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破了一個神話,樹起了一座豐碑,鋸開了一扇窗戶,一個強國被拉下了寶座,一個帝國在驚詫不已的歐洲人面前誕生……這一切使我們不由地想起了發生於1709年的……

一場決定俄瑞兩國迥乎命運的鏖戰

——波爾塔瓦戰役(Poltava War)

回顧俄羅斯的歷史,筆者認爲有三次決定其命運的戰爭,按照由今及古的順序,第三次是從1941到1945年的蘇聯衛國戰爭,俄羅斯人通過莫斯科保衛戰和作爲二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一系列戰役,徹底打敗了希特勒法西斯,從而同美國一樣獲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二次發生於拿破崙佔領歐洲大部之後率軍入侵俄國的1812年,俄國老將庫圖佐夫指揮俄軍在“博羅金諾”戰役中徹底打敗了拿破崙,從此俄羅斯獲得了在歐洲的戰略地位;而第一次則是發生於1700至1721年間的“北方戰爭”。而其中有一場決定整個“北方戰爭”總結局的鏖戰,俄羅斯由此獲得了“通向西歐的窗戶”,大大促進了其歐化進程。然而,參加這場鏖戰的另一方則將古斯塔夫二世及其後繼者們的基業,尤其是“波羅的海內湖”的光榮輸個精光,一個歐洲強國瑞典從此歸於沉寂。這場給交戰雙方帶來迥乎命運的鏖戰,就是波爾塔瓦戰役。至於戰役爆發的主要原因,簡而言之,一方需要“水域”,而另一方則要保持“水域”的絕對霸權。於是,只能兵戎相見了。

俄國需要的是水域

歐洲國家的發展較多地體現出沿海國家的優越性,越往內陸的國家,它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思想文化觀念,越相對地保守和落後一些,因此其社會進程也顯得遲緩和沉重一點,俄羅斯就是這類國家的代表。

公元862年,北歐諾曼人(瓦良格人)的首領留裏克率領親兵佔領諾夫哥羅德,自稱王公,建立了東斯拉夫人的第一個王朝——留裏克王朝。留裏剋死後,其繼承者奧列格率部南下,佔領基輔,形成以基輔爲中心的古羅斯國家,通稱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在與拜佔廷帝國的交往中,逐漸接受了東正教。這次皈依實爲俄羅斯與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接觸[見圖片1],然而,也正是由於選擇了東正教的信仰,在俄羅斯人與信仰天主教的歐洲人之間播下了矛盾的種子。1147年,蘇茲達爾王子多爾戈魯基在莫斯科建立了一個軍事殖民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部落性村落從此被載入了俄羅斯編年史。莫斯科興起於古羅斯國家四分五裂之際,並逐漸變成大俄羅斯的中心,它不僅使整個東斯拉夫民族與歐洲分道揚鑣,而且因爲在戰略上,莫斯科這個地區好像是陸海中的一個島嶼一樣,並無可供防禦的疆界,出於安全感的要求,它不僅成爲一個軍事化國家,並且進一步向所有方向進行領土擴張。1204年,十字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之後,拜佔廷帝國日益衰落,所以,到了13世紀,東斯拉夫民族與歐洲之間的接觸就更受限制了。成吉思汗及其孫子拔都的征服和統治,對羅斯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爲拔都建立的金帳汗國所控制,此後的兩個半世紀裏,羅斯幾乎與西方文明脫節了。其政治制度、軍事組織和戰術、文化及社會生活,甚至語言、服飾,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於蒙古人的統治中心在東方,無力顧及西部,使羅斯與瑞典、日耳曼騎士團、波蘭-立陶宛形成複雜的關係;而西北羅斯因被立陶宛長期統治,造成日後白俄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民族差異。15世紀末,伊凡三世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從伊凡一世,經過伊凡三世,最後到瓦西里三世,最終完成了俄羅斯的國家統一。1547年1月19日,瓦西里三世的兒子伊凡四世(即俄國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在克里姆林宮正式加冕爲俄國的第一任沙皇。“沙皇”,意爲愷撒大帝,表示了伊凡四世重建羅馬帝國的野心,他的國家開始以羅馬第三自居。爲什麼把俄國比作羅馬第三呢?這是因爲伊凡四世認爲愷撒建立的帝國是羅馬第一,東羅馬帝國是羅馬第二,他的國家是前二者的繼承者,所以是羅馬第三。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儘管伊凡四世雄心勃勃,並且他的國家在東面的弱鄰眼裏已是個龐然大物,但是同西歐的一些國家相比,它卻又是一個弱國。正當它全力以赴地吞併弱鄰時,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已經發現了新航路,開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掠奪。稍後,荷蘭、英國又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生產獲得了迅速發展,紡織、冶金、採煤、造船等重要工業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甚至連俄國的近鄰波蘭和瑞典,在生產技術、生產水平和文明程度上也都比它先進。在俄國,雖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在封建農奴制社會內部開始萌芽,但障礙重重,發展緩慢。到17世紀末,纔有手工工場30多所,手工工場中雖然也有一些水力機械,但主要還是靠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很低。工業品遠遠不能滿足本國市場的需要,大部分要從荷蘭、英國、瑞典等國進口,而俄國本身則主要是一個農產品出口國。

俄羅斯的落後當然與它在歷史發展道路上起步較晚有關。當西歐已進入封建社會中期時,莫斯科公國剛剛形成。當西歐開始步入資本主義社會時,俄國的農奴制度纔剛剛鞏固下來;而另一方面,它的落後也與地理位置的閉塞不無關係。雖然早在伊凡三世的時候,國家的疆域就已經抵達北冰洋了,但這對它並沒有多少實際價值。南面的亞速海和黑海由土耳其控制着,使它無法進入地中海。而波羅的海的水路又被瑞典封鎖着,使它無法進入大西洋。唯一能同外國通商的北方港口是伊凡四世於1584年建立的阿爾漢格爾斯克,但一年中有9個月封凍,並且由這裏航往西歐,要比經由波羅的海的路程長一倍。所以,當時俄國同先進的西歐之間幾乎處於隔絕狀態,聯繫很少。

俄國要想由弱變強,要想與它西面的強鄰相抗衡,就必須向西歐先進國家學習,改革其落後的經濟、落後的軍事、落後的文化以及腐敗的政治,必須加強同西方的貿易往來。而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奪取經過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向西方的水路。這就是俄國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迫切需要增加穀物輸出的地主階級和迫切要求同西歐加強聯繫的新興商人階級的願望。從這個意義講,俄羅斯歷任統治者爲打通出海口所進行的戰爭均可視爲商業戰爭。“俄國需要的是水域”是彼得大帝的座右銘,而他的先輩們早已爲“水域”而努力了。爲了據有羅斯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伊凡三世曾在納爾瓦河口處建造了伊萬哥羅德要塞,但很快爲瑞典人所佔,佔領出海口的嘗試就這樣失敗了。在保障了羅斯東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做好其南面的防禦(在克里木韃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邊界配系)之後,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對付立窩尼亞騎士團。1557年侵入了立窩尼亞,接着就與波蘭之間發生了一場七年戰爭(1563-1570),瑞典和丹麥兩國爲了各自的利益,也曾參加。馬克思指出:“他(指伊凡四世)反對立窩尼亞的企圖是頑強的,其自覺的目的是爲羅斯爭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向歐洲的通路。”但他沒有達成這個目的。由於複雜的國際政治條件(在兩條戰線上作戰——反對歐洲國家集團和克里木汗國)和極度緊張的國內形勢,立窩尼亞戰爭以失敗告終。

商業和戰爭拉近了俄羅斯與西方的距離,於是自13世紀起的孤立狀況被打破了。但此時害怕亞洲人侵入的舊心理在歐洲又重新覺醒了。西歐海權國家的政策是與俄羅斯開展貿易關係,而東歐諸國則希望把它限制在野蠻界限之外,不讓西方的思想和工藝來增強它的力量。波蘭國王對英俄間的貿易協定大爲震驚,所以不惜向伊麗莎白女王提出抗議說,俄羅斯是一切自由國家的公敵,爲了基督世界的利益,不要把軍火輸入該國。

