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蒯通蒯徹簡介 蒯通讀作kuǎitōng 蒯通怎麼死的

蒯通蒯徹簡介 蒯通讀作kuǎitōng 蒯通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蒯通,也叫做蒯徹,是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期的著名風雲人物,能言善辯,是著名的謀士。蒯通是什麼樣的人?蒯通在楚漢戰爭中,有何作爲?蒯通是怎麼死的?

蒯通簡介:

蒯通,讀作kuǎi tōng 。蒯通,蒯通原來叫蒯徹,因爲與漢武帝劉徹同名避諱而爲史家改名。蒯通是范陽人,在今河北境內。他第一次出現可以說是閃亮登場,地點就在他自己的家鄉。其時陳勝吳廣已經揭竿而起,各路英雄也都鬧得沸沸揚揚。成安君陳餘命令武信君武臣北攻范陽,蒯通先以利害說服了當時的范陽令投降,又親到武臣軍中說項,使武信君不戰而取,傳檄而千里定。以三寸不爛之舌免生靈於塗炭,其過人的膽識與智慧深深折服。

蒯通如何進入韓信麾下併成爲這個將兵多多益善的人的重要謀士,不得而知。但是他首先爲韓信出的第一個計策卻是要韓信去攻齊。

這個時候的天下形勢是,韓信從出關到打敗陳餘,已經由原來的一萬人增加到20萬人。劉邦聽張良陳平之計於此時襲奪了韓信的軍隊,並讓他用少量的部隊去攻齊,另一方面又偷偷的派酈食其去說降齊王,而酈食其竟然不辱使命,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了齊。本來韓信是無需再去攻打齊國了,這個時候蒯通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對韓信說出改變韓信一生的話來。

蒯通蒯徹簡介 蒯通讀作kuǎitōng 蒯通怎麼死的

蒯通說:"將軍受命攻打齊國,而漢王又暗派使節說降,你接到不讓你打齊國的命令了嗎?況且,一個書生僅僅憑三寸之舌就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市,而將軍率領幾萬將士,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纔打下趙國五十餘城,這不是你當將軍幾年了反而不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嗎?"韓信想想這話很有道理,於是渡河攻打齊國。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是齊王把酈食其煮了,使劉邦痛失一大能臣,二是齊漢聯盟,使本來不廢吹灰之力的事需要投入更大的兵力去征討,三是韓信在已知拿下齊國的情況下仍然對齊用兵,不僅壞了大事,而且其居心不可告人。這對漢王劉邦來說,自然非常不痛快,也許從這開始,心裏上就對韓信有了隔閡與防備,關係當然不再是親密級別的了。雖然後來韓信平了齊,漢王心裏還一定不爽。平齊之後,韓信又接着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要求做代理齊王。理由編得再合情理也是乘人之危的訛詐,劉邦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在張良陳平的勸導下,漢王忍下這口氣,並好人做到底的封他做真齊王。這裏就已經把韓信當成對手看了。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有些人跑官要官不僅讓正直的人很反感,也讓當權者不舒服,雖然得到別人的代價。

如果韓信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就聽了蒯通的計策,自己單幹,也興許能弄成與後來的三國一樣,齊漢楚三足鼎力。可惜韓信顧念劉邦“解衣推食”之恩,而死活不肯背劉,弄成一餐夾生飯,給自己遭遇不測埋下伏筆。也怪蒯通在勸說韓信自立的時候沒有抓住要害,以致韓信象對此前項羽的說客武涉一樣對他的勸告置之不理,從而錯失了成爲一方諸侯的良機。最後被"兔死狗烹"。

武涉遊說韓信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劉邦"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你這個齊王是不穩的;二是漢王"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背約,復擊項王",說明劉邦是個不講信用的忘恩負義的小人,既然可以這樣對項王,以後也可以這樣對你,你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因爲"項王尚存也";三是"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你何不"參分天下王之"?這些頭頭是道的遊說其實表明了武涉是看清了當時的形勢以及對韓信而言的利害的。可惜韓信不爲所動,我料想韓信也不會爲敵國的說客這樣一番說詞所輕易打動。因爲確實如韓信自己所講,事項王項王對我怎麼樣與事漢王漢王對我怎麼樣,他心裏明鏡似的,在我還沒什麼功勞的時候,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之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所以我纔能有今天的成就。人家這麼信任我,我如果背叛他一定不吉利,就是死,我也不會改變。"士爲知己者死",單憑這樣兩句話是不可能破壞韓信的感恩之情的。

