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人”,中華民族代稱之一,“唐人街”、“唐裝”等唐朝元素一直影響到今天。

大唐王朝,雄霸天下,四海皆服,八方來賀。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現“漢唐”夢想。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爲“天可汗”的千古名帝,他開闢了“貞觀之治”,也掀開了大唐絢爛恢宏的歷史篇章。

李世民爲什麼能成就政治清明、軍事強盛、經濟繁榮,整個社會蒸蒸日上的“貞觀之治”呢?

除了他個人卓越的才華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廣納人才,虛心納諫,特別是照好人鏡有着重要的關係。

唐太宗的一生人鏡無數,但最爲重要的有三面。

第一面:苦言規勸於私下的虞世南。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網絡配圖

提起虞世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書法成就,虞世南繼承二王,外柔內剛、圓融沖和、遒勁秀麗,被稱爲“唐初四大書家”。

但是,虞世南最爲人稱道的是他的道德品質、博學多識。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都曾是隋朝的官員,二人名重一時,但虞世南又不像哥哥,他低調內斂、謙遜好學、清貧節儉。後來,虞世基被殺,虞世南欲代兄受死,名揚天下,青年的李世民欽佩其道德品質。

唐代替隋朝後,李世民即招聘虞世南到身邊,先後授予他弘文館學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太子右庶子、祕書少監、祕書監等官職。一句話,李世民時刻留虞世南在身邊,隨時諮詢,極其信任。

虞世南利用他的地位,極力勸諫李世民。不過,他不在朝堂之上,不在人面之前,而是在弘文館裏,在李世民求學之時,娓娓道來,據理力爭。

比如,貞觀八年(634年),山東及江淮地區多次遭大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唐太宗問虞世南,這是否是“天變”?虞世南以歷朝多次山崩爲例,藉機勸諫太宗不要自滿,不能因太平久而驕傲鬆懈,要始終如一;勸諫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

據史載,虞世南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唐太宗曾對侍臣說:“朕閒暇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他未嘗不惆悵惱恨,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羣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治理不好嗎?”

虞世南去世,唐太宗痛哭悲傷,下手詔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爲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並賜虞世南陪葬昭陵,諡號“文懿”。

“貞觀之治”,虞世南的勸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面:犯顏直諫於朝堂的魏徵。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第2張

網絡配圖

縱觀唐太宗一朝,魏徵以犯顏直諫而聞名,常常在朝堂之上與唐太宗爭論的臉紅脖子粗。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態度之堅,同朝大臣難望項背。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初登大位,立即任命魏徵爲尚書左丞。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就要廣納賢才,虛心納諫。他多次於臥榻中召見魏徵,詢問爲政之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唐太宗全然接受。

魏徵不僅爲國事敢於犯顏直諫,就是唐太宗的一些私人情感問題,他也敢於勸諫。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唐太宗十分思念,於是,在宮中建起了層觀,思念之時,登上層觀,眺望昭陵。不僅如此,他還要大臣陪同悼念。一次魏徵陪同,唐太宗指着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見昭陵。魏徵假裝沒看見,唐太宗很生氣,說:“你怎麼看不見,那不是昭陵嗎?”魏徵回答說:“臣以爲陛下望獻陵呢,原來是昭陵啊!”唐太宗聽後,一震。心有靈犀的唐太宗明白魏徵意思:不能只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哭着下令,拆掉了層觀。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非常傷心,爲此廢朝五天,諡“文貞”。魏徵的靈柩出殯,唐太宗帶領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寫碑文。魏徵死後,唐太宗常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同年二月,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第三面人鏡,潤物無聲於閨閣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出身名門,貴族世家,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胞兄長孫無忌,唐朝宰相。

隋朝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與16歲的李世民完婚,二人開始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去世,享年36歲,諡號文德皇后。此後,唐太宗再沒有立過皇后。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第3張

網絡配圖

長孫皇后(文德皇后)爲一代賢后,併爲歷代所敬仰,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她先後爲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並有兒子李治爲唐朝第三位皇帝。其二,她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爲政的失誤。其三,她深明大義,以國爲重,保護忠正耿直的大臣。其四,她在世時,一直以前代爲鑑,抑制外戚,臨終仍不忘囑託丈夫不要給予長孫家族太多。其五,她一生謙恭節儉,對於自己的身後之事,她希望不要勞民傷財,不起墳塋(yíng),她知道丈夫對她的情誼,要求找個山洞安葬即可,從此開創了以山爲陵的先河。

長孫皇后在宮闈之中勸諫唐太宗最爲有名的故事是“朝服進諫”。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到後宮,氣憤地說:“我一定要找機會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道:“誰惹怒了陛下?”唐太宗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和我過不去。”長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出言煽動,也沒有默不敢言。她暫時不理丈夫,退到裏間,換上了大典時穿戴的服裝,然後來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唐太宗感到奇怪,問:“今天爲什麼穿這樣的衣服?”長孫皇后笑着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現在魏徵正直敢諫,正是陛下開明,我怎能不恭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爲喜,更加看重魏徵。

同樣受惠於長孫皇后的還有房玄齡,一次,房丞相犯了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爲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祕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大的過錯,希望陛下珍惜他。”唐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不久便再次重用了房玄齡。

長孫皇后不僅保護朝中正直的大臣,就是一些卑微的人,只要沒有大錯,也盡力保護他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