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鑾披汶·頌堪陸軍元帥(泰語: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จอมพล ป.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拼作Phibunsongkhram、Phibul Songkhram或Pibul Songgram,1897年7月14日-1964年6月12日)泰國總理(1938年—1944年,1948年—1957年)1934年9月22日-1944年8月5日、1947年11月8日-1957年9月17日泰國實際上最高統治者,泰國軍事獨裁者。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祖先是華人,祖籍廣東潮洲,父親姓“吳”。鑾披汶·頌堪在泰國政壇上的巨大影響力,被人們尊稱爲永年宰相。鑾披汶·頌堪是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尤其是二戰期的親日政策和權力壟斷、戰後的虛弱,後世更是對他的功過各執一詞。不過,作爲民族主義者和憲政主義者,披汶維持了憲法、三權分立的存在,在泰國民族國家建設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給泰國注入了鮮活的動力。披汶其從政生涯橫跨專制時代末期、第一波民主迴流、大蕭條、立憲革命、訓政、太平洋戰爭、自由泰時期、東西冷戰初期、萬隆會議以及民主試驗時期,在泰國現代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披汶是在泰國曆史上少數夠留下自己印記的人之一,他的發家史堪稱平民政治精英的成功典範。他原來名叫貝·奇達桑卡,他於1897年7月14日生於泰國暖武裏府一個卑微的農民家庭,12歲時被送往曼谷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14年畢業後選擇加入了炮兵,1916年開始深造,這決定了他未來人生的命運。他在深造期間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1924年去法國楓丹白露軍事學院學習的機會,在法三年間,披汶積極地去質疑君主專制,接受了民主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薰陶 ,成爲了一個進步軍人。同時披汶結識了比裏·帕儂榮、薩乃·尼育瑟、巴雲·帕蒙門迪等主張革命推翻專制政府的學生,其中意味深長的是披汶與比裏的友誼,兩人在之此後數十年的歲月中因爲政治立場與主張而分道揚鑣,成了彼此間最強力的競爭對手,乃至一度反目成仇,但又在各自失勢或得勢時惺惺相惜,放對方一條生路。到了晚年,兩位末路人後悔了早年的決裂,開始試圖挽回這段友誼,這當然也是後話了。披汶在法期間的經歷是受益扉淺的,這三年的見聞爲披汶從目光短淺的普通尉官成長爲一個有遠見而且銳意進取的領䄂奠定了紮實而深厚的基礎。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第2張

聲名鵲起

1927年回國任高射炮兵總監兼參謀軍校講師,1928年被國王給予爵名:鑾披汶·頌堪(他後來把鑾披汶·頌堪作爲自己的名字,在1942年廢除爵位後更名貝·披汶頌堪),同年成爲六個人民黨的創始人之中的一個。在1932年參與披耶·帕鳳、比裏·帕儂榮發動立憲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先是成爲了瑪奴巴功的內閣成員,然後又在1933年和披耶·帕鳳一起發動6·20政變,成爲披耶·帕鳳的嫡系。披汶又在1933年10月平定保皇黨叛亂的戰爭中顯示出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次年被任命爲國防部長,陸軍副總司令,1935年出任陸軍司令。接下來的三年時間中,披汶以深孚人心的新人身份、四次遇刺大難不死帶來的神祕感,以及他個人在議會中的上升,結束了軍人集團內的組織與思想混亂,有效提高了民黨軍官派的凝聚力與執行力。

正式上臺

1937-1938年,由於很多王室土地被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高官,引發了一個關於王室財產管理的醜聞震驚了曼谷。政府被迅速擊倒,三個部長失去了國家委員會的職位,披耶·帕鳳則辭去總理職位,退出了公共生活,他毫無疑問是厭倦了無休止的鬥爭。這年11月12日,暹羅全國舉行立憲革命後第三次大選,35%的選民參與投票,選出91位議員,接着國防部長披汶通過一次壓倒性勝利的國會選舉(111票同意,2票反對)成爲了總理。