1580年,伊凡四世在一陣狂怒之下,把他的長子殺了,等到他在1584年逝世時,皇位遂由次子狄奧多爾繼承。接着就是30年的混亂時期。狄奧多爾駕崩於1598年,留裏克王朝遂告結束。波蘭人於1605年佔領了莫斯科。8年後,波蘭人又被趕走了,大主教菲拉雷特的兒子米哈伊爾羅曼諾夫(1613-1645)被選舉爲沙皇,靠婚姻的關係,他與前朝也可以扯得上。這個羅曼諾夫王朝一直延續到1918年7月16日,即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害時爲止。

在米哈伊爾的朝代中,與波蘭的戰爭仍時斷時續,到了他的繼承者阿列克謝(1645-1676)在位時,若非瑞典國王查理十世出面干涉,則俄羅斯可能已經兼併了白俄羅斯。1656年阿列克謝暫停與波蘭的戰事,轉而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企圖奪回混亂時期被瑞典佔領的俄羅斯土地,並獲取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通道。由於圍攻里加失利,尤其是恢復了與波蘭的戰爭以及烏克蘭局勢的惡化,只得暫時與瑞典休戰,奪取出海口的夙願再次擱淺。

俄羅斯一心想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但舉步維艱,因爲此時的瑞典已成爲“波羅的海的絕對霸主”。

 波羅的海的絕對霸主

公元800年,早期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以商人或海盜的身份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進入了爲期250餘年的“海盜時期”,也有的學者稱之爲“維京時代”。也就在這一時期,斯堪的納維亞的三個王國開始分道揚鑣。於是,瑞典成爲一個獨立王國,儘管到後來它的疆域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公元907年,瑞典侵入了古羅斯地區,但遭到失敗。這能否作爲“第一次俄瑞較量”,目前還缺乏史料佐證。

1157年,瑞典征服並佔領了芬蘭。1397年,它成爲受丹麥控制的卡耳馬聯邦成員(卡耳馬聯邦包括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1523年,呂貝克起義成功,瑞典擺脫了聯邦的控制,古斯塔夫瓦薩的兒子埃裏克十四世即位,他使用“三頂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權統治斯堪的納維亞併成爲丹麥和挪威的宗主國。接着,丹麥爲奪取波羅的海霸權同瑞典再啓戰端,這就是歷史著名的七年戰爭(1563-1570)。戰爭雖以丹麥取得優勢而結束,但它沒有能力恢復其在波羅的海的霸權。

1611年,查理九世去世,17歲的古斯塔夫另一方面,查理九世執政晚年國內危機四伏,加之剛剛執政的古斯塔夫二世年紀尚輕,貴族乘機要求參政,使得國內局面更加嚴重。但困難只能戰勝弱者,年輕的國王經受住了考驗。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第2張

1613年,爲了贏得喘息時間,他跟丹麥簽署了“城下之盟“——《克納雷德條約》,將埃爾夫斯堡割給丹麥,並支付了賠款。爲了孤立波蘭,1614年和1615年他分別與荷蘭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結盟。同時,親率大軍擊敗俄國,於1617年3月5日簽訂了瑞俄《斯托爾波沃和約》。瑞典宣佈承認沙皇米切爾的合法地位,歸還諾夫哥羅德,但需交納現金賠償,割讓克斯霍爾梅和安格里亞。瑞典據此把伊斯托尼亞和芬蘭省連成一片,切斷了俄國通向波羅的海的出路。古斯塔夫二世興奮地說:“俄國人今後必難跨越雷池半步。”1619年,他甚至同意與夙敵丹麥結盟,以共同對付波蘭。國外的主要威脅一經緩和,古斯塔夫二世立即着手改革。改革增強了瑞典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增強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擴張野心。1621年,他發動了對波蘭的戰爭,統率大軍進攻立窩尼亞,開始了圍攻其首府里加的戰役。在此戰役中瑞典軍隊第一次展現了令一些歐洲著名軍事家瞠目結舌的嚴格的作戰紀律和新型的作戰技術。結果不難預料,這個自1581年以來被波蘭遏制而曾使瑞典的出口貿易額下降1/3的出海口被一舉拿下。1626年5月,古斯塔夫二世第三次發動對波蘭的戰爭,企圖奪取東普魯士,但於1629年6月17日兵敗斯杜赫姆,僅以身免。在法國的調停下,瑞、波於9月25日至26日在阿爾特馬克簽訂停戰協定。通過立窩尼亞戰爭,瑞典掌握了從卡耳馬起,經過立窩尼亞和普魯士直到但澤的全部波羅的海的港口。由於這些港口在商業上的特殊地位,加之丹麥與荷蘭陷入三十年戰爭,力量對比已向有利於瑞典的方向變化,瑞典已成爲影響歐洲政局的舉足輕重的大國了。阿爾特馬克停戰協定的簽訂結束了瑞典和波蘭之間的爭奪,也滋長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更大野心。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正在三十年戰爭中遭受蹂躪的德意志。丹麥與荷蘭的參戰,使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一的瑞典難於置身事外。同時,古斯塔夫二世從哈布斯堡王朝對波羅的海的野心中也意識到瑞典的參戰不可避免。他決心參戰,但主張“外線作戰”,用他的話說,就是“與其讓敵人把戰馬拴在我們的藩籬上,還不如我們把戰馬拴在他們的藩籬上”。在法、俄、荷等國的慫恿和支持下,1630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統率大軍在波美拉尼亞的烏澤多姆島登陸。7月,瑞軍征服麥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控制了從丹麥到芬蘭的整個波羅的海地區,把波羅的海變成了瑞典的“內湖”,實現了他入侵德意志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布萊滕費爾德戰役的結局使整個歐洲大爲震驚,古斯塔夫二世以新型將領和統帥的形象出現在德意志和歐洲。1631年冬,他登上了新教同盟盟主和統帥的寶座。但也在此時,連連受挫和陷入困境的天主教同盟和神聖羅馬帝國重新拜常勝將軍瓦倫斯坦爲帥。1632年11月6日,一個濃霧瀰漫的日子,這兩位歐洲名將在萊比錫西南的呂岑列陣交戰,瑞典軍隊雖然又一次取得了勝利,但遭到了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古斯塔夫二世本人也在這次戰鬥中殞命,標誌着瑞典全勝時期的終結。

古斯塔夫二世的繼承者們繼續維護着“波羅的海的絕對霸主”地位直至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的結束。

如查理十世在位6年,幾乎打了6年仗,瑞典的版圖達到了它的極限;弱不禁風但頭腦清醒的查理十一世,決定瑞典不捲入與己無關的歐洲爭端,因而得了個“堅強的和平鬥士”的美名;而立志要成爲“北歐的亞歷山大”的“歐洲最後的騎士”——查理十二於1697年即位後就投入了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的戰爭。然而,正是由於在“波爾塔瓦鏖戰”中敗北,瑞典的強國地位隨之喪失,他本人也不久殞命。於是,這位軍事天才又得了一個“功虧一簣的國王”之雅號。

兩位軍事天才間的決戰

提到波爾塔瓦戰役乃至整個北方戰爭,不能不講交戰雙方的統帥——瑞典國王查理十二[見圖片6][見資料4]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者被稱作“武士國王”,後者則被尊爲“俄羅斯之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他們都能稱得上軍事天才。因而,他們之間的鏖戰備受世人矚目。爲了使讀者對整個戰役有個全面的把握,還得從出海口問題談起。

彼得對出海口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已超出軍事和貿易層面,這是他的祖先無法企及的。爲了“讓西風吹遍俄羅斯大地”,彼得首先對腐而不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了刀。1695年3月,彼得率軍直取亞速,但久攻不克,只得無功而返。翌年5月,再徵亞速,守軍很快敗降。俄國船隻從此可以出入亞速海,但仍無法進入黑海,因爲俄國缺少一支與土耳其海軍相匹敵的艦隊。15年後,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彼得又不得不將亞速還給土耳其,這當然是後話了。可見,彼得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野心只能留給他的後代去實現了。由於此時的反土同盟行將瓦解,在完成歐洲考察並鎮壓射擊軍叛亂以後,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出海口問題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南方不行,彼得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1699年,彼得利用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同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歐各國正在準備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而無暇東顧的有利時機,與薩克森、丹麥、波蘭等國結成了“北方同盟”。另外,1700年8月8日,彼得得到了關於同土耳其締結30年和約的報告,這使得俄國避免了兩線作戰。到此,反瑞戰爭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

