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軍隊的訓練、紀律、裝備及後勤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6世紀可以說是東羅馬“蛻變”爲拜占庭的過渡時期。查士丁尼皇帝曾最後一次嘗試收復帝國的西部領土。但除了意大利南方及西西里僅存的幾個據點,其餘努力都很快付諸厥如。

東羅馬-拜占庭的地形是如此“開放”,四面環敵,幾乎沒有一處土地是安全的。在這種局面下,帝國軍隊的壓力可想而知。

深刻危機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

查士丁尼大帝剛剛爲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收復了包括阿非利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在內的西方領土。

然而,看似輝煌的戰績背後,並不意味着羅馬軍隊恢復了以往的強大戰鬥力。

相反,除了北非和南意大利的少數據點,新徵服的土地很快再度且永遠的淪陷於蠻族之手。重又蜷縮回東部的帝國卻要長期爲這一好大喜功的行爲買單。到了莫里斯一世時期,國家因爲巨大的財務支出而入不敷出,軍隊的軍餉也屢遭拖欠。

最終,皇帝本人也因爲武裝討薪隊而喪命。

除了國庫虧空,查士丁尼用以重新徵服的軍隊質量,也並不如其表面戰績看起來那樣“輝煌”。

首先是步兵實力的大不如前。羅馬人引以爲豪的三線列步兵戰術早就因爲士兵素質、訓練、士氣的大幅衰落而不可挽回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取而代之的是貌似古希臘模式的密集方陣。與其說是出於某種戰術目的,還不如說是爲了報團取暖。步兵墮落到如此的程度,以至於納爾賽斯寧可讓倫巴第槍騎兵下馬組成方陣,也不願靠步兵來硬抗。另一位查士丁尼的大將貝利撒留,也同樣不敢信任步兵。在北非對付汪達爾人時,貝利撒留全程使用騎兵壓制對手,步兵則呆在壕溝裏寸步不動。

其次,公民勇武精神的喪失,讓帝國軍隊必須使用所謂的蠻族士兵。在西方,蠻族將領手握廢立皇帝的大權,並最終葬送了西部帝國。在東方,情況雖未如此緊急,但也足夠引起警惕。蠻族部隊往往獨立成軍,有專屬的番號。且不論桀驁不馴的蠻族軍隊經常掀起叛亂,僅從戰術上考慮,蠻族軍隊儘管更爲勇敢,但不服管教。他們往往沿用自己部落的習慣戰法,不能和其他帝國軍隊進行必要的配合。

軍隊私有化的問題也十分尖銳。貝利撒留開往北非的7000人,大部是由他自己出資組建的私兵。納爾賽斯在意大利的情況也不遑多讓,其親兵構成了帝國遠征軍中最精銳的力量。這些私兵對皇帝和帝國毫無忠誠,只追隨負責招募發餉的將軍。此外,羅馬長期的邊防軍傳統也因爲國庫的空荒變得毫無作用,帝國的邊防幾乎完全依賴野戰軍的機動作戰。

制度改革

公元6世紀的莫里斯皇帝,鑑於查士丁尼時期的教訓以及羅馬軍隊在事實上的孱弱,不得不改革帝國軍隊。

首先要釐清部隊由上至下的指揮系統。全軍統帥是將軍,緊接着是副將。單個軍團一般擁有3-5個師兵力,1個師要下轄3個團,團長又稱爲公爵或千夫長。

護民管或伯爵充任團裏的營、隊指揮官。在全軍所有百夫長中,仍照舊例設置1名首席百夫長。百夫長之下有什長和伍長。1個營一般有300人,一個團大概有7-10個營組成,人數在2000-3000人之間。

這樣,3個團組成的師就兵力不少於6000人。每個軍團還會分爲左-中-右三個師。因此,一支滿編的軍團擁有18000-25000人。

爲了解決將領私兵氾濫的問題,莫里斯特別規定百夫長以上軍官全部由政府直接任命。士兵們在加入軍隊時需要向在位的皇帝宣誓效忠,而他們的軍餉也由國庫支出。這樣一來無異於釜底抽薪,消滅了私兵得以大量存在的物質基礎。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 第2張

