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同爲寧死不屈的一代忠臣,爲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謹記,而陳友定卻無人知曉

同爲寧死不屈的一代忠臣,爲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謹記,而陳友定卻無人知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945年,正值五代亂世。一位名叫劉瓊的將軍馳援末代“閩王”——天德帝王延政,抵達將樂縣時,聽說王延政已在建甌投降了南唐。一時間,國破,無主,士兵們要擁立劉將軍爲王,但是,“瓊義不肯受,自刎死” (《十國春秋"閩七"列傳》)。

同爲寧死不屈的一代忠臣,爲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謹記,而陳友定卻無人知曉

過了423年,已是元末明初,一個名叫陳宗海的將軍從將樂趕赴南平。他聽說父親陳友定——福建最高行政及軍事長官——被明軍抓獲,就獨自空手前往陪死。面對壓境的大兵,他曾叩頭勸父親向朱元璋投降,“以存宗祧。”友定不聽,拂袖而起。宗海說:“父爲忠臣,子豈不能爲義士耶?”果然,一聽說父親“被執,自將樂來就死”,結果一起被殺(《清流縣誌》)。

從劉瓊到陳氏父子,忠義之風讓人思緒飛揚。

劉瓊爲了閩國殉身,“部將收其屍葬山麓,鄉人建祠祀之”。而陳氏父子爲了元朝獻身,卻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爲什麼呢?黃袍加身而能義不肯受,乃至自刎,劉瓊所爲不止於忠,而有大義在;陳氏父子寧死不降,盡忠而已。但是,忠臣受祀並不少見啊,怎麼死得如此壯烈卻無聲無息?這可能與他們維護的是元朝有關。

正是元軍,追殺宋帝,直逼得他跳海。正是這個元朝,成就了著名忠臣文天祥。正是這個文天祥,在陳友定死難的92年前,護送趙宋皇室逃難,路過陳友定的第二故鄉——明溪,留下了兩首與忠義有關的詩:一首給神,一首給人。

同爲寧死不屈的一代忠臣,爲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謹記,而陳友定卻無人知曉 第2張

此神是惠利夫人,叫莘氏聖七娘。明朝正德年間的歸化(明溪)知縣楊縉剛上任時,拜了文宣王廟、城隍廟,又拜夫人廟。他問,這個夫人出自什麼朝代,爲什麼要祭祀她?當地人說:夫人曾有“月下吟”,是五代時的人,很靈驗。關於《月下吟》,說的是原先巡司驛邊上有座莘氏聖七娘墓,某夜旅客聽見有人吟詩,“辭甚悲惜”,就叫她多吟幾遍記下了詩。第二天,客人把這事告訴附近的人,並把那詩寫在了牆上。鄉人由此對莘氏產生敬意,在墓前建廟,祭祀。——知縣楊縉讀了《月下吟》:

妾身本是良家女,幼習女工及書史。

笄年父母常愛憐,遂選良人作鴛侶。

五季亂兮多寇盜,良人被命事征討。

因隨奔逐道途間,忽染山嵐命喪夭。

軍令嚴兮行緊急,命既歿兮難收拾。

數尺孤墳空寂寞,獨將骸骨葬明溪。

屈指經今二百年,四時絕祀長蕭然。

未能超脫紅塵路,妾心積恨生雲煙。

同爲寧死不屈的一代忠臣,爲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謹記,而陳友定卻無人知曉 第3張

他覺得詩很可疑,不相信這種民間傳說。但是,當他讀汀郡志及本縣誌,看到文天祥謁夫人廟留題的一首詩,不禁“悚然,撫卷一唱三嘆。”從而相信夫人廟有來歷,文天祥的詩就是見證。——其詩寫道:

百萬貔貅掃犬羊,

家山萬里受封疆。

男兒若不平妖虜,

慚愧明溪聖七娘。

爲什麼呢?楊縣令說,文天祥是“故宋之忠臣烈士,赤心義膽以身報國者”,不會憑空亂寫的。還說,文天祥讚頌夫人之賢,夫人之賢會更出名,同樣,夫人廟也會因這首詩而更出名(《歸化縣誌》)。

文天祥對明溪顯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吳西全先生在《文天祥艱難的明溪之行》一文寫道,文天祥護送宋端宗趙昰及其母楊淑妃兄妹路過明溪夏陽鄉漁簾村時,楊淑妃轎門的垂簾被風吹落,村民張幼厚代爲拾起。因此,他們以皇帝的名義,欽賜“御簾”一詞作爲村名,以示表彰(此事記入了張氏族譜)。文天祥還即事成詩一首:

山村何取御簾名,

大宋南征重此行,

珠箔忽因風捲去,

芳名留與世榮恩。

在明溪及鄰縣清流,留有文天祥此行的許多遺蹟,如紫雲村的“大宋南征”“顯蓋紫雲”(文天祥親筆題匾),翰仙鎮的欽賜村名“國母漈”,清流嵩溪鎮的欽賜山名“國母崬”、村名“國母洋”和文天祥題聯“山高不礙乾坤眼,屋小能容宰相身”。這些遺蹟在民間成了傳說,但又有據可證。皇帝高不可攀,偏卻曾經流落此地,這就成爲本地的榮耀,人們口口相傳,津津樂道。因爲忠臣文天祥的參與,宋末元初的這番明溪、清流之行就成了忠義之旅,而與文天祥同行的宋端宗皇帝,他爲惠利夫人題的匾額恰恰是“五季忠貞”!

