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三國演義》當中塑造的最完美的“神”級人物,以至於魯迅先生評價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見後世都認爲諸葛亮無所不能了。的確,諸葛亮以弱小的益州爲根基,不斷挑戰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的確展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但諸葛亮數次北伐最終折戟,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力。由於糧草不濟,諸葛亮在佔據上風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兵。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據史料記載,蜀漢全國人口不到100萬,而需要供養的軍隊是10萬,官吏4萬,等於說每6個人養一個人。而這已經是蜀漢的極限了,因爲蜀漢始終實行的都是軍事優先體制,到後期已經出現了“民有菜色”的情況。戰爭拼的就是國力消耗,既然養兵這麼艱難,那爲什麼打了幾百年的戰國七雄沒見誰成天叫喚缺糧呢?戰國的得名,正是由於那個時代的連年征戰。從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這200多年裏,包括戰國七雄在內的大大小小諸侯國,幾乎每年都有戰事,小戰傷亡數千,大戰經常出現幾十萬的陣亡。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第2張

就拿趙國來說,長平一戰陣亡了40多萬,卻依然還有十多萬的有生力量(李牧軍團),也就是說僅趙國就有50萬軍隊。再拿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舉例,韓國有多少兵呢?《戰國策》記載說“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而張儀也曾說過韓國有兵30萬。如果你看戰國七雄的地盤分佈就會發現,韓國夾在秦、魏、楚幾個大國之間,是個四戰之地,而在如此狹小的國土中養30萬兵,而且還有20萬是精兵,的確不可思議。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第3張

要知道三國時期蜀漢地盤可是比韓國大多了,成都平原那更是天然的後方大糧倉,但吳蜀兩國合計兵力也只是與當年的韓國相當。既然十分天下的情況下,每個諸侯國都養得起30萬兵,那怎麼到了三分天下的三國時代,所能供養的兵力反而在減少呢?其實除了人口基數差異這個原因外,最核心的原因在於1點,那就是兵制。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第4張

戰國實行的是全民兵役制,只要遇到戰事,所有適齡男子都在徵發之列,而張儀所說的韓國有兵30萬也是指的韓國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而沒有戰事的時候呢,除了拱衛都城和要塞的兵馬,其他人都解散回家種地去。但三國時期就不同了,經歷了400年發展,這個時候的戰爭已經演進到了職業兵之間的戰鬥,也就是說平時種地戰時上戰場的情況已經不適應於時代的發展了。這就如同冷兵器時代一把刀就可以武裝一個兵,但到了現代戰爭,就需要耗費更大的財力購買槍支彈藥來武裝士兵。

蜀國打仗總是缺糧,爲什麼戰國打了那麼久卻從未缺糧? 第5張

正是由於三國時期的職業兵不參與農業生產,所以看出問題癥結所在的曹操率先開始了屯田,這也奠定了曹魏國力的基礎。而蜀漢的屯田卻是最晚的,諸葛亮第六次北伐纔開始在渭濱屯田,結果沒等收穫就病逝退兵。而後期姜維剛想在沓中屯田,曹魏馬上發起伐蜀戰爭。可以說,蜀漢的10萬兵馬始終處於戰時狀態,沒有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這也導致了蜀漢最終被拖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