而1938年12月16日披汶正式成爲總理,他主持着一個25人的內閣,其中有15位軍人。在一個月內,披汶又逮捕了40位政敵並且經過可疑的合法審判,通過國會投票處死了十八人,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暹羅第一次明確的政治正法。有衆議員批評披汶獨裁,披汶反駁道:“就殺18個人,還能算多嗎?法國大革命時砍下的頭裝車都能排成隊”。披汶還批評君主,起訴他濫用皇家財產。披汶還把訓政期從10年修改爲20年,這所有的行動都在加強他的權威。不久以後,披汶把暹羅改名泰國,他致力於用自己的權力來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而非一個國家。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第3張

1939年6月24日,暹羅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由“暹羅”改爲“泰國”(MuangThai),英文國名由“Siam”改爲“Thailand”。“泰”在泰語中是“自由”、“獨立”的意思,“暹羅”一名則來自梵語,意爲“黃金”。廢棄這一使用了13個世紀的古老國名,無疑與當時暹羅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有關。泰國的民族沙文主義者還提出了“大泰國”的口號,認爲老撾人、越南的孟族、中國的傣族、緬甸的撣族都屬於“人種學上的泰族”,打算把“3000萬有泰族血統的人”全都聯合在“大泰國”之內,在中南半島建立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國家。披汶如是解釋:“通常而言,國家的名稱都是以該國主體民族的名稱命名的……我們是泰族……顯然暹羅並不適合我們的民族……如果有(龐大數量的)移民定居我國,那麼,或許千年之後,我們可能將無法再分辨暹羅究竟是泰人的,還是華人的,抑或是其他人的國家……”

親日領袖

1941年12月1日,東京方面打電報給日本駐泰國大使坪上貞二,指示他同泰國政府開始進行關於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或者至少允許日本軍隊和平地通過泰國的領土。儘管披汶去東部邊境巡視軍事設施、不在首都,但談判還是很快開始了。泰國政府拒絕了日本大使所提出的要求。同一天,英國遠東當局從美國人那裏得到日美華盛頓談判破裂的消息。12月4日深夜,英國駐西貢領事得知駐印度支那的日本船隊已經離開金蘭灣,向暹羅灣方向駛去。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爲6日)晚上,日本大使坪上在使館內設宴邀請泰國政要,除了不在首都的披汶總理外,泰國內閣、國民議會和軍方要員大多出席了日本人的宴會。宴會舉行到半夜時,坪上突然把臉一沉,下令關閉使館大門,將泰國的達官要員全都扣留在使館內,隨後向其提出允許日軍進駐的交涉要求。當天夜裏,曼谷的日僑婦女老幼早以“觀看電影”爲藉口在日本人學校集合,隨後趁夜溜上了停泊在曼谷港的“巴達維亞丸”號商船。日僑中留下來的“在鄉軍人”搖身一變,全都穿上了軍裝,以“納涼”爲藉口,分別乘坐20多輛汽車到湄南河口和曼谷港碼頭接應日軍登陸部隊,爲其引路。一夜之間,曼谷滿城滿街都是身穿黃軍裝的日本軍人。12月8日凌晨1時30分,日本海軍、飯田祥二郎指揮的日第15集團軍主力越過法屬印度支那與泰國的邊境,並解除了邊境泰軍的武裝。披汶·頌堪聞得日軍登陸的消息後,連夜乘車趕回曼谷,於上午9時下令各地守軍停止抵抗。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第4張