按說蒯通應該瞭解這點的,他確實也想了辦法怎麼來說服韓信,但是我們仔細看他的說詞,還是能夠發現,他的遊說依然沒能說到點子上。蒯通用了這幾種方法:一通過相面之說,引起重視,這是開好了頭的;二是現在的天下形勢是智勇雙困,"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雖然有較大利益的誘惑,卻打動不了還顧念恩情的齊王之心;三是"割大弱強以立諸侯…天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還是象先秦春秋戰國與項羽爲西楚霸王時一樣列土分封諸侯,這樣的情況雖然風光,可是揹負忘恩之名的韓信是否承受得住?

可以說,蒯通的遊說基本上與武涉差不多,雖然是真心爲之謀劃的,可是得到的回答也差不多,而且韓信還有些教訓他似的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要我做這種不忠不義之事,我是做不出來的。

蒯通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於是他再次苦口婆心,舉了兩件歷史事實,遠的是勾踐殺文種,近的是張耳陳餘的刎頸之交,除了重複了范蠡的話以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就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然後再說了一些大道理,自然仍然沒有說到要害上。所以最後還是不被接受。

蒯通蒯徹簡介 蒯通讀作kuǎitōng 蒯通怎麼死的 第2張

如果蒯通從着眼韓信對劉邦的知遇之恩上予以突破,可能會讓韓信有所改變:1。你不是與劉邦斬蛇起義的鐵桿親信,與蕭何曹參樊噲在親疏方面不可同日而語;2。你是在劉邦最艱難的時候被破格提拔重用的,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他不是對你本人有什麼感情,而是對你才能感興趣,他是用你的才能破解當時的困境,就是解衣推食,也是收買人心,希望通過你的智慧爲他打江山,你只不過是人家的一顆棋子;3。你在劉邦集團裏是很不受信任的。比如,你從關中一路打過來,已經擁兵20萬了,你看,一下子就被突然襲擊,奪了兵權,讓你用少量的人馬去打齊國,他這是非常明顯的怕你坐大,已經對你有了猜忌之心;4。你現在把齊國打下來了,可是你卻也因此深深的得罪了漢王,他用和平手段已經解決了齊國的問題,你從中橫生枝節,既讓他難堪也讓他難看,你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你不去冒犯他,以免別人說你忘恩負義,你已經報答得夠多的了,就是現在坐山觀虎鬥,人家也說不了你什麼,所以不存在道義上的不是;5。從劉邦安插在自己身邊的曹參等將領來看,你也應該知道漢王對自己的不放心等等……再加上上面所說的,結合起來,很可能可以讓韓信至少保持現狀。或者擁兵自重,或者讓他們鷸蚌相爭。此時韓信已經擁兵30萬,而劉20萬,項是10萬,力量對比已經很明顯了。

蒯通爲什麼建功立業不選擇項羽何劉邦,偏偏選擇了韓信?

作爲一個有智慧的男人,誰不想建功立業一番?蒯通不可能選擇項羽,因爲項羽太剛愎自用了,連亞父的話都不聽,還會把誰放在眼裏?他也不會投奔劉邦,因爲劉已經謀臣如雨,特別是有最信任的張良,還有陳平,他不會錦上添花地湊這個熱鬧,所以他當然的選韓信,韓信勢頭正旺,如果佐他成功,則自己當然是建國元勳,青史留名,萬古流芳。這誰不想去一試呢?

看了蒯通的說辭,知道他的心機不深,智謀也並不過人。

蒯通見沒能說通,便"佯狂爲巫"。後來還是讓韓信不經意中出賣了。在劉邦要殺自己的時候,以各爲其主保全了性命。也算是能抓住對方心理,能說會道的人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