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考場上的作弊與反作弊鬥爭,歷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僅僅是在當下,也是古代科場的一道獨特景觀。

如果要比含金量,古代科舉恐怕要比現今的高考要高很多,讀書人一旦中舉,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從此踏上仕途,娶嬌妻發大財,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 。於是,一些人爲了博取功名,竟敢冒丟官殺頭的危險。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雖然古代沒有當下的高科技,但作弊也是花樣翻新:高官干涉,買通考官(包括負責搜身的士兵) ,搞夾帶,請人替考等。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古代統治者也發揮聰明才智反舞弊。

唐朝是科舉制的探索階段,規章制度不完善,作弊手段來勢兇猛。唐玄宗時,寵臣外戚楊國忠之子楊暄“學業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實,但考官懾於楊國忠的淫威,只得錄取其子,這成爲唐代科場考試中的一樁醜聞。晚唐著名詩人杜荀鶴詩名雖高,卻屢試不第,不由得發出“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的哀嘆。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第2張

個別膽大的考生,竟在皇帝眼皮底下作弊。公元751年9月,李隆基親御勤政樓試“懷才抱器科” ,考生中居然有人在這大唐天子眼皮底下“私懷文策” 。爲取信於民,唐朝在反作弊上重拳出擊,先後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比較有特色的有“搜身制” 、“複試制”和“糊名制” 。一些舉措,當下的高考還在沿用。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第3張

爲防止考生搞夾帶,朝廷專門在每個考場安排一個負責搜身的兵勇。後來,因如此檢查有辱斯文,不少官員反對,於是改成了考試之前必須在指定地方沐浴更衣,換上官方準備的衣服。這樣一來,既文明許多,作弊情況也大爲減少。

“複試制”是對那些“懷疑但查無實據”的舞弊問題重新鑑定的制度。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 ,宰相段文昌、元稹等指責禮部侍郎錢徽取士不公,所取鄭郎等14名進士都是無才子弟。於是,白居易等對鄭郎等人複試,出題《孤竹管賦》 《鳥散餘花落詩》 ,結果黜落十人。錢徽被貶爲江州刺史,其他涉弊官員也受到處分。

爲防止考官給關係考生判分上徇私舞弊,武則天親自創立了“糊名法” ,即遮掩考生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第4張

歷朝歷代,請“槍手”代考愈演愈烈,清朝竟出現了職業“槍手” 。如清末政治人物胡漢民,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槍手” 。他曾在清末兩次代人蔘加鄉試,皆中舉。爲防止胡漢民這樣的“槍手”進入考場,“准考證”也應運而生。清朝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考試前每人會有一張“票據”和“座位便覽” ,沒有這兩樣東西不準進入。“准考證”詳細記載了考生的身高,有無鬍鬚、胎痣等身體特徵。考生進入考場時,監考官拿着“准考證”仔細對照後才放行。

古代科舉反作弊手段衆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所不及的 第5張

反作弊固然重要,但難免防不勝防。於是,“嚴懲”成爲王朝反作弊的重要招數。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會試,所錄52人盡是南方士子,朱元璋卻認定內中有詐,廢黜全部錄取的考生,且不由分說地砍下考官張信蹈等人的腦袋。另一考官劉三吾,時年85歲,亦被遣戍邊。

上述科場“作弊”和“反作弊”的例子,只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冰山一角。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有太多的人想靠作弊“華麗轉身” 。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或許這也是推行科舉制必須面對的難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