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巴洛克藝術:巴赫《馬太受難曲》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巴洛克藝術:巴赫《馬太受難曲》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着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爲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爲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着緊密的聯繫。巴洛克藝術還代表了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爲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馬太受難曲”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巴赫被稱之爲“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爲78首分曲,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樂曲介紹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僱於人,勤勤懇懇,死後杳如煙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人們常常把他視爲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

巴洛克藝術:巴赫《馬太受難曲》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隨着遺體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記。他身無長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無存。

他的妻子靠施捨度日,最後死在救濟院裏。他八歲的女兒一生顛沛,到晚年得到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後很長時間裏,只有少數人知道萊比錫曾經有過一個叫巴赫的老管風琴師。他的傳世名作《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被估價40芬尼,這只是一堆廢紙的價格。然而,人類的藝術史證明,巴赫是永遠令人難以忘懷的。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啓蒙精神在他的音樂裏表現爲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

他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們稱爲“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峯”。

創作背景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巴洛克藝術:巴赫《馬太受難曲》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第2張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劇的序幕,展現了耶穌受難恰內遊街示衆的場景;第72分曲把耶穌死去的悲痛氣氛營造出來,將這部宗教悲劇推向了高潮;最後的78分曲同第一分區一樣是雙合唱曲,形成首尾呼應,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強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靜的祈禱,“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憊的聖體!”

一提到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人們自然就會想到19世紀浪漫派音樂家門德爾鬆,是門德爾鬆使這部湮沒一個世紀的名作重見天日的。

據門德爾鬆傳記作者所寫,門德爾鬆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鋪買肉,肉鋪老闆娘用來包香腸的是舊得發黃的樂譜手稿,回家以後門德爾鬆仔細讀了譜子的內容,發現非常不俗,於是跑回肉店,買下了全部包裝紙,這就是遺失的《馬太受難曲》總譜。

經研究,才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於是門德爾鬆克服重重困難,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

門德爾鬆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的確是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從肉鋪裏發現手稿",這個情節純屬虛構,且不說大銀行家的兒子會不會去肉鋪,那個時候的門德爾鬆根本就沒有結婚,這個情節是傳記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戲劇性效果的。

門德爾鬆安排上演受難曲的過程中遇到過種種阻撓,他力排衆議,終於上演,這卻是事實。因爲那時巴赫的價值還沒被認識到,而門德爾鬆也過於年輕,只有20歲,人們既懷疑他的價值判斷,又擔心他能否駕馭有四百多人蔘加的龐大演出隊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