而此時的瑞典業已與英國、荷蘭結盟,當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得知“北方同盟”國家準備對瑞作戰之際,決定實施各個擊破的方針。1700年2月,奧古斯特二世(薩克森選帝侯,自1697年起同時爲波蘭國王)率領薩克森軍隊包圍了里加,但徒勞無功;丹麥人於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國好斯頓霍爾斯坦的領土。5月8日,在英荷聯合艦隊的積極支援下,查理十二率領43艘戰艦、15000名精兵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陸,丹麥國王菲特烈不戰而降,被迫於8月18日簽訂《特拉溫達和約》,廢除與俄、波的盟約,退出了戰爭。毫不知情的彼得於8月30日對瑞典宣戰,於是決定俄瑞兩國命運的北方戰爭正式爆發了。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第3張

當然,北方戰爭的真正原因並非彼得在里加遭到了“許多令人不快的事”,也不是俄使臣們對瑞典所聲稱的:沙皇承擔了同丹麥聯盟的義務,必須對丹麥國王的敵人——瑞典國王作戰。戰爭的原因是彼得想收復位於涅瓦河沿岸的俄國故土,衝向波羅的海。他認爲自己的意圖是正義的,並以正義的名義亮出了寶劍。但事實證明,當時的俄羅斯是在準備不夠的情況下投入了與瑞典這個強大而又善於應變的敵人的鬥爭的公元1700年11月19日,俄羅斯兵敗納爾瓦這或許能夠明白無誤地證實了俄羅斯的弱勢地位。

納爾瓦一戰,使北歐政局立刻受到了影響,整個西歐的目光也開始集中於查理十二和瑞典身上了。這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快要爆發了,路易十四和他的勁敵——海上國家英國和荷蘭——都渴望爭取瑞典爲同盟國。如此,查理十二可以有三條取捨的途徑:或者同俄國繼續作戰,或者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抑或同波蘭的奧古斯特兵戎相見。究竟哪條途徑正確,歷史學界至今仍議論紛紛,仍莫衷一是,但當時的查理十二選擇了最後一條途徑。因此,他沒對俄羅斯發動冬季攻勢。他認爲,吸取納爾瓦戰役教訓的俄羅斯人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反抗,而波蘭國王纔是更爲危險的敵人。於是,瑞典軍隊投入了反對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鬥爭,查理十二的行動在戰略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他沒有注意到一點,就是沙皇彼得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當查理十二斷定“莫斯科男子漢”已經完蛋了的時候,彼得卻深信戰爭剛剛開始。接下來的瑞波戰爭(1701年6月至1706年末)使俄羅斯人獲得了喘息機會,於是,彼得緊緊抓住這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來組建並裝備他的新軍隊。比如,1701年鑄造了300門大炮。由於缺乏銅,其中有些銅是用教堂的鐘鑄造的。彼得把自己的武裝力量投放到西北和西部兩個戰場,即波羅的海戰場和波蘭戰場。查理十二軍隊撤出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後,那裏只留了1.5萬人的瑞典部隊繼續作戰。從1701到1704年,在波羅的海戰場俄羅斯人通過一系列作戰行動[見資料10]將瑞典人趕出了涅瓦河流域,佔領了傑爾普特、納爾瓦、諾特堡(奧列舍克),實際上奪回了17世紀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失去的所有土地。1703年5月16日,俄羅斯開始在涅瓦河口興建聖彼得堡從1705到1708年,西北戰場的行動相對消沉,而奪取聖彼得堡的嘗試的失敗也最終表明瑞典重新奪佔波羅的海沿岸失地的願望尚無法實現。

俄羅斯人在西北的波羅的海戰場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在波蘭及日耳曼地區的形勢卻讓沙皇彼得大跌眼鏡。1701年7月,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在里加城下擊敗了波蘭-薩克森軍隊。隨後,又攻入波蘭,在克利紹夫戰役(1702年)中又擊潰了人數更多的波蘭-薩克森軍隊,並佔領了華沙。1702至1704年間,一支人數不多但裝備精良的瑞典軍隊從奧古斯特二世手中接連奪取了幾個省。終於,查理十二將自己的走卒——斯坦尼斯拉夫列琴斯基,並斷絕了同俄國的同盟關係。從此,查理十二不可戰勝的神話不脛而走[見圖片12]。

經過1706年遠征的主力軍,由於奧古斯特二世的投降而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查理十二用一年時間改進了後勤系統,並將其軍隊由6.3萬人擴充到9.5至10萬人。此時,瑞典艦隊依然掌握着波羅的海的制海權,因爲它無論在兵力上,還是在艦船的武器裝備上均比俄國海軍佔優勢。如果說在奧古斯特二世投降前,查理十二的東征尚有西顧之憂,那麼現在後患已除,北方聯盟不復存在,查理十二出征俄國如弓在弦。1707年,查理十二把自己的軍隊從薩克森調往波蘭,一部分留在波蘭支援斯坦尼斯拉夫,而他本人則直搗俄國力量的中心莫斯科——這種戰略正是大約100年後拿破崙所效法的戰略。查理十二的企圖是:擊潰俄軍,迫使俄國接受 “ 薩克森式 ”(即接受徹底投降的條件)的和約,最後奪取俄國出海口。爲此,他首先寄希望於同烏克蘭蓋特曼馬澤帕[見資料12]的祕密談判上,因爲馬澤帕此時已蓄謀倒向瑞典;其次寄予俄國內部政治局勢的不穩[巴什基爾起義、阿斯特拉罕起義(1705至1706)、布拉文起義(1707至1709)、反動的封建貴族階層和高級僧侶階層對彼得的進步改革不滿,等等。但事實上,正像封建時代的所有起義一樣,由於隊伍渙散,這些自發性的起義軍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另外,由於彼得的高壓政策,那些對改革不滿的人也很快“順應了潮流”];此外,國際局勢同樣也有利於查理十二發動征服性計劃,英國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國王遠征俄國。

而此時的彼得失去了最後一個盟友,只能單獨面對正在走運而令人生畏的瑞典國王,他沒打算進行什麼總體戰,也無意去冒險。他認爲,時機尚未成熟,因爲敵人餘勇猶存。誠如他說過的那樣,“整個國家的幸福和前途可以毀於某一次戰役。”爲此,他向查理十二提出了一個議和的建議,但遭到了拒絕(彼得建議締結和約,希望俄國能保留彼得堡和施利色堡,但查理十二回答彼得的使者說,他準備在莫斯科締結和約,而且要求俄國預付3000萬外國銀幣,以賠償瑞典在戰爭年代耗費的軍事開支)。可見,和談毫無希望,戰爭不可避免。

軍事行動開始前,俄國武裝力量在兵力(10萬人)上略比瑞軍佔優勢。俄國統帥部爲了準備擊退瑞典的入侵,制訂了“ 必要時,將在本土進行交戰 ”的作戰計劃。用樹幹鹿砦構築了築壘地帶和修建了軍事工程野戰工事,加固並修補了基輔-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線的要塞,補給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糧秣 “ 庫 ”(倉庫),以保障部隊的供給;在組織上以步兵和騎兵編成的預備團隊補充了正規軍;還號召居民實現堅壁清野,武裝防禦敵人,抗擊征服者。顯而易見,反對瑞典入侵的鬥爭已具有“民族獨立戰爭”的性質了。彼得對強大的敵人有充分的估計,不抱任何幻想,而對變幻莫測的戰事也有同樣的認識。他在去軍隊前發出兩道命令:其一,繼續加強莫斯科城防,併爲城防部隊增員;其二,萬一他不幸殉國,撥給他未來的皇后葉卡捷琳娜3000盧布。

