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慈禧與慈安之爭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隨着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繫起來。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有什麼關係?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豐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親。咸豐死後,她們倆都被尊爲皇太后。慈禧爲西太后,慈安 爲東太后,她們倆是咸豐的正室與側室的關係。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兩宮太后”之間諸多的疑案。由於最終清末政壇“女主”慈禧當權,西太后慈禧和正宮太后慈安的關係,便被前者搗成了一潭渾水,使後人難於從中看出真相。在這段其實清晰而被搗成的“渾水”中,後人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忘記這段兩宮太后關係史,不論過程是非,只論結果成敗,是搗成“渾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纔在這段歷史的渾水中摸到了魚。尤其是,在時人筆記對慈安“長厚”、“溫和”的讚美詞中,另一撥人透過這種讚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對“摸魚”者的妒忌。這更使得這段“水”愈發渾濁而“深如海”了。

史筆關於慈禧與正宮慈安的第一次矛盾衝突記載,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咸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后。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了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干預。待咸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后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正欲家法從事,人走心在的咸豐皇帝匆匆走了進來,大呼“請皇后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引自許指嚴《十葉野聞》)皇上造人計劃,關乎國運千秋大業,朝政此時彼時,何足道哉?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史筆明確記載的“兩宮”第二次衝突,發生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咸豐皇帝東陵祭祀儀式上。中國人都知道,祭祀儀式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時代,尤其對於皇家來說,它幾乎超越了“國法”。咸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后慈禧不過是“懿貴妃”,咸豐死後才升爲“西太后”。就是說,如果此時咸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后”呢。祭祀開始,慈安堅持按咸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咸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后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穀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最終儀式依就了慈禧意願。史筆記載,這次在皇家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后對正宮東太后尤爲“銜恨”。

兩宮的第三次爭執,要算因剛得寵的李蓮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蓮英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並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史筆說,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爲其“緩頰”說情。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爲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遺留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史筆甚至評論,就連恭親王,也由於知道慈禧與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於慈安,而是恭順於慈禧。可見慈禧當時的霸權人氣。氣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見慈禧,說:儘管李蓮英有一點才能,也不過是一太監,應受祖訓限制,對兩宮太后一律敬畏,你怎麼可以放任他,讓他只知有西宮、不知有東宮?慈禧反詰說:李蓮英不過是一個奴才罷了,太后要杖他殺他,就像對待一隻豬一隻羊,我怎麼可以庇護?對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何必來責備我?慈禧很會說理。

史筆所載的兩宮太后第四次衝突,更具詭祕性,與它連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於它涉及數千年中國主流文化發展成爲的“道德”大是大非問題,歷來道仕們寧願披之以“衣冠”而成爲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蓋了真本人性而成爲“僞道”。處於主流道德說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對她27歲開始寡居的人性慾望諱莫如深。這種諱莫如深,只在語言上而非在具體行動上——這是分裂式的行爲按本性而語言按“道德”的歷史現象。

兩宮太后謎案:慈安暴斃之謎

史冊記載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場持續很長一段時日的大病。當“暴死”這個消息剛傳出,清廷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那些官宦們還以爲慈禧死了呢。原來,慈禧在生病之際,“垂簾聽政”便由慈安一人獨當。慈安見識自在慈禧之下,凡對主政的恭親王有不放心的疑難問題,慈安便“就商”於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帶着這種疑難問題去請教慈禧。由於時間尚早,外間太監未及通報,慈安進入,搖手示意宮女不要聲張。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聞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寢室,只見慈禧橫臥榻上,邊上有一男子正爲她撫背捶腰。

關於這次慈禧生病,由於“正史”無確切記載,史述有很多爭議,有說正常生病,有說小產。至於“小產”的作俑者,史述也有爭議,有說戲子伶人,有說清末重臣榮祿。這些各自言之鑿鑿的“公婆說理”,使這種本來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紙的史實,成爲了“渾水”,成爲了“深如海”。不過,那位八國聯軍後進入皇宮、受過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較開明、深得慈禧太后寵愛的“德齡公主”,從晚年慈禧對榮祿的情感不經意表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她比較傾信於那個男子是榮祿(有近代史學者從榮祿的升遷中尋找蛛絲馬跡)。當然,有感情和實際行爲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難說。

史傳就在這次慈安發現之際,慈禧向正宮娘娘大談數十年姊妹情,大談兩人做女人難、做寡居女人更難、做寡居皇太后難上加難的苦難歷程,說得慈安眼淚稀里嘩啦,把咸豐帝臨終那份處置“懿貴妃”的手書出示給了“知錯能改”的慈禧。