針對蠻族兵單獨部落獨立成軍,桀驁不馴的問題,莫里斯將各個蠻族部隊打亂。也就是說,一支蠻族騎兵師之前完全由所屬部族組成,指揮官是原來的部落酋長,作戰戰術也遵循原部落習慣。

莫里斯改革後,仍然存在所謂的蠻族騎兵師,不過其構成已大爲不同。單個騎兵師中,可能同時由哥特人、倫巴第人和阿瓦爾人共同組成。指揮官則由羅馬人擔任,戰術訓練也遵循羅馬正規軍的常例進行。

這樣一來,蠻族軍隊的部落意識逐漸被統一的羅馬認同取代,酋長也不再能依託部落煽動叛亂。莫里斯還將蠻族騎兵分散到各本土騎兵師中。這樣既可加強蠻族的訓練,反過來蠻族的武勇也能激勵不怎麼熱衷於作戰的羅馬人的戰意。

同時,一些冠以部落名番號的部隊也和該部落不存在直接聯繫。比如,既然帝國永遠失去了西班牙,伊比利亞人也不再有機會出現在伊比利亞騎兵師中了。

通過上述制度改革,莫里斯暫時解決了帝國軍隊中最大的2個問題。如果說他重新組建了屬於羅馬的國家軍隊都毫不爲過。大框架搭建完畢,接着就是考驗細節處理的能力了。

新的作戰條例

雖然暫時穩定了內部組織,但拜占庭軍隊的戰鬥力從未提升到將領所期望的層次。所以,莫里斯對於具體交戰,總是強調伏擊和迂迴,用巧不用強。即使是兩軍正式對壘的正面交鋒,一樣非常強調迂迴及預備隊的運用。

他將正面部隊分爲兩線,第一線實力更強,和第二線保持一箭射程的距離。同時,在左右兩翼外側佈置3-4個戰隊規模的伏擊部隊。

因爲莫里斯一直認爲,哪怕敵軍人數更少,純正面交戰都十分危險。他將部隊按功能詳細分爲防禦、攻擊、迂迴、伏擊及後衛。在謹小慎微的背後,實際是羅馬軍隊則早就失去了極盛期捨我其誰的霸氣。

爲此,莫里斯必須加強拜占庭軍隊中的遠程部隊。以至於有人對當時拜占庭軍隊的“娘化傾向”是頗有微詞,稱他們不過是一羣弓箭手罷。

拜占庭人並非不知道騎兵衝鋒的威力。不過,基於長期和東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經驗,讓他們同樣非常重視騎射。在一支騎兵中隊裏,僅有第一排的什長和第二排的伍長使用騎槍和盾牌專職衝鋒。從第三排開始,則無需裝備騎槍,只帶弓箭既可。因爲弓箭手若是在左臂上佩戴盾牌,則很難有效射殺敵人。

拜占庭軍隊是怎麼進行軍隊改革的? 第3張

因此,拜占庭人還使用了衝鋒投射兩用重騎兵。這些馬弓手身着胸甲,腿上有及膝的脛甲,能在戰馬全速奔跑時發射。甚至能毫不費力的穿透盾牌和胸甲。早在554年的卡西利奴姆戰役中,納爾賽斯已使用馬弓手火力壓制法蘭克步兵。當對方秩序混亂時,能射能打的馬弓手及時發起決定性的衝鋒,徹底殲滅了數萬法蘭克人。

當然,雖然復當年之勇,完全沒有步兵還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莫里斯讓重步兵仍需要進行一對一格鬥訓練,同時需要掌握投擲標槍和飛鏢的技能。當步騎混合作戰時,步兵師處於外線保護騎兵師,也就是擔任騎兵師的側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