查理十二於1707年8月6日率軍從薩克森出發直趨俄國。遵照彼得的命令,波蘭境內的俄軍迅速撤回俄國本土。1708年1月,查理十二率軍抵達波蘭東部的格羅德諾,彼得下令讓守城俄軍撤出,因爲他不願意把自己精心培養起來的這支俄國最強大的精銳部隊投入這場凶多吉少的戰爭賭博。2月5日,查理十二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格羅德諾,但他並不想在那兒久留,因爲格羅德諾既缺軍糧,也無馬料。但出乎彼得意料之外,他不是進兵北方,而是揮師東進。接着,因冰雪融化、道路泥濘,他的軍隊駐紮在明斯克附近地區。6月,查理率軍渡過別列津納河,逼近俄國邊界。於1708年7月12日在戈洛夫欽擊敗烈普寧親王的大軍,同時強渡布比奇河。7月18日,他進抵第聶伯河畔的莫吉廖夫。但是此時,查理十二的遠征被俄國的焦土政策搞得舉步維艱,他的部隊不斷受到襲擾。儘管在向莫斯科推進途中的多布羅吉重創戈利欽親王率領的小股俄軍(9月11日),但在俄羅斯人的焦土政策面前,加之冬天的臨近,尤其在拉耶夫基吃了敗仗之後,他深知東進無望,於是揮師南下,開向烏克蘭,想採取迂迴戰術,出其不意地包圍俄軍。因爲當時烏克蘭蓋特曼馬澤帕向他保證,只要瑞軍一到,整個烏克蘭將叛離彼得,倒向查理;而且烏克蘭就挨着土耳其,查理十二想聯合烏克蘭和土耳其人一起進軍莫斯科。可是,他打錯了算盤。因爲瑞典軍隊到處殺人放火,引起烏克蘭人的仇恨,他們不但不響應馬澤帕的煽動,反而奮起反抗瑞典侵略軍;同時,土耳其能否對俄發動戰爭也還是個未知數。所以,查理十二在這種情況下孤軍深入,是十足的冒險行動。另外,正當查理十二揮師東進時,李文豪普特率領的輜重運輸部隊和援軍也從里加動身了。本來李文豪普特是能夠攆上瑞典的主力部隊的,但很快查理十二既放棄了進軍莫斯科的企圖,也不等輜重和援軍,而是往南疾走。因此,查理十二不顧而去的這個冒失決定,把李文豪普特的輜重隊交給了命運去擺佈。

7月15日,彼得獲悉瑞典的李文豪普特將軍率領一支約1.6萬人輜重隊從里加出發南下與查理十二匯合。從此,李文豪普特的名字常常出現在沙皇的書信和命令中。9月10日,彼得才確悉瑞典人的動向。一天之內他獲得兩條重要情報:一、敵人的主力“已向烏克蘭方向移動”;二、“李文豪普特將軍帶着他們的名牌軍團和輜重隊前來和國王會師。”獲此消息,彼得當即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把軍隊一分爲二:讓舍列麥捷夫將軍率領俄軍主力南下烏克蘭,追擊查理十二;自己則率領1.2萬人的“飛行隊”去迎戰李文豪普特的部隊,並命令鮑烏爾將軍率領4000騎兵增援。9月28日,彼得的軍隊與李文豪普特的軍隊在列斯諾伊村遭遇,經過殘酷而激烈的戰鬥,瑞典軍隊慘敗,留下了所有輜重和8000具屍體,被俘和逃亡者近2000人。當然,俄羅斯軍隊也損失了4000人。彼得高度評價了這場戰役,他後來把列斯諾伊戰役稱爲“波爾塔瓦戰役勝利之母".此時,來自愛沙尼亞的什特羅姆別爾格所部2000人和來自維堡李比克爾軍的1.2萬人(在擁有22艘艦船的安克爾什捷爾恩海軍上將的分艦隊從海上支援下)對彼得堡的進攻也都遭到失敗。俄軍在涅瓦河畔的大捷爲進一步增強波羅的海艦隊的力量創造了條件,使鮑爾將軍的軍隊、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隊部隊的8個正規步兵團和騎兵團與主力部隊會合。 舍列梅捷夫搶先趕在瑞軍前衛隊之前到達波切普、斯塔羅杜布和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等城,從而使這些城市沒有被敵佔領。各城居民都參加了守城。蓋特曼馬澤帕的叛變使軍事行動的進程複雜化了,但並未引起彼得和俄軍將領的恐慌。緬希科夫果敢地襲擊了巴圖林城(馬澤帕府邸所在),毀掉了那裏爲敵人儲備的糧食、武器和彈藥,運出全部火炮(約300門)。戈利岑佔領了馬澤帕的另一個大型據點白採爾科維,因而使自波蘭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隊難於到達。烏克蘭農民和市民到處反抗侵略者,居民嚴懲 “ 馬澤帕部下 ”(在盧布內和波爾塔瓦),烏克蘭軍隊絕大多數人忠於同俄國的結盟,米爾哥羅德團團長阿波斯托爾和奇吉林團團長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逃離馬澤帕,加入烏克蘭軍隊,這一切暴露了馬澤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軍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馬澤帕叛變而重建的烏克蘭軍隊,在新蓋特曼斯科羅帕茨基和從流放中回來的白採爾科維團團長帕利(在人民中很有聲望)的率領下,已於1708年底在第聶伯河左岸的烏克蘭地區打擊瑞軍。爲了切斷查理十二軍隊與波蘭的聯繫,彼得已於1707年12月將戈利茨將軍的幾個團調往第聶伯河對岸,接近波蘭邊境,將7個龍騎兵團調往立陶宛以加強奧古斯特二世追隨者的部隊和俄國盟友蓋特曼西尼亞夫斯基的部隊。由於俄軍和斯科羅帕茨基各團巧妙地實施機動而形成的烏克蘭軍事和政治形勢,以及彼得所採取的以亞速海艦隊軍事示威爲後盾的外交行動,迫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中斷了與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祕密談判,放棄了加入瑞典一方參戰的企圖。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第4張

1708年11月至1709年4月是個百年未遇的寒冬,查理十二在烏克蘭很不順利:俄軍主力封鎖了瑞軍從哈爾科夫至別爾戈羅德的道路,集結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爾卡、列別金和蘇梅地域。瑞軍駐紮在普里盧基、加佳奇、羅姆內和洛赫維察地域。1708年11月,由於當地居民在俄軍正規部隊協助下進行積極的抵抗,瑞軍擴大這一進攻基地的企圖被粉碎。烏克蘭居民拒絕執行馬澤帕向瑞軍提供糧秣的命令,而與俄軍士兵一起守衛江河的徒涉場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裏伏擊敵人。查理十二和馬澤帕沒有預料到事件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於是對當地居民實行殘酷的鎮壓,但其結果卻激起了居民對侵略者的更大規模和更加堅決的抵抗;馬澤帕雖然投了過來,但沒帶來幾個兵(僅1500名哥薩克人);儘管一再爭取土耳其參戰,但土耳其還是不願意破壞同俄國的和約。既得不到土耳其的援助,又深感軍隊供應困難,查理十二把焦慮不安、士氣低落的部隊緊緊收縮在一起,當天氣轉暖以後便向沃羅涅日前進。然而,嚴冬過後,春汛早早地到來了。瑞典軍隊一蹶不振,他們不僅忍飢挨餓,而且缺少裝備和彈藥,加之軍中疾病流行,尤其時時受到“正規軍”和“游擊隊”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襲擊。當部隊抵達沃爾斯克拉河畔後,查理十二決定停下來,準備佔領尚未遭受戰爭蹂躪的波爾塔瓦地區,企圖在那裏補充給養,並打開哈爾科夫、別爾戈羅德方向的進攻道路,繼而進軍莫斯科。到了此時,身處困境的查理十二把一切希望寄託於一場決戰上。

1709年4月1日,第一批瑞典軍隊出現在波爾塔瓦城下。緊接着,查理十二率領瑞軍主力3.5萬人(包括馬澤帕率領的扎波羅熱哥薩克和烏克蘭哥薩克),火炮32門,迅速抵達該城。此時的馬澤帕向查理十二暗示,攻佔波爾塔瓦是使全體烏克蘭人投向瑞典人的可靠保證。但查理十二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爲,波爾塔瓦城堡雖小,卻是個戰略要地,佔領它,北可達俄國的造船中心和軍事物資儲備中心沃羅涅什,並進而逼近莫斯科;南可通有可能成爲瑞典盟邦的土耳其和克里木。衆所周知,克里木汗正積極地建議土耳其國王與查理十二以及斯坦尼斯拉夫結盟共同反對俄羅斯人。如果瑞典-波蘭-土耳其結成聯盟,就會使俄羅斯人陷入與立窩尼亞戰爭時相似的境地。並且與伊凡四世不同,彼得擁有更加強大的內部反對派。這些反對派包含有廣泛的社會階層,他們不僅對不斷加重的負擔表示不滿,而且反對所進行的改革。在南方擊敗俄羅斯人意味着俄羅斯在北方戰爭中完全失敗,瑞典就會統治烏克蘭,並把俄羅斯分割爲幾個公國,而這正是查理十二急於達到的最終目標。

