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解密:1941年珍珠港事件背後有大量的間諜活動

解密:1941年珍珠港事件背後有大量的間諜活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1年是珍珠港事件60週年。爲紀念珍珠港事件這場重大的軍事悲劇,美國迪斯尼公司降重推出歷史巨片《珍珠港》。影片在給觀衆強烈感官刺激與心靈震撼的同時,再度激起了長期以來一直爭議的問題: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否事先知道日本要空襲珍珠港?如果美軍高層知道日本即將空襲,珍珠港美軍爲何一點準備都沒有?這些歷史疑問的答案尚未浮出水面,美國《洞察》雜誌又於日前扔出一枚重磅炸彈:當時蘇聯擔心日本從東線對蘇發動進攻,使蘇聯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於是起動早已安插好的龐大間諜網,操縱美國和日本提前開戰,珍珠港事件因此爆發。

  美國政府內的蘇聯間諜

二戰爆發後,當時國力算不上強大的蘇聯最擔心的就是東西兩線作戰。如果日本突然從遠東向蘇聯發動進攻,那麼,蘇聯將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對於這一點,歷史學家是早有共識的。但最近美國著名的蘇聯情報專家赫伯特•羅梅斯汀推出一本新著《維諾納的祕密》,披露了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爲了掌握日本的軍事動向,蘇聯在日本培植了一個龐大的間諜網,確保蘇聯不受到日本的進攻;而如果日本主動向美國發動進攻,那是蘇聯求之不得的事。這本書是羅梅斯汀與美國國會前調查員、資深記者埃裏克•布倫迪爾合著的。他們的結論極具爆炸性:蘇聯甚至在美國總統身邊安插了一名高級特工,正是這名特工爲日本空襲珍珠港作好了鋪墊工作。

當時,亨利•迪克斯特•懷特是美國“新政”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最信任的經濟顧問之一,後來被證明是蘇聯間諜。最新的證據表明,懷特從蘇聯高層那裏得到指令,向羅斯福提出了大量針對日本的政策建議,這纔是美國與日本開戰的關鍵因素。

解密:1941年珍珠港事件背後有大量的間諜活動

羅梅斯汀掌握的證據表明,懷特的確是一名很有影響的蘇聯間諜,他不僅利用自己在美國政府中的特殊地位,不斷向蘇聯提供美國情報,還對美國製定對蘇政策起了重要作用。事實上,對於懷特的間諜身份,美國情報部門直到後來纔有所察覺。1946年,聯邦調查局局長鬍佛寫信給當時的總統杜魯門,聲稱懷特是一名不可小視的蘇聯間諜。兩年後,美國衆院也就懷特是不是間諜的問題舉行過聽證會。但懷特的間諜身份直到1990年代中期纔算有了最後結論。美國情報部門有一個隱祕的“維諾納工程”,專門負責截獲、破譯有關外國政策的重要電文。1990年代中期,美國解密了一批文件,其中包括截獲的蘇聯政府的大量祕密電文。包括羅梅斯汀在內的歷史學家驚訝地發現,懷特的名字多次出現在這些祕密電文中。

  “雪計劃”的關鍵人物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爲,這些電文其實並不能證明懷特的間諜身份,因爲當時懷特是總統顧問,與蘇聯人就一些問題進行祕密交流那是他的正當工作,而且,他當時確實是美國財政部與蘇聯之間的重要聯絡人。專門研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歷史學家詹姆士•波頓便指出:“我認爲,懷特在與蘇聯人討論時更直接地談到美國政府的政策,這是事實,但並不能就此認爲他是蘇聯間諜。”

可是,大多數研究過“維諾納密件”的學者都認爲,透過這些文件,可以很清楚地看清懷特的間諜身份。美國國會研究20世紀政治歷史的專家約翰•海尼斯指出:“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懷特一直在與蘇聯情報部門合作。”羅梅斯汀也指出,“維諾納密件”證明,蘇聯同意爲懷特上私立學校的女兒支付學費,並給懷特一家送過其他貴重禮物。

就在“維諾納密件”解密的同時,美國一位前情報官又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彈:懷特敦促美國政府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實際上是蘇聯一份祕密計劃——“雪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日本正向西太國家發動進攻,蘇聯擔心日本可能會從其遠東地區向蘇聯發動進攻,而且1940年和1941年的局勢越來越清楚地表明,日本要麼進攻蘇聯,要麼進攻美國,兩者必具其一,而且向蘇聯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941年,維塔利夫•帕夫洛夫是蘇聯祕密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前身NKVD的美國部的副部長。1995年,帕夫洛夫在一篇情報雜誌上發表文章承認,他在1941年交給懷特一張便條,上面列出了蘇聯的外交政策要點,並敦促懷特向美國政府“推銷”這些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美國敦促日本立即全部從中國撤軍。

當然,美國很多外交專家知道,日本肯定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懷特與帕夫洛夫見面後沒多久,就寫了一份備忘錄,交給他的頂頭上司、美國財政部長亨利•莫金修。幾天後,懷特又向莫金修遞交了一份內容類似的備忘錄。於是,莫金修分別給羅斯福總統和胡爾國務卿寫了一封同樣主題的信。1941年11月26日,胡爾果真給日本政府高層打電話,敦促日本從中國撤軍。可是,日本不僅沒有撤軍,反而在兩週後向美國發出挑戰,空襲了珍珠港。