在正史中,儘管女主慈禧一再表白她與慈安的姊妹情,就像她一再表白對光緒皇帝“愛之如子”、“如同己出”一樣,但是,說話的渺小性其實完全包裹不了行爲的巨大性。歷史可以證明,只有別有居心者和愚昧糊塗蟲纔會用說話來證明行爲而非用行爲來證明說話。慈禧後來用自己的行爲,證明了她與生前慈安之間的關係。

史筆記載,在慈安死後的某週年祭祀中,慈禧太后死活不肯對着逝者慈安的靈位下跪。在主持祭祀儀式的禮部官員“死諫”下,慈禧才“母儀天下”地跪了下去。對此,現代的後人們也許倒真的不該責備慈禧太后了,因爲,這纔是她率真個性的真情表達。

慈禧一生善於製造懸念與懸案,她自己病重而別人“暴卒”的相似一幕還出現在她臨終。1908年11月,清廷官宦只知太后患重病,忽然傳出光緒帝死亡,使人疑竇叢生。“先傳太后危篤,初未聞帝病加劇,乃帝先崩,疑傳紛起”(金樑《光宣小傳》)。現代科技手段揭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2張

慈安不是被毒死的?

野史筆記可信性差,就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記》中有關慈安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擔着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他還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大喪自然歸屬他的職責範圍。翁同龢負責辦理慈安喪儀,對於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較深入和翔實的瞭解與記載,可信性較強。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依據病情進展記錄,諮詢資深中醫專家,慈安死因多半爲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其實,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非突發,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這些情況都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而這次,由於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的她,在這一時期裏承擔着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述庵祕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血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由此,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爲慈禧所害。

慈安的中年早逝,對於朝局的影響非常之大。

慈安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爲其專權掃清了道路。儘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慾,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爲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爲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慈安與慈禧:

(一)宮闈之爭

慈禧說:入宮以後,宮人皆以我爲美,羨妒我,但皆爲我所制。這顯然是她說大話,是不可信的謊言,她雖貴爲皇太后卻象那些出身寒門之人,愛把想象說成現實。有些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比如:她看見珍妃受專寵,曾對衆人說過:宮中最象她的女人就是珍妃。

她不是咸豐的最愛,更不是專寵,咸豐活着的時候,她只是貴妃、而不是皇貴妃,原本慈禧生的孩子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皇貴妃的位子應該屬於她,可是,皇貴妃的位子寧願空着也沒有輪到她,說明她在咸豐心目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她卻說自己和珍妃一樣。她的自我感覺與事實有點不符。

又比如:在逃往熱河的路上,慈禧坐的是一輛破車,慈禧要求肅順換車,結果被肅順數落一頓:“連皇后坐的都是破車,你算何人?就不能克服一下嗎,真不直覺!”這與《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中,趙姨娘的兄弟死了,要求臨時當家的探春多給二三十兩銀子,探春駁斥趙姨娘的要求如出一轍。慈禧和趙姨娘一樣不識趣和沒有自知之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慈禧並不得咸豐寵愛,爲什麼這樣說呢,如果兩個男人關係很好,就可以從地位底的這人眼裏看到他主子的意思。原本她是唯一皇子的親身母親,應該受尊重,肅順只所以對慈禧如此傲慢,足以證明慈禧不得寵,相反肅順很尊重慈安。

慈安既沒有生兒育女、是個半文盲、又性格古板,按照這樣的說法,這是一個很討厭的女人,可是她憑什麼“升遷”速度快過慈禧,慈安初入宮就被封爲嬪,取得了內庭主位的尊貴地位,之後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地位直線上升,平步青雲,登上了皇后的寶座,晉升之快,在清代找不到第二例。這在清代是不多見的。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3張

有學者說:皇帝敬重皇后,皇后年紀不大、不浪漫、大熱天穿的衣冠楚楚、捂得嚴嚴實實,怕走光,跟皇帝說話一板一眼,皇帝召幸自己的貴人、常在,第二天早晨皇后領着一幫太監宮女去叫門,在門口高聲朗讀雍正關於《勤政》的祖訓,變相給皇帝提意見。或者說哪個嬪妃梳了奇怪的髮型、哪個嬪妃穿了奇裝異服,一律嚴肅處理,她就管這個。咸豐帝跟她提起國家大政,他一概不接茬,皇后謹守祖制,實際上她也不懂。

這很明顯是慈禧版本的慈安故事。慈禧在慈安死後活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里人們只聽到她在說話,無法聽到死人的辯解。所以,大多數文獻反應的都是慈禧的聲音,人們展現的是慈禧本人的觀點,是在以她的視角來講述歷史,她有能力影響歷史文獻的記載。