但是,由阿列克謝克林上校指揮的波爾塔瓦守軍(4200名士兵,約2500名武裝市民,29門火炮)臨危不懼,拒絕了瑞典軍隊提出的投降要求。因爲早在1709年1月,克林上校和其他一些烏克蘭要塞司令收到過彼得的一項命令:“一旦敵人進攻,務必堅守至最後一兵一卒,不得後退。倘若指揮官陣亡,左右軍官應立刻接替,繼續指揮,前仆後繼,血戰到底。” 在懾而不服的情況下,查理十二決定攻城。由於缺乏彈藥,瑞典軍隊試圖以迅速果斷的進攻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爭奪城堡的戰鬥進行得殘酷而激烈。有時瑞典軍隊進攻城堡圍堤,這時市民迅速前來支援守城部隊,經過共同努力又打退了瑞典人的進攻。

時至5月5日,彼得才從信使那裏得知“瑞典企圖攻佔波爾塔瓦”的稟告,得到這一消息,他立刻預感到了此役在俄、瑞戰爭中的重要性。彼得向緬希科夫指出,該鎮十分險要。他提出兩種解圍方案。或是聲東擊西,進攻奧波什納,以便將查理十二的注意力從波爾塔瓦引開;或是在瑞典人對岸的沃爾斯克拉河畔固守,隨時給被困部隊補充軍需品、生力軍、武器和彈藥。“至於一切其它情況有賴見機行事,”彼得最後寫道。5月 7日,緬希科夫將軍指揮的部隊渡過沃爾斯克拉河向駐紮在奧波什納的瑞典軍隊發起進攻,以此迫使查理前往馳援解圍。聲東擊西的戰術果然大奏奇效,這使克林上校能夠組織進攻並消滅波爾塔瓦城堡下的瑞典軍隊。5月14日夜裏,戈洛文上校指揮的部隊(900人)滲入到波爾塔瓦城內,他們要給要塞駐軍補充彈藥。進城的士兵,“爲了泅渡方便,不僅沒穿上衣,連長褲也脫掉了。”波爾塔瓦的英勇保衛戰牽制了查理十二的兵力。從而使俄軍主力能在要塞地區集結(5月底),並做好殲敵準備。

6月4日,彼得親臨波爾塔瓦。而此時的瑞典人已從包圍者變成了被包圍者。他們的前面是彼得率領的俄羅斯主力部隊,後面是斯科羅帕茨基和多戈魯基指揮的俄羅斯-烏克蘭軍隊。6月16日,彼得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與瑞軍進行總決戰。6月20日,俄軍主力(4.2萬人、72門火炮)轉移到沃爾斯克拉河右岸,準備發動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好戰心理極爲強烈的查理十二來說,只有勝利才能挽救自己。6月21至22日,查理十二爲佔領波爾塔瓦進行了最後一次孤注一擲的嘗試,但這次進攻仍被守城部隊的英勇反擊所擊退。在進攻中,瑞典軍隊消耗盡了自己的大部分彈藥和幾乎全部的大炮。遺憾的是,瑞典軍隊儘管耗盡了資源,但仍未能掌握戰略主動權,俄羅斯人則贏得了準備進行總決戰的必要時間。6月25日,彼得一世指揮部隊進入雅可夫齊村(波爾塔瓦以北約5公里處)附近的陣地,許多陣地構成了一個築壘兵營。兵營正面是一片寬約2.5公里的開闊地,兩翼有密林和灌木叢爲其屏障。開闊地上築有10個四角多面堡(橫向6個,縱向4個)構成的野戰工程工事體系[見圖片14]。多面堡相互之間的距離均在火槍的射程之內,從而保證了各堡之間能在戰術上進行相互協同。多面堡內共配置兩營士兵和擲彈兵。多面堡後配置了17個騎兵團,由緬希科夫指揮。彼得一世的企圖是:先在前進陣地(多面堡一線)上消耗敵兵力,而後在開闊地戰鬥中將敵殲滅。

戰鬥爆發於6月27日的凌晨2時,李恩斯科特元帥(查理十二在6月17日的一次偵察行動中,遭到俄軍射擊,腳上中了一槍。所以,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揮權)率領約2萬人,配4門火炮(有28門火炮因缺乏彈藥留在輜重隊;另外還有一支近1萬人的部隊留駐在波爾塔瓦城下,擔任預備隊和警戒交通線的任務,其中包括一部分由馬澤帕率領的扎波羅熱哥薩克和烏克蘭哥薩克)的瑞典4個步兵縱隊和6個騎兵縱隊向俄軍陣地推進3時,俄軍騎兵和瑞軍騎兵在多面堡附近展開激戰。近5時,瑞軍騎兵被擊退,而跟隨騎兵之後的步兵卻攻佔了前面的兩座多面堡。這在彼得的軍隊中引起了慌亂。據當時的目擊者說,俄羅斯人已經套上了馬車,準備撤退。緬希科夫請求增援,但彼得卻堅持自己的作戰企圖,命令緬希科夫撤到多面堡一線以內。而瑞典人誤認爲俄軍在退卻,於是猛追不捨,向多面堡逼近,進入霰彈炮射程之內。6時,由於尾隨俄軍騎兵的猛烈攻擊,加之瑞軍右翼已陷入了俄軍築壘兵營發射的槍炮交叉火力之下,損失很大。爲了避開炮火,瑞軍右翼遂向小布季希附近的森林倉皇撤退,其中的一部分人馬被就地消滅。與此同時,羅斯和施利彭巴赫將軍指揮的縱隊在多面堡戰鬥中與主力失去了聯繫,正在茫然無措。彼得獲悉後,立即命令緬希科夫的騎兵部隊對其進行圍殲,於是,羅斯和施利彭巴赫將軍以及瑞軍右翼縱隊殘部很快被俘于波爾塔瓦森林。這時,從左面穿過堡壘的瑞典軍隊與已經做好戰鬥準備的俄羅斯軍隊的主力迎頭相遇。戰鬥的第一階段就此結束。接着,雙方出現了短暫的“相安無事”。

到戰役的第二階段,雙方主力展開了交戰,也就是大決戰。晨6時許,彼得在兵營前將部隊排成兩列線式戰鬥隊形]:把舍列梅傑夫元帥統率的步兵部署在中央,鮑爾和緬希科夫將軍統率的騎兵分別配置於兩翼;布留斯將軍指揮的炮兵配置在第一列步兵中。兵營內留有9個營的預備隊。彼得還派出部分步兵和騎兵加強小布季希的烏克蘭哥薩克和波爾塔瓦的衛戍部隊,以切斷瑞軍退路並防其在會戰時佔領要塞。瑞軍也排成線式戰鬥隊形與俄軍對抗。在決戰即將來臨之際,彼得向士兵們發表了著名的戰前動員,他說:“士兵們!決定祖國命運的時刻來到了。你們不是爲彼得而戰,而是爲託付給彼得的國家、爲自己的民族、爲全體俄羅斯人民而戰。你們要知道彼得,只要俄羅斯永久生存、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生命對於彼得並不珍貴!”此時,瑞典國王也發表了講話。但查理的講話與彼得的講話可謂大異其趣:彼得號召人們奮起抗敵,強調守土匹夫有責;而查理對手下的將士們以華宴美酒、莫斯科沙皇的帳篷相誘。“俄國沙皇爲我們準備了許多美味佳餚。”他如是說。在戰鬥開始前對自己的軍人沒能作出振奮士氣的動員,實際上已經決定了瑞典軍隊今後的命運。瑞典軍人此次面臨的已不是“納爾瓦快跑能手”,而是裝備精良、在人數和氣勢上與瑞典軍隊相比均佔優勢的軍隊,這支軍隊已經作好了誓死保衛自己祖國的準備。

上午9時,瑞軍開始進攻,他們冒着俄軍的猛烈炮火,投入了白刃衝擊。在激烈的白刃格鬥中,瑞軍迫使俄軍第一列中央部隊後退。但是,洞察整個戰鬥全局的彼得,親自率領一個諾夫哥羅德營進行反擊,將這股敵軍逐回出發陣地。戰鬥中,一顆子彈擊穿了彼得的帽子,另一顆子彈打到了他的馬鞍上。此時的瑞軍由於缺乏彈藥,使騎兵得不到步兵的有力援助。接着,俄軍步兵開始反擊,當緬希科夫的騎兵從翼側打擊瑞典步兵時,瑞典步兵招架不住,匆忙撤退。查理十二試圖阻止步兵退逃,但無濟於事。11時,瑞軍全面撤退,隨後變爲潰逃。至此,瑞軍死9234人,被俘2874餘人,損失了32門火炮和全部輜重;俄軍亡1345人,傷3290人。

戰役結束以後,彼得在慶祝這一歷史性勝利的午宴上,舉杯高呼:“爲我們的教師瑞典人乾杯!”