1941年12月11日上午,披汶·頌堪與日本大使簽署了臨時的攻守同盟協定,並於當年12月21日在曼谷王宮佛寺內的玉佛面前簽署了正式的《日泰同盟條約》,日泰結盟。一個月後的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是什麼因素使披汶如此輕率?或許他們認爲日本將在戰爭中獲勝,泰國最好的選擇就是跟隨潮流,或者說他們更大膽地猜測通過一種與日本的友好,能保留更多的獨立,更好地保護人民。不管怎麼說,日泰結盟使比裏離開政府,社尼·巴莫則拒絕向美國宣戰。而是在美國建立了自由泰政府。戰爭的第一年充滿了激動與熱情,當看到歐洲人從他們已經擁有了100多年的殖民地抱頭鼠竄似地逃亡時,泰國人長期以來對西方的技術與現代化的癡迷和尊敬大大地削弱了。日本人在以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擊敗西方。泰國成了一個新世界秩序的共同參與者,以平等的身份,而不是以“棕色小兄弟”的身份參與,因爲此刻的亞洲東部,從堪察加到澳大利亞與印度邊界,泰國是唯一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與日本平起平坐的、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憲政國家。泰國甚至發動了一場他們自己的軍事征戰,並在1942年5月征服了緬甸景棟。日本還把馬來亞北方的四個馬來邦(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和丁加奴)轉交給泰國,披汶的聲望達到了鼎盛,隨着軸心國在1943年的敗退,泰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動搖了,一些最死硬的親日分子,如號召對華人進行種族滅絕的鑾威集·瓦他幹,被排擠出了政府。

退潮放逐

戰爭給泰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問題。國內衝突不斷,且企業之間經常出現惡性競爭現象。納粹德國曾頻繁地採購泰國產品,但是一度由於海運問題難以解決而停止採購,泰國的經濟只能依靠日本。但是泰國所需要的歐美商品,日本同樣需要,而且日本所能提供的資源由於戰爭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少。泰國國內商品開始出現短缺現象,物價飛漲、黑市氾濫、走私和囤積居奇。更糟的是,日本出臺進口商品免稅政策,進一步減少了泰政府的收入。隨着戰爭的持續,士氣和道德都敗壞了。泰國國內衝突變得越來越極端。1942年12月,泰國民衆與警察發生對峙,後來雙方爆發槍戰,此事件被和平解決,但是這意味着泰國的事態已非常嚴重。此事件也導致駐泰日軍的指揮官被更換爲中村曉人。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逐漸失去了主動權,泰政府的立場也開始動搖。披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1942年他對參謀部長指出:“哪一方在戰爭中潰敗,哪一方就就是我們的敵人。”當戰局不利於日本,他也開始疏遠日本。1943年11月,披汶沒有親自參與大東亞會議,即使東條英機在同年7月3日專程訪問曼谷。但是,披汶的聲譽在國內的下降速度完全超乎了他本人的想象。隨着盟軍逐漸加大轟炸曼谷的力度,泰國民衆對披汶政府的信心在不斷減少,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外交政策。披汶離開曼谷,軍隊士氣一落千丈。政府宣佈,將曼谷民衆遷移到北方瘧疾橫行的碧差汶,這個做法更導致了民衆的困惑與不解。不滿的不僅是民衆。許多泰國王室成員和民黨文官派也越來越厭倦披汶的統治,更多的精英開始支持反對派,如比裏·帕儂榮。

隨着1944年7月18日東條英機下臺,6天后的1944年7月24日,披汶向議會提案遷都計劃(一個把首都暫時遷往碧差汶,並在那裏起義的計劃)和佛都計劃(在北標附近建造出世界佛教中心),這兩個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被議會否決。心灰意冷的披汶提出辭職,於是議會發起了一次新總理投票,當投票結束,宣告泰國曆史上六年時間的一個突然的結束。披汶得22票,寬·阿派旺得69票,寬勝選。1944年8月1日,披汶正式辭職,1944年8月5日 披汶又主動辭去了陸軍司令職位。披汶在辭職後逃向了華富里府,他本可以招集忠於自己的軍隊發動政變,可披汶很冷靜,他沒有這麼做。在過了一年多悠閒愜意的田園生活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5年9月,披汶被社尼·巴莫逮捕,被列爲甲級戰犯。