起初李蓮英只是給慈禧梳頭的小太監,爲了討好慈禧,專程到妓院學習妓女怎樣梳頭。妓女的梳頭一定是很新穎的。所以,象“嬪妃梳了奇怪的髮型、哪個嬪妃穿了奇裝異服,一律嚴肅處理,她就管這個”這樣的話一定是出自慈禧親口。她一定是曾經因爲髮式新穎的緣故受到過皇后的責罰。

慈禧沒有慈安高明、也沒有麗貴妃受寵,“宮人皆以我爲美,羨妒我,……”,其實不是別人嫉妒她,而是她嫉妒別人,她經常教訓麗貴妃藉此宣泄心中的嫉妒,麗貴妃見皇上快不行了就求皇后:皇后,如果皇上有個三長兩短,你可要照顧我啊!

有人說慈禧有女政治家風範,並沒有對麗貴妃怎樣。與其說麗貴妃能平安度過人生是慈禧大度,倒還不如說是慈安具有政治家風範。因爲慈安在,麗貴妃才能平穩過度到麗皇貴太妃的位置。

(二)政治能力較量

慈安的執政能力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慈安這個人缺乏認識,認爲她懦弱、對政治不感興趣。也許不是這樣,翻一翻歷史年表,在她執政那幾年被稱着“同治中興”戰爭取得勝利多,籤不平等條約比較少。

太平天國、捻軍和苗民、回民起義軍在這段時間徹底失敗,清軍佔上風。

1864年6月湘軍克復江寧。

1868年8月西捻軍在茌平潰敗,全軍覆沒。

太平天國、捻軍打下去以後,清朝政府開始穩定下來。達到了他們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目的。

1876年8月18日,劉錦棠以及其他的部將一舉收復了烏魯木齊,後來打到十一月,天山北路全部收復了,左宗棠就乘勝追擊。1877年分兵三路齊頭並進。

1878年的1月2日,除了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之外,新疆全部被收復了。這是晚清歷史最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圖中最光彩的一筆。

有文章說:慈禧力排衆議支持左宗棠收復了新疆160萬國土。這是發生在公元1871年的事情,慈安在世。如果真是慈禧力排衆議支持左宗棠,左宗棠一定很欽佩慈禧,但不是,左宗棠對慈禧很不尊重,在萬壽聖節也不參加行禮。倒是對慈安尊敬有加,左宗棠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即使慈禧當時力排衆議、全力支持左宗棠,也是根據慈安的意思,幕後掌控大方針是慈安。從左宗棠的一句:“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清朗”是指精神狀況,而“周密”是說:辦事周密、思維、想法周密。至少在左宗棠看來慈安是個行事、思維周密之人,而不是象大家說的那樣:慈安是一個事事依賴慈禧的無能的人。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4張

慈安太后

看看時間表就知道,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伊犁條約》簽訂的時候,慈禧生病,是慈安在管事。條約簽訂期間,從中俄雙方展開的拉鋸戰來看,對慈安的政治能力便能有所認識。

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的脅迫下,未經清政府允許,擅自與沙俄在黑海之濱的裏瓦吉亞簽訂了《交收伊犁條約》。《交收伊犁條約》簽訂後,國內輿論譁然,紛紛指責崇厚賣國。

1880年2月19日,清廷頒發上諭,任命大理寺少卿、駐英法公使曾紀澤爲出使俄國欽差大臣,希望在對俄酌量讓步的基礎上改訂《交收伊犁條約》,挽回一部分主權。

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曾紀澤在沙俄擬定的《伊犁條約》上簽字畫押,並簽訂了關於賠款交納辦法的專條、中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國貿易過界卡倫單》。

《中俄伊犁條約》與《交收伊犁條約》相比,部分條款對中國的損害減少了一些,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負責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對這一條約表示滿意,說:“中俄和議,伊犁全還,界務無損。領事只設嘉峪關、吐魯番兩處,此外均作罷論,則商務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還,松花江不許俄船來往”。而對曾紀澤也讚揚道:“劼剛此行,於時局大有裨益,中外傾心,差強人意也”。

其實,《中俄伊犁條約》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條約,那麼左宗棠又爲什麼要大加讚賞呢,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那些話?顯然不是對媒體,因爲那時還沒有媒體的概念。也不是對百姓,如果是對百姓就沒必要遮掩。左宗棠似乎是在回答“上邊”的問話。“上邊”徵求左宗棠的意見,然