6月28日早晨 6時,彼得爲在戰鬥中陣亡的俄羅斯軍人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在他們的陵墓前,彼得親手樹立起了一個十字架,上面寫着:“英勇獻身的將士永垂不朽,上帝賜予你們再生。1709年6月27日。”

被擊潰的瑞典軍隊迅速向第聶伯河方向撤退。如果俄羅斯人能夠及時進行追擊,那麼未必能有一個瑞典士兵能夠逃出俄羅斯的境地。但是,彼得在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後,沉湎於勝利的喜悅中,只是到了晚上纔去追趕潰逃的瑞典軍隊。可是,爲時已晚,此時的瑞典軍隊已經擺脫了追擊。6月29日,瑞典軍隊到達了第聶伯河岸邊的佩列沃洛奇納。從6月29日至30日夜間,只有查理十二和馬澤帕帶領一支不足2000人的部隊渡過了第聶伯河,而其他瑞典軍隊沒有找到渡河的船隻,因爲原有的船隻已被雅科夫列夫上校指揮的俄羅斯部隊在攻打扎波羅熱營地時銷燬了。在退逃之前,查理十二任命李文豪普特將軍指揮剩餘的瑞典部隊徒步向土耳其境內撤退。6月30日清晨,緬希科夫指揮的俄羅斯騎兵隊(9000人)到達了佩列沃洛奇納。李文豪普特將軍提議舉行談判,試圖以此拖延時間,尋找對策,但緬希科夫代表沙皇彼得要求瑞典人馬上投降。這時,士氣低落的瑞典士兵開始成批地轉向俄羅斯軍隊,沒等進行可能的交戰就成爲俘虜。李文豪普特意識到他的軍隊無力進行抵抗,只好繳械投降。於是,出現了12000人(也有17000人、15000人等說法)向9000人投降的一幕。

彼得聽到了這個投降的消息,遂寫信給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說:“現在,憑着上帝的保佑,聖彼得堡的最後一塊奠基石也都已經安放好了。”於是,他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到里加,另外一部分往波蘭與斯坦尼斯拉夫作戰,而自己則到達基輔。他在聖索菲亞教堂中舉行了一次莊嚴的謝恩禮拜。主教普羅柯波維齊致辭說:“當我們的鄰國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們就會說,瑞典陸軍和瑞典的權力,所冒險侵入的不是一個外國,而是一個巨大的海洋!他們投下去就失蹤,好像鉛塊爲水所吞噬一樣。”無獨有偶,恩格斯也指出過,“ 查理十二世作了入侵俄國的嘗試;因此他葬送了瑞典,並清楚地向大家表明了俄國是不可攻克的。”這些可以算做預言吧,因爲未來的進軍俄羅斯者(如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品嚐到了這個滋味。

由克羅波托夫隊長和沃爾康斯基將軍率領的俄羅斯4個騎兵團被派去抓獲查理十二和馬澤帕。他們在仔細地搜索草原之後,把撤退的瑞典軍隊逼退到南布格河岸邊。來不及渡河的瑞典軍隊有900人,經過短暫的戰鬥之後全部被俘。但是,此時查理十二和馬澤帕已經順利地到達了南布格河右岸。他們躲過了俄羅斯軍隊的追擊,隱藏到土耳其城堡奧恰科夫內.這樣,俄羅斯人在北方戰爭中的徹底勝利被推遲了一段時間。然而,在俄羅斯進軍時,瑞典損失了一些能攻善戰的精銳部隊,此後瑞典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精銳部隊。

“兩個軍事天才決戰波爾塔瓦”的消息飛速傳遍了歐洲。爲勢所趨,丹麥、薩克森恢復了同俄國的結盟,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普魯士和漢諾威也加入了北方同盟。這樣一來,北方同盟由於俄軍的勝利而恢復,甚至擴大了。

波爾塔瓦勝利的最重要後果是波羅的海俄國佔領區的鞏固,這時的瑞典軍隊已經無力威脅這個地區。用彼得的話說,瑞典軍隊失敗後,“聖彼得堡的基石已經完全奠定了”。1710年,俄軍乘勝在波羅的海沿岸先後攻佔里加、雷瓦爾、維堡、剋剋斯戈爾姆和厄塞爾島等要地。

1709年11月,土耳其同俄國重訂和約,但此時的蘇丹對俄國的強大已深感不安。早在1708年瑞典入侵烏克蘭加劇了俄羅斯南部邊境地區的局勢,引起了土耳其的密切注意。波爾塔瓦戰役打開了俄羅斯-土耳其戰役之門,其結果引起了土耳其的不安。加之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大肆宣傳“俄羅斯威脅論”,鼓動土耳其政府對俄宣戰。於是,俄土關係惡化了。當彼得要求蘇丹引渡查理十二的時候,蘇丹艾哈麥德三世卻於1710年向俄羅斯宣戰。鑑於南線吃緊,彼得決定在波羅的海方向停止進攻,主力轉到南線,計劃從巴爾幹對土耳其實施突擊。1711年夏,彼得親率俄軍主力4萬餘人,向多瑙河下游孤軍冒進。土耳其出動10萬大軍,在克里木軍的配合下,包圍俄軍於普魯特河畔。7月20日,雙方激戰,俄軍彈盡糧絕,彼得被迫求和。最終彼得以歸還亞速及其附近地區爲代價與土耳其達成停戰協定。俄軍在對土戰爭結束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爾塔瓦戰役擊敗查理十二世的? 第5張

1713年,爲了表明自己銳意向西方擴張的決心和信心,彼得把俄國的宮廷、參政院和外交使團遷往彼得堡。從此,彼得堡就代替莫斯科成了俄國的首都。新都是通向西方的門戶,它象徵着俄國文明的發展方向。同年,俄陸軍在艦隊配合下,在芬蘭灣沿岸維堡與赫爾辛基之間登陸,連克芬蘭許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軍在芬蘭灣口漢科角附近與瑞典艦隊展開海戰。8月7日,俄海軍經2小時激戰大敗瑞典艦隊[見圖片20]。

漢科角海戰後,俄艦隊佔領芬蘭與瑞典之間的海上跳板阿蘭羣島,並以此爲依託,在瑞典本土登陸。此時,由於顧慮俄國在波羅的海勢力的擴大,各盟國打亂了俄軍在瑞典南部登陸的計劃。加之英國開始施加壓力,俄國所有盟國先後同瑞典議和。1718年,俄、瑞也開始議和,但查理十二在挪威前線中彈身亡(1718年11月30日,在腓特烈斯塔殞命,究竟死於暗殺者之手,還是亡於敵方的流彈,史學界尚無定論),瑞典新女王在英國影響下拒絕和談。談判中斷,戰事又起。

1720年,俄海軍在格雷厄姆島附近大勝瑞典艦隊,多次在瑞典沿岸登陸,直逼首都斯德哥爾摩[見圖片21]。1721年夏,俄海軍再敗瑞典艦隊。9月瑞典已無力再戰。俄、瑞兩國在芬蘭尼什塔特簽訂和約[見圖片22]。至此,延續21年的“北方戰爭”宣告結束。

按照和約規定,俄國獲得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蘭、愛斯特蘭、立夫蘭等大片土地。同時,俄軍退出芬蘭其餘地區,並將阿蘭羣島歸還瑞典。從此,俄國人得以自由地進入波羅的海。

尼斯塔特和約簽訂後,在彼得的授意下,參政院給彼得加上了皇帝的稱號,稱“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國號爲俄羅斯帝國。

 硝煙過後的回眸

被馬克思稱作“彼得大帝的戰爭”[指“北方戰爭”]已過去300餘年了,烏克蘭沃爾斯克拉河畔也早已恢復了平靜,曾經鏖戰於此的兩位軍事天才——彼得大帝與查理十二也已經作古,但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思和暢想。波爾塔瓦戰役,這場歷時10個小時的廝殺,卻給交戰雙方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那麼,對此次戰役如何進行具體而科學的評析呢?古今中外的許多學者(包括瑞典和俄羅斯的學者)都進行了可喜嘗試,可謂,見仁見智。這裏,筆者力圖與廣大讀者一道,重溫歷史,並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解讀這場戰役。