再次上臺

1946年4月份,最高法院停止了對披汶的起訴,因爲大衆認爲自由泰政府出賣了國家,公共輿論有利於披汶。他被認爲是面對日本巨大的壓力,盡其最大的努力保護泰國的利益。不久披汶出獄,雖然他被無罪釋放,但牢獄之災讓披汶意識到“金盆洗手”從而規避政治風暴的想法不切實際。他發誓要回歸政壇,洗清二戰的惡名。在媒體採訪時他表示:“我曾在報紙上誓言不再從政,希望以此換取政治對手停止對我的攻擊,但是他們在過去三年中從未停止過對我的攻擊,因此,我認爲是時候讓公衆回顧我的工作,從而能夠自行裁判我的功過,爲此,我將重返政壇,甚至不惜自食其言。”

自由泰政府的無效率和腐敗內鬥使軍人上臺的可能性增加了,1946年6月9日,阿南達國王的死加劇了這種傾向。1947年11月8日,屏·春哈旺、帕敖·斯雅儂和沙立·他那叻發動了政變,他們不再自稱爲人民黨而是簡單地稱自己政變團。披汶也被鼓動參與政變,但披汶僅僅在政變成功後擔任了國防部長。軍人沒有把披汶推上臺,因爲他們意識到這將使泰國冒着遭國際反動的風險甚至更糟,所以他們把寬任命爲總理,並暫時保留了1946年憲法。寬一開始運作得很好,並做好了大選的準備。1948年1月29日大選中,寬以微弱優勢勝利了,而比裏則結果慘淡。與此同時,泰國經濟恢復了增長勢頭。1948年春,政變團眼看民主黨和寬準備起草一份新的憲法,這個新憲法將進一步削弱軍人的勢力。最後政變團再一次使用武力,驅逐了寬。1948年4月6日,披汶成爲總理。

挑戰跌出

在披汶第二次上臺時,冷戰與鐵幕己經拉開,這促成了美國和英國樂意在4月認可披汶政府。他像第一次上臺那樣發起了一次新的反華運動、把國號改成泰國、重新開始了國家建設並開始限制華人的經濟主導地位,華人工會、學校、報紙和社區也是如此。與此同時,政變團屏-帕敖派系也開始打擊自己的文官對手,那些彼認爲是反政府並且與比裏立場一致的人受到了騷擾和逮捕。但工會被開放並允許向資本家提議增加工資。1948年南部出現了伊斯蘭大量叛亂,政府用大規模武力鎮壓了下去,披汶還通過解散地方議會重新選舉的方法控制了地方政權。在統治之初,披汶就遭受到了兩個對其權力的挑戰。

第一次是1948年10月1日,一些陸軍軍官不滿政變團將屏少將提升至陸軍司令、伽頌堪少將升爲副司令,所以以奈特·克摩堯森少將爲首的少壯派陰謀利用沙立與第三個妻子的婚禮發動政變,可他們的計劃泄露了,60人被捕。此次鎮壓成功使沙立和帕敖更加靠披汶,並向披汶爭寵,這正中披汶下懷。

1949年2月26日,當海軍企圖將比裏推上臺時,更嚴重的暴力發生了,戰鬥在曼谷激烈地進行了三天,由於海軍後援隊未按時進京,政變功敗垂成,被沙立平定。訴諸於暴力,比裏失去了很多。同時,政變團中的警察總監帕敖決心採取了更嚴厲的方法來對付不同政見者和競爭對手。但對於披汶而言,自己過去部下和知己的背叛使其漸漸不再信任大多數人,即使是美國和政變團也一樣。所以披汶小心謹慎地把中立主義文官調到自己身邊工作、並無視美國反共的要求,繼續包庇印支那流亡泰國的革命黨人,直到美國開始給予經濟援助、軍事援助爲止。

憲政民主的表面形式仍然存在,民主黨繼續主導上下兩院,而且它在1949年3月起草並頒佈了一個新憲法,這個憲法規定上議院議會由國王任命,還給予了上議院拖延立法的權力。而且國王有權力直接頒佈法律,之後再與國會討論,堪稱實君憲政。而披汶通過一個親政府的党進行䃼選,並讓其贏得了所有新席位。後來披汶把席位擴張到121席中的75席,這樣披汶獲得了下議院多數席位,雖然他仍不能通過上議院做什麼。