更何況,此行還留下一個驚天動地的悲壯故事:迫於形勢,楊淑妃在明溪縣蓋洋鎮雷西村的楊家,與民戶“認親”,在此潛伏。如果就此平靜地終了一生,當然不是不可能,但是,楊淑妃,這個一路上被稱爲國母的女子,終究在國破之後聚衆起義反元了!這何異於以卵擊石?失敗是註定的,但是,誠如文天祥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她放棄了苟且偷安,選擇了以身殉國(《福建通志》)。

在這樣一塊忠義銘刻在心的土地上,陳友定也講忠義是不奇怪的。

陳友定的生年不詳,又名有定,字永卿,又字安國。他祖籍福清,祖父遷到當時屬於汀州清流縣的明溪,安家在大焦。這人小時候是個孤兒,頭長瘌痢,又窮,靠給倉盈(現清流縣嵩口)富家羅氏幫工爲生。某天丟了鵝,不敢回去,就在鄰居王家門口躲着。老王夢見猛虎蹲在門前,一看是友定,認準他不是等閒之輩,就把女兒嫁給了他,還送錢給他做生意,可惜,送了四次虧了四次,血本無歸,友定只好仗着體壯,去明溪寨當兵。

《清流縣誌》說,陳友定爲人勇沉,喜歡遊俠擊劍,很講義氣,大家對他又敬又怕,都爭着聽他指使。至正十二年(1352),南方紅巾軍起義,寧化縣的曹柳順也起兵佔據了曹坊寨,擁衆數萬,侵犯鄰縣。這天,他派了八十人來明溪索討馬匹,友定設計把他們全殺了。曹柳順大怒,親率步騎兵幾千人,說要血洗明溪。友定率壯丁千餘人下山,一下衝進柳順軍營,一路追殺到曹坊,竟然把曹柳順抓了回來。接着,陳友定又把周邊巨寇的寨堡一一掃平。

就這樣,陳友定當上了明溪寨巡檢,後又因戰功從清流縣尉升上延平路(南平市)總管,直到至正二十六年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成了福建的最高首領,前後才花了十三年時間。

陳友定忠於元朝。陳友諒圍攻建甌,城中糧食將盡,元朝守將完者帖木兒急檄陳友定解圍。友定竟然只率數十騎就敢突圍入戰!因爲軍閥混戰,南北交通中斷,但陳友定的進貢不斷:每年通過海道,將糧食運到登、萊等州,轉送到大都,雖然路途損失太大,運到的僅十之三四。當友定抓住了明將胡琛時,胡琛對他說,像你這樣的人,朱元璋見了一定會重用。友定大笑:“己既被執,又欲誘人以不忠歟?”1368年,明軍攻入福建,圍困了延平(南平)。明明大勢已去了,陳友定卻殺了招降使者,把他的血滴入酒中,與諸將“慷慨飲之,誓以死報元”。但是,先是決策失誤,惹得“將士怨甚”,後又因軍器局走火,明軍以爲有內應,急攻之下竟然攻破了城。這時,陳友定對副手們說:“公等善爲計,吾自死元耳。”說完“你們自己看着辦吧,我要爲元朝去死了”,就一手按劍,一手舉碗,“仰藥而盡”,而副手中的蒙古將領卻開門投降!

似乎是爲了再次證明陳友定的忠誠,當明軍擡着屍體出城時,遇到了一場雷陣雨,陳友定竟然復活了,還吟詩一首:

失勢非人事,

重圍戟似林。

乾坤今已老,

不死舊臣心。

在京師,朱元璋親自審問他:“元已降,若爲誰守?”陳友定憤罵:“已矣無多談,安能加死我乎?”意思是說,到這地步就不必多說了,除了殺死我,你還能怎麼樣?氣得朱元璋大罵:“村漢!村漢!”

陳友定是個蠢漢?還是忠臣?烈士?按王世貞的評論,陳友定是“人傑”。汀州府志有詩讚道:

明溪起義破紅巾,

移填延平保七閩。

拒戰不知天命去,

臨危無愧古忠臣。

那麼,這是個不識時務者?一個認死理的忠臣?元朝統治中國不到百年,留下的野蠻和殘暴卻是刻骨銘心的,以至元末,義旗一舉,八方響應,廟堂轟然倒塌,應了一句老話: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樣的朝廷,犯得着他去拼命嗎?更讓人不解的是,在明溪這地方,才92年過去,文天祥抗元的事蹟竟然對他不起作用了!他鐵定了心護元,而且至死不變。——或也許,陳友定崇拜的偶像正是文天祥,他也忠君,就像文天祥那樣堅定不移。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忠的不可能是宋帝,只能是元帝。

但是,文天祥是誰?“故宋之忠臣烈士,赤心義膽以身報國者”。生活在他強大的影響氛圍裏,不抗元而反倒護元,誰能理解呢?宋亡了,還有遺少在,忠義有人念着;元亡了,就像一陣風吹過,新興的明朝如同宋的近親,誰去念叨元臣的忠義呢?

陳友定,你註定是寂寞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