針對交戰雙方的勝敗得失,我們或許能夠得出以下幾點:

第一,不同的發展道路,造成了戰爭潛力的巨大差異。從士兵的素質、統帥的才華上講,瑞典都要比俄國強得多。然而,波爾塔瓦之戰距納爾瓦戰役僅僅9年,這兩場戰役的結局卻完全相反。其實,這並非偶然。俄國在彼得大帝的領導下,經過政治、經濟的改革,其巨大的土地和人口資源優勢逐漸發揮出來,軍事力量也大爲加強。而瑞典走的是單純軍事強國的道路,它的軍力、人力和經濟力都經受不起長時間的戰爭,因此它的最終失敗就不可避免了。勝負導致了這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命運。俄國的勝利,不僅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而且使它進入了歐洲強國之列。而失敗之後的瑞典卻從此衰敗,在東方喪失了卡累利阿和波羅的海諸省,在德意志則喪失了不來梅——費爾登和大部分波美拉尼亞。瑞典從歐洲強國的排行榜中消失,軍事帝國事實上也隨之瓦解[見圖片23]。

第二,徹底的軍事變革,引起了軍事實力的對比變化。查理十二本來以爲這麼一個小小的城堡,不費吹灰之力一戰即可拿下,可是他不知道這時兩軍的實力對比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俄國以建立正規陸、海軍爲主進行的比較徹底的軍事改革,對奪取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俄軍經過改革,裝備精良,擁有很好的炮兵,並且已經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指揮俄軍作戰的主要不再是隨時可能背叛的外國僱傭軍官,而是忠於祖國的本國軍官。在波爾塔瓦戰役計劃的制定、戰鬥隊形的部署以及戰場工程構築方面,俄軍都擯棄了線式戰術的陳規舊套。波爾塔瓦戰役中值得借鑑的是,構築前進陣地,留有頗大的預備隊,利用有利於作戰的遮避地。相反,由於沒有受到過嚴峻的挑戰,瑞典軍隊始終保持着古斯塔夫二世時代軍隊作戰的所謂“傳統優勢”,沒有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這就造成了瑞軍僅有數量增減而無質量提高的局面。另外,瑞典軍隊是在異國土地上孤軍作戰,遠離後方,難以取得兵員、武器和裝備的補充。

第三,迥然的指揮藝術,導致了軍事行動的不同結局。查理十二自以爲所向無敵,不可一世。他自信很快就能擊敗俄軍,分裂俄國,稱霸東歐。據阿德勒菲爾德所著《查理十二戰爭史》中記載,查理十二制訂了佔領烏克蘭、征服莫斯科的作戰計劃。儘管此計劃的具體內容已不可考,但他的盟友和軍隊都採取了與計劃想配合的實際行動: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將軍各率領了一個縱隊,進入了俄羅斯。前者進到了基輔,後者則達到了斯摩棱斯克。李比爾克也率兵從芬蘭侵入因格里亞,準備奪取聖彼得堡。這裏,我們不想推究計劃與行動的正確與予否,而波爾塔瓦戰役前後的軍事實踐絲毫沒展示出查理十二指揮藝術的高明。這一方面是因爲查理十二是一個性情衝動的人,從來不肯完全依照計劃行事。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而改變帝王性格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誠如拿破崙所指明的,在這個戰役中,查理十二幾乎違背了所有的戰爭原則:他沒有集中兵力;他放棄了作戰線,切斷了自己與基地之間的聯繫,並在敵軍的前面作側進的行動。除了一個攻勢的觀念以外,查理十二幾乎毫無計劃可言,而且儘管馬澤帕的情況是多麼迫切,但不等候李文豪普特,從戰略上來看仍然是一個愚蠢的行動。自此以後的查理十二,在行動上均顯示出其心靈已經失去了平衡:一方面是他對自己過分自信,另一方面是他太輕視他的敵人。在押運輜重的李文豪普特遭伏擊、進攻聖彼得堡的李比克爾被擊潰之後,查理十二和他的主力在烏克蘭的寒冬中孤立無援,處處碰壁。馬澤帕曾經是查理十二的唯一希望,但很快又破滅了。經過嚴寒和作戰的雙重消耗,軍隊人員折半,裝備和補給已無力支撐,但查理十二拒絕了諸將回師波蘭的勸告,他仍然認爲最後的勝利是有把握的。因爲他已命令斯坦尼斯拉夫率領克拉索的軍隊與他會合,同時約定扎波羅熱的哥薩克人夾擊俄軍,還希望韃靼人能幫助他。可見,他所謂的“把握”是建立在幻想而不是現實的基礎上的。拿破崙曾經說過:“一位將軍絕不可以作畫,這在他所能做的事情中是最壞不過的。”查理十二就是在作畫,而且不能自拔。

退一步講,儘管這些幻想能夠實現,但還得爭取時間,因爲斯坦尼斯拉夫還在900英里以外。更重要的是補給已經快完了,爲了補充它們和增強其地位,查理再次拒絕了諸將的勸告,決定圍攻波爾塔瓦。當久攻不下又遭反包圍的緊急情況下,查理十二才又求救於李文豪普特。而李文豪普特又勸他退過第聶伯河,並與波蘭保持接觸,但他還是不聽。1709年6月17日,是查理十二的27歲生日,但就在這一天的偵察行動中,他的腳上中了一槍。他不能自由馳騁疆場了,而在這個時候,他的出現卻是最需要的。因此,對於瑞典人而言,這是一個最大的不幸。真是禍不單行,當查理十二負傷的時候,他又收到了兩則壞消息: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都被牽制住了,不能離開波蘭;而土耳其也不會直接或間接地越過韃靼人的地區來援助他。事已至此,查理十二既然拒絕解圍和撤退,爲了避免受餓和失敗,那麼唯一的出路就是進攻。決戰中,儘管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揮,但查理十二始終沒有真正放棄指揮權,李恩斯科特這個總指揮實際上僅充當個副手而已。因此,躺在擔架上的查理十二仍然是指揮作戰的統帥。由於行動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時的傳達,從而又引起了部隊的混亂。於是,經過10餘小時的激戰,瑞典軍隊潰敗,查理十二和馬澤帕及其1000餘名殘兵敗將逃遁至土耳其。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查理十二的對手——彼得。彼得把戰爭作爲擴張的主要手段。他認爲,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進一步西進和南下,必須動用軍事手段。同時,他又十分重視外交鬥爭與軍事鬥爭的密切配合。無論是戰前,還是戰時,他竭力拼湊軍事聯盟,力爭最大限度孤立敵人;以軍事爲後盾,迫敵接受俄停戰條件。在面臨南北兩個大敵(土耳其和瑞典)夾擊下,力避兩線作戰。他善於觀察形勢的變化,根據新的條件,實行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彼得崇尚進攻性戰略,強調主動打到敵人國土上去。在強敵入侵時,他能大踏步後撤,發揮戰略防禦的作用,最終還是爲了打出去,這一點與我軍強調的“積極防禦”真是不謀而合。他重視會戰的決定性作用,但不輕易使用,確有把握纔會使用,習慣於以小打取勝。彼得在陸、海軍建設上,注意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同時重視結合俄國的具體實際,講究實效。彼得在作戰和建軍上的思想和實踐,對俄國軍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北方戰爭開始以來,他與查理十二多次較量。他既不因戰敗而灰心喪氣,也不因勝利而忘乎所以;他通過多次戰爭鍛鍊,已日益成爲一個成熟的軍事家;而且他雖然野心勃勃,爲人粗暴,殘酷好鬥,但打起仗來卻能身先士卒,猛打猛衝。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爲統帥的彼得,爲決戰選擇了非常恰當的時機。敵人長途跋涉,精疲力竭,加之軍事上的失利,當初他們侵境時的那股銳氣,早已挫了三分。與此情況相反,俄國軍隊有後備力量源源補充,作戰技術又較敵方先進,故而愈戰愈強。

