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本傑明·富蘭克林: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

本傑明·富蘭克林: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美國獨立宣言的歷史。

富蘭克林於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殖民地波士頓。1718年,12歲的他向詹姆斯學習,詹姆斯是波士頓的一名印刷工。16歲時,富蘭克林就開始給哥哥出版的報紙投稿。17歲時,富蘭克林從學徒生涯逃到費城,在那裏找到了一份印刷工的工作。1724年底,他前往英國倫敦,再次在印刷業找到了工作。富蘭克林於1726年回到費城,兩年後開了一家印刷廠。這家企業非常成功地製作了一系列材料,包括政府小冊子、書籍和貨幣。1729年,富蘭克林成爲殖民地報紙《賓夕法尼亞公報》的所有者和出版人。

事實證明,《賓夕法尼亞公報》很受歡迎,他爲該報撰寫了大量內容,經常使用筆名。富蘭克林在1733年至1758年期間每年出版的《窮理查年鑑》使他聲名鵲起,並在經濟上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功。年鑑以其詼諧的格言而聞名,這些格言往往與勤奮和節儉的重要性有關。隨着富蘭克林印刷業的興盛,他開始參與到民政事務中。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他幫助費城建立了許多社區組織,其中包括一個借閱圖書館。全公司,一個警察巡邏隊和美國哲學協會,一個致力於科學和其他學術追求的團體。

本傑明·富蘭克林: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

富蘭克林還組織了賓夕法尼亞州的民兵,籌集資金修建了一所城市醫院,並率先開展了一項鋪設和照亮城市街道的計劃。此外,富蘭克林還爲費城學院的創建做出了貢獻,費城學院於1751年成立,並於1791年被稱爲賓夕法尼亞大學。富蘭克林也是殖民地郵政系統的關鍵人物。1737年,英國任命他爲費城郵政局長。1753年,他成爲美國各殖民地的郵政局長。在這個職位上,他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改善郵政服務。然而,英國人在1774年解僱了他,因爲他被認爲過於同情殖民地。1775年7月,大陸會議任命富蘭克林爲美國第一任郵政署長,授權他管理從馬薩諸塞州到佐治亞州的所有郵局。1776年11月,他的女婿接替了他的職位。

1748年,當時42歲的富蘭克林將他的印刷事業擴展到整個殖民地,並取得了足以停止工作的成功。退休後,他專注於公共服務,也可以更充分地追求自己長期以來對科學的興趣。在17世紀40年代,他進行了一些有助於理解電的實驗,併發明瞭避雷針,用來保護建築物不受閃電引起的火災的傷害。1752年,他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證明閃電就是電。富蘭克林還創造了許多與電有關的術語,包括電池、電荷和導體。除了電,富蘭克林還研究了許多其他課題,包括洋流、氣象學、普通感冒的成因和製冷。

本傑明·富蘭克林: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 第2張

他發明了富蘭克林爐具和雙焦點眼鏡,前者比其他爐具提供更多的熱量,而使用的燃料更少。在17世紀60年代早期,富蘭克林發明了一種叫做玻璃琴的樂器。貝多芬和莫扎特等作曲家爲富蘭克林的《阿莫尼卡》作曲。然而,到了19世紀初,這種一度流行的樂器基本上已經不再使用了。1754年,在紐約奧爾巴尼舉行的一次殖民地代表會議上,富蘭克林提出了一項計劃,要把殖民地統一在國民大會之下。儘管他的奧爾巴尼計劃遭到拒絕,但它爲《聯邦條款》奠定了基礎。1781年,《聯邦條款》獲得批准,成爲美國第一部憲法。

1757年,富蘭克林作爲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的代表前往倫敦,並於1751年當選賓夕法尼亞州議會議員。幾年來,他致力於解決一場稅收糾紛和其他涉及賓夕法尼亞殖民地所有者佩恩後裔的問題。在美國呆了一段時間後富蘭克林最初住在倫敦,直到1775年。在他出國期間,英國政府於17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一系列監管措施,以加強對其美洲殖民地的控制。1766年,富蘭克林在英國議會作證,反對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該法案要求在美洲殖民地的所有法律文件、報紙、書籍、撲克牌和其他印刷材料都要加蓋印花。儘管《印花稅法案》在1766年被廢除,但隨後出臺了更多的監管措施,導致反英情緒日益高漲,最終導致美國殖民者武裝起義。

本傑明·富蘭克林: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 第3張

1775年5月,獨立戰爭爆發後不久,富蘭克林回到費城,並被選爲當時美國政府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代表。1776年,他是幫助起草《獨立宣言》的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在《獨立宣言》中,13個美國殖民地宣佈脫離英國統治,獲得自由。同年,美國國會派富蘭克林到法國參加獨立戰爭,尋求法國的幫助。1778年2月,法國與美國簽署了軍事同盟協議,並繼續向美國提供士兵、物資和金錢,這些對美國在戰爭中的勝利至關重要。從1778年擔任法國公使開始,富蘭克林幫助談判並起草了1783年結束獨立戰爭的《巴黎條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