帕夫洛夫的文章和他披露的“雪計劃”,一開始受到很多情報分析專家的質疑,但羅梅斯汀通過到羅斯福圖書館研究懷特的備忘錄,發現這些備忘錄與帕夫洛夫關於懷特的描述有着驚人的一致,說明帕夫洛夫披露的“雪計劃”不是他杜撰的。

  蘇聯吃了顆定心丸

羅梅斯汀還發現,蘇聯對日本既擔心又憎恨的心態實際上可以追溯到二戰爆發以前。據蘇聯情報計劃研究專家斯蒂溫•舒瓦茲介紹,與德國人比較起來,斯大林更擔心日本人,因爲1905爆發的日俄戰爭,以俄羅斯人的潰敗而告終。這場戰爭讓斯大林認爲,對日本必須特別重視,否則總有一天,日俄戰爭的悲劇會重演。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毀蘇德和平協定,向蘇聯發動進攻。對蘇聯來說,避免與日本開戰就變得異常重要,因爲蘇聯紅軍尚不具備東西兩線作戰的實力。好在經過數年的努力,蘇聯在日本建立了一個間諜網,領導人是裝扮成納粹德國記者的理查德•佐爾格。

歷史檔案記載,1941年9月,當佐爾格向蘇聯高層彙報,日本正準備進攻美國,而不會進攻蘇聯。蘇聯高層鬆了一口氣,終於下定決心,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30到40個陸軍師迅速調到斯大林格勒,與德軍較量,並最終取得勝利。

蘇聯從來沒有把掌握的“日本準備進攻美國”的情報透露給美國,不僅如此,許多蘇聯官員一直擔心,日本人會改變進攻美國的主意,因爲德國一直試圖引誘日本從東部向蘇聯發動進攻,以減緩德軍的壓力。據佐爾格透露,當時,美國與日本仍在祕密談判,希望與日本達成和平共存協議。如果協議達成,蘇聯將處於極爲不利的位置,因爲美國和日本有可能協調反蘇政策。

解密:1941年珍珠港事件背後有大量的間諜活動 第2張

1941年11月,懷特再度寫下一份備忘錄,敦促美國政府對日採取強硬政策,但這份備忘錄到底對羅斯福的決策起了多大作用很難說。一些歷史學家認爲,羅斯福實際上非常渴望日本早點向美國發動進攻,這樣美國就有足夠的理由參戰。羅斯福也一直在挑逗日本,1941年8月,他宣佈禁止所有船隻向日本運送石油就是證明。因此,羅斯福是不需要任何敦促的,懷特的動作根本就沒有必要。

  懷特的作用不容置疑

然而,戰後親自參加過國會關於珍珠港事件聽證會的《新聞週刊》資深記者拉爾夫•託萊達諾反駁說,當時究竟該採取怎樣的對日政策,羅斯福一直搖擺不定。藏身美國政府內部包括懷特在內的蘇聯間諜對羅斯福輪番吹風,才讓羅斯福下定了與日本一戰的決心。

據歷史學家弗萊明介紹,“維諾納密件”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在美國政府內部至少安插了329名間諜。雖然他不敢肯定這些間諜一定影響到了羅斯福的決策,但他們把羅斯福以及其他高官的想法傳給了蘇聯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管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有何祕密背景,這一事件對蘇聯來說則是“天賜之物”。帕夫洛夫在文章中寫道:“雖然佐爾格已經提供情報說日本不會進攻蘇聯,但進攻的可能性一直沒有排除,直到美國參戰,威脅纔算真正消除了。”有意思的是,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兩線作戰,而蘇聯從來沒有兩線作戰;而且在1945年8月7日美國向日本扔下原子彈,蘇聯向日本宣戰之前,日本和蘇聯並沒有簽署和平條約,但日本和蘇聯一直處在和平狀態

那麼,如果美國不是在1941年11月強烈敦促日本從中國撤軍,美國和日本是否真的可以避免戰爭?羅梅斯汀認爲,至少美國會有一段寶貴的備戰時間,珍珠港事件中也不會損失那麼多人。戰後,馬歇爾將軍在國會聽證時也承認,如果珍珠港美軍未遭到空襲,美國可能會等到1942年1月1日纔對日宣戰。

那麼,日本有沒有可能不空襲珍珠港?羅梅斯汀指出,蘇聯安插在美國政府內部的間諜確實對羅斯福很有影響力,而且蘇聯派駐日本的間諜極力敦促日本主戰派對美開戰。因此,空襲珍珠港是不可避免的。

據羅梅斯汀考證,懷特的間諜身份一直到戰後也沒有暴露,在一次創建聯合國的會議上,他甚至將美國的底牌透露給蘇聯,蘇聯因此瞭解到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確保這次會議成功,這樣蘇聯在對美國鬥爭中處於極爲有利的位置上。

194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關於懷特間諜案的報告終於送交國會,但在國會聽證會上,他否認自己是一名蘇聯間諜。聽證會結束後不久,懷特突患心臟病去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