1951年6月29日,海軍利用披汶在“曼哈頓”號挖泥船上舉行慶祝活動發動了一場政變,扣留了披汶,他們把披汶匆匆帶走,並且囚禁在旗艦“室利·阿育陀耶”號上,海軍企圖利用披汶作爲人質逼迫軍人下臺。幾個小時後,誘勸政變小組放棄權力的談判開始了,但在不久後就破裂了。海軍本以爲羈押披汶可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但第二天,政變團不顧披汶的生命安全,對海軍發動了一次毀滅性進攻,陸軍、空軍與警察同海軍戰鬥在曼谷,空軍摧毀了“室利·阿育陀耶”號,還通過空軍第8號公告要求披汶“勇於犧牲自己,以換取對那些妄圖矇蔽民衆的叛亂者的成功鎮壓”。在它下沉時,披汶才得以泅水而去,他到達友軍那邊,通過廣播呼籲停火,不久政變結束了。政變造成了一次嚴重的流血性慘案(3000多人受傷,1200多人死亡),由於政變海軍被削減到了原來的四分之一,隨後在沙立、帕敖、屏和空軍上將榮納法卡特的堅持下,政變團否定了披汶對海軍的安撫政策,開始對海軍進行徹底的政治清洗,大量的人被指控反政府遭逮捕,包括50位來自國立法政大學的學生。在這次政變是一個轉折點,沙立·他那叻成爲副國防部長,帕敖·斯雅儂成爲了警察總長。披汶不安地主持這三頭政治,最後漸漸地失去了與其競爭的能力。後來披汶重組海軍,使海軍成了支持披汶的中堅力量。

下臺與晚年

1957年2月瑪蘭卡西自由黨在大選上爲了勝選通過欺詐、選舉舞弊、脅迫和篡改選票等手段,披汶也默許了這一切。但由於在此前他的大張旗鼓,社會對這件事情關注度高,參選熱情也高,再則,披汶、帕敖、沙立三駕馬車之間早以貌合神離,因此賄選曝光率極高。最終披汶僅取得了162個席位中的85個,議會的多元化造成了政治磋商決策和協調執行能力降低,政府更加動亂。

公衆對這“骯髒的選舉”的強烈反對迫使披汶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錯誤地任命沙立·他那叻維持公共秩序,當披汶政府在1957年8月和9月的一系列震盪中亂了陣腳的時候,事到了危急關頭,披汶打算邀請社會主義者加入政府取代右翼軍人的地位並且考慮是否與紅色中國建交,這促使美泰關係迅速破裂。在應對東北部一場嚴重的乾旱中政府向人們證明自己是無情和無能的,又在涉及帕敖·是暖耶的一場木材醜聞中它表明自己同樣是腐敗的。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統治集團迅速分裂,沙立成立極右翼聯盟黨,批評披汶政府的失敗,由此沙立·他那叻迅速贏得了聲譽,被稱爲是一個誠實、坦率的領導人。但披汶怎麼也沒想到1957年9月17日凌晨4點,沙立元帥會得到美國的支持,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推翻了他的政權,披汶逃亡國外。

泰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國家領袖 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簡介 第5張

沙立本希望可以邀請披汶出任空頭總理,可沙立沒有想到,披汶的骨氣與乃樸·沙拉信一樣硬,他不願做一個任人擺佈的傀儡。披汶先後輾轉柬埔寨和美國去了日本,在日本的那幾年裏,他多次想着回泰國,可都被可能發生的政治暴動和動亂給打消了。披汶在六十年代初出家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Bodh Gaya),後來還俗。1964年6月12日晚上8點半,披汶在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私人別墅中因爲心臟病(還有一種猜測是中毒身亡)去世,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