第四,鮮明的民心向背,形成了依靠力量的巨大懸殊。瑞典的霸權政策招致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反對,樹敵過多。而幾個爲數不多的盟友,或爲俄軍所阻,或徘徊觀望。馬澤帕姑且算個死黨,但也沒出多大力。其高壓政策反而引起了烏克蘭的普遍反抗。當查理十二孤軍深入、不見俄軍一兵一卒時,部將建議等待李文豪普特將軍率領的輜重部隊和援軍,但查理十二急於南下烏克蘭,拒絕了這一建議,致使李文豪普特的部隊遭到俄軍截擊,在與查理十二會師時1.6萬精兵僅剩6000餘人,還丟了全部輜重。這使瑞軍陷入了一無給養,二無援軍的困境。然而,查理十二不愧爲傑出的統帥,嚴寒中他自己裹着毛毯睡在地上做士兵們的榜樣,與士兵同甘共苦,和他們吃相同的口糧,以他個人的魅力贏得了部屬們的信任和崇敬。11月,瑞軍佔領了隆尼,這裏有豐富的補給和溫暖的房屋,足以抵禦嚴寒。假如瑞軍能在這此養精蓄銳,等度過嚴冬後再戰,實屬上策。然而,在俄軍不斷的騷擾挑逗下,這位27歲的年輕國王終於按捺不住,領兵去解救受到俄國威脅的格德茲,致使隆尼丟失。這使瑞軍處於流動之中,士兵減員半數以上。諸將都勸查理十二退回波蘭,重整旗鼓。但查理十二的自信、輕敵和虛榮心使他拒納忠言,他決心圍攻波爾塔瓦。因爲這裏是通向烏克蘭的交通樞紐。但查理十二對城內守軍兵力估計不足,圍攻6個星期,還未攻下。此時,俄軍主力已向波爾塔瓦方向集結。其時,瑞典將領中的有識之士,早就看到圍困波爾塔瓦只會遭到毀滅性打擊。他們認爲,如果率軍西進,越過第聶伯河,雖然這也可能遭受重創,但保住軍隊的實力尚有一線希望,而包圍波爾塔瓦並進而奪取該城,必然會自取滅亡。然而,查理十二一意孤行,斷送了他的久戰沙場、訓練有素的軍隊,摧毀了部屬對他堅定的信仰和無尚的崇敬。而俄軍方面則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不僅取決於彼得的堅毅果敢和部屬的協力同心,民衆的積極支持尤其不能忽視。俄國人民在抵抗瑞典軍隊的進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波爾塔瓦被圍時,居民和守軍同心協力,三個月中,戰鬥三十次,消滅瑞軍1/4。火藥不夠了,居民就紛紛捐獻,湊錢買硝石,支援軍隊抗擊敵人。

第五,突發的偶然因素,加速了戰場環境的急劇變化。綜觀波爾塔瓦戰役發生的前前後後,不難發現有諸多偶然因素影響着交戰雙方的成敗,這一點對瑞軍來講尤爲明顯。例如,首先是百年不遇的嚴寒,接着有春天化雪的泥濘,致使不少士兵病死,馬匹倒斃,士氣十分低落。軍隊由進入俄國境內的4萬多人減員到2萬多人,大炮只有34門,火藥受潮無用。真是禍不單行,在1709年6月的一次偵察時,查理十二的腳受了槍傷,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揮權。在決戰中,查理十二叫士兵用擔架擡着,巡視全軍,聲嘶力竭地激勵士氣。但是,他的士兵在俄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還是不得不退卻了。由於行動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時的傳達,從而又引起了部隊的混亂。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偶然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性。在波爾塔瓦戰役中,雙方的軍事實力、戰爭潛力和指揮藝術之間的強弱勝負業已涇渭分明。也就是說,瑞典人最初的潰散可能只是因爲一個士兵一時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帶領他的隊伍轉戰波蘭時就已給失敗埋下了禍根——疲憊和給養不足;相反,俄國人汲取了前幾次戰敗的教訓,改進軍隊裝備和編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帶來的轉折終於讓瑞典國勢日衰,失去了波羅的海的霸主地位。但是,沒有這次轉折性的戰役,也會有別的決戰讓瑞典失敗。因此,在分析偶然因素的同時,不能忽視必然性的前提——瑞典戰爭潛力沒有俄國雄厚,加之瑞軍遠離後方,孤軍深入敵國腹地,犯了盲動和冒進的大錯,導致全軍覆沒。

波爾塔瓦戰役已經化蝶而去了,但它爲後世留下了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自感知識淺薄,但又無法迴避。索性說出幾點,以饗讀者。

第一,波爾塔瓦戰役是俄、瑞戰爭中決定俄軍勝利總結局的一次最重要的戰役。其最重要後果就是波羅的海俄國佔領區的鞏固,因爲此時的瑞典軍隊已經無力威脅這個地區。同時,這一戰役的勝利也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因爲,號稱常勝將軍的查理十二率領的全歐洲最強的陸軍被俄國軍隊擊潰了,這不能不使歐洲各國對俄國刮目相看,波蘭和丹麥又同俄國結盟繼續同瑞典作戰,普魯士也加入了這個同盟。從此,除了對土作戰的插曲外,俄軍繼續對瑞典用兵,並且連連獲勝,直到1721年北方戰爭結束。簡言之,波爾塔瓦戰役決定着整個北方戰爭的總結局。它提高了俄國的國際威望,動搖了瑞典軍事強國的地位,打破了查理十二不可戰勝的神話。

第二,波爾塔瓦戰役,乃至整個北方戰爭的勝利確立了俄國及其沙皇的地位,一個半歐式的俄羅斯帝國從此誕生。北方戰爭後,瑞典的軍事力量被徹底摧毀,而俄羅斯步入強國之列。可見,這場戰役爲18世紀俄羅斯取得的一系列勝利開闢了道路,對振奮俄羅斯士兵的士氣和增強自我意識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們在波爾塔瓦戰役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歐洲的先進部隊之一。波爾塔瓦戰役結束了從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時代開始的瑞典人進攻東方的時代。尼斯塔特和約簽訂後,在彼得的授意下,參政院給彼得加上了皇帝的稱號,稱“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國號爲俄羅斯帝國。另外,就當時而言,波爾塔瓦的重要性是建設意味多於破壞的。它向彼得指示出來,他的任務即爲建立一支正規陸軍和一支波羅的海艦隊,以求維持其對歐洲的地位。進一步又告訴他想要維持這樣的兵力,就必須做財政上的改革,而要想做這樣的改革,則必須用歐洲式的行政制度來代替東方式的舊制度。波爾塔瓦戰役的勝利使俄國擺脫了戰爭的威脅,彼得大帝有機會放手執行自己的改革計劃。從此,俄羅斯的歐化進程大大加快了。

第三,波爾塔瓦戰役,乃至整個北方戰爭標誌着俄國對外擴張的一個重要階段。早在莫斯科公國時期,莫斯科的大公們就覬覦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在16世紀,伊凡四世也曾發動過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出海口的戰爭,但沒有成功。而現在,彼得通過連續多年的血腥戰爭,終於實現了他的先輩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野心。他爲俄國奪得了波羅的海沿岸一些優良的出海港口;使俄國的強大海軍出現在波羅的海上;使俄國的西北邊境向西推移了一大片地方,獲取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從彼得開始,俄國終於從一個閉塞的、基本上是內陸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瀕海強國。從這次戰役以後,彼得把俄國的對外擴張政策從地域性蠶食體制轉變到世界性侵略體制。這樣,俄國不但打通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實現了沙皇俄國一個半世紀的夢想,而且爲其進一步西進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勢。從此,俄國走上了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見圖片23]。

第四,波爾塔瓦戰役對俄國軍事學術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在戰役計劃的制定、戰鬥隊形的編成以及戰場的工程構築等方面,俄軍都擺脫了一線式戰術舊框框的束縛。波爾塔瓦戰役中值得借鑑的是,構築前進陣地,留有相當大的預備隊和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等等。當然,此役對世界軍事藝術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留多維克十四時期的著名法國軍事學家羅康庫爾寫道,法國掌握的各種發展軍事所需要的東西,都是借鑑了自成體系的東方的經驗,是從東方那裏學到的。在東方,年輕的軍隊成爲實現軍事進步的工具。

此外,筆者認爲,波爾塔瓦戰役不僅是兩個臨國之間的一般鬥爭,而且是兩大文明——歐洲與亞洲——的角力。所以儘管當時很少有人注意到,可是這一次俄國人在波爾塔瓦的勝利,卻註定了是西方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瑞典喪失了北歐的統一權,使烏克蘭的獨立告一結束,使斯坦尼斯拉夫賞喪失了波蘭王位。俄羅斯在本質上是一個亞洲國家,現在卻在東歐獲得了一個立足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