使有三不去的條件,仍可徑行出之,不受上面規定的限制。

因爲龐氏在王家沒有犯任何錯誤,王安石不願意讓龐氏背上被休掉的惡名,又親自爲前兒媳龐氏選擇了一位好夫婿,相當隆重的將王雱妻子龐氏“嫁”了出去。這就是很多史書中記載的“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婦”。王安石此舉,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成爲傳頌一時的美談。在那個時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懷與大義,實在難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於熙寧九年(1076年)抑鬱而逝,年僅33歲。王雱病逝,朝廷特贈其爲左諫議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又被追封爲臨川伯。這也算是對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