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朱元璋誅殺功臣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目的

朱元璋誅殺功臣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目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能從一介草民做到皇帝,着實不易。朱元璋創業20年,當到天子這最高的職位,坐擁榮華富貴。這樣前後身份的懸殊想必歷史上並不多見,然而也許正是因爲自己是謀反起家,正是因爲自己出身貧苦對失去權力有着異乎尋常的恐懼,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選擇了對身邊那些當初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們下毒手。

對於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卸磨殺驢的舉動,人們是很自然地要將他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劉邦相提並論的,俗語言“漢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劉邦殺的功臣不過了了,再說株連也沒有如此之廣,而且劉邦殺的基本都屬於“異姓王”,並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團。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功臣?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將朱元璋的用心輕易地與劉邦做簡單的比較。在我看來,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地誅戮功臣集團,起碼有這樣幾點考慮:

首先,一般來說,功臣集團是打天下的班子,他們的能力且不說,只說他們所掌握到的人脈關係、政治軍事資源,實際權威等等,這都是讓一個君主不能放心的;他們有隨時綁架皇權的能力,這就要嚴重地威脅到皇權的穩固。

這裏也引申出一個問題來,就是中國與其他國家政權的生成有個很大的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實行專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專制本是沒有多少合法性的)——爲了防止被人再拿槍桿子推翻,當政的君主就應該竭力鞏固自己的統治,消除那些潛在的危險。

朱元璋誅殺功臣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目的

網絡配圖

第二,我們需要注意,所謂的功臣集團都有一個最爲普遍的心理,就是他們自認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當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碼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洪武年間本是國家草創時期,新興的文官集團纔剛剛孕育出來,他們對於功臣集團的制衡力量還很有限(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提高),這樣一來功臣集團的強大存在就危及到了君主的中央集權。

不過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宋太祖傳“長君”宋太宗,對於宋初政治的穩定確實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爲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了時間與便利條件。就像柏楊老先生所發現的那個歷史規律:歷來中國的王朝,都會在二、三代君主時期出現一次大的震盪,挺得過去這次危機則王朝以後便順風順水,反之就速亡。北宋初期政權的相對平穩,應該就與傳長君有莫大關係吧。

第三,功臣集團容易形成爲特權階層(“壓力集團”),以至對於國家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干預政治、經濟資源的再分配,這也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實。

像光武帝劉秀由於一意保全功臣,結果東漢就成爲了一個相當貴族化的朝代,皇權被綁架成爲家常便飯,地方分裂傾向也相當嚴重,乃至其滅亡後仍舊尾大不掉(唐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手段嚴厲的武則天當政時纔有所改觀)。朱元璋惟恐功臣集團將來尾大難制,所以纔出此下策,這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他打擊豪富的一種延伸。

朱棣可以保全自己的功臣,但是作爲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相對就困難些,因爲老子在前穩固了根基,之後子孫纔可以相應地放寬自己的統治,纔可以給功臣集團多留些餘地。而且,永樂的功臣班子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應該都比洪武小得多。

第四,不可否認,就像漢武帝一樣,其晚年朝堂爲之一空;朱元璋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太祖春秋高,多猜忌”。權力是可以異化人性的,可能年輕時的朱元璋本來並沒有多少殘忍和猜忌,但是隨着他一步步登上權力的頂峯,以及在這個頂峯上度過了那麼漫長的歲月,他的思想及個性勢必就要受到很深的異化。

朱元璋誅殺功臣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目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朱元璋的猜忌心非常嚴重

朱元璋的壽命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比之劉邦,他多做了十幾年的皇帝,而且他的精力也相對旺盛;這也就使得他有充分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去做也考慮不及的事,大權在握、高高在上的他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和想法折騰。

從明初的一系列大案看來,其時間跨度還是相當大的,這就可以說明朱元璋起初並未有一個全局的深入的盤算;而且他很多事情可能並非是事先策劃好的,不過是頭痛醫頭、想一出是一出罷了——雖然這些事情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相同的政治邏輯。

第五,爲自己即將接班的孫子着想。朱標死後不久,他的次子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其長子已夭折)。此時的朱元璋已屆六十五歲高齡,而朱允墳卻只有十五歲,其個性酷似乃父,仁柔寬厚甚至有所過之。朱元璋自然要擔心自己百年之後,這個年輕的繼承人會控制不往局面;一旦那些開國元勳不買小皇帝的賬,後果將不堪設想。

《國朝典故·翦勝野聞》中就爲我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朱標眼見父親誅戮太過,於是就跑去請求父親手下留情;朱元璋眼見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兒子的理解,於是便將一根上面滿是刺兒的荊條丟到地上,然後讓兒子去撿,結果朱標半天才撿起來拿給父親。朱元璋於是將荊條上的刺兒全部削去,然後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道:“這樣你再去撿,不就容易得多了嗎?”

以上這則故事講述的就是朱元璋的“荊條除刺”理論,雖然它未必是真實的,但反應出的卻的確是朱元璋的真實心態。朱元璋不能不替兒孫們做長久打算,也算是替國家社稷做長遠打算,哪怕最後會揹負上嗜殺的惡名。

朱元璋誅殺功臣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目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矯枉必須過正,這是朱元璋一貫的思維特點和行事風格

另外,還有一個長期不爲人們所重視的方面,那就是朱元璋要徹底瓦解淮西集團的權力基礎,使其在政治上永遠不得翻身。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主要是淮西集團,治天下時也不能不考慮樹大根深的淮西集團的政治影響力,他之誅楊憲便是爲了不致引起淮西集團的強烈不滿。

然而,由於朱元璋爲人刻薄,對下屬要求嚴格,因此並不是很得人心,他自己也非常明白這一點。假如將來有人站出來振臂一呼,用重利籠絡淮西集團,那麼到時朱家的江山就會很不穩固了。

淮西集團多爲鄉黨,又有同打天下的深厚情誼,所以互相容易買賬,這是讓朱元璋很頭疼的地方。假如朱元璋只是將李善長、胡惟庸這樣的一兩個頭面人物清洗掉的話,那麼將來還是不能不考慮換上淮西系的人,這樣就等於治標不治本,不能將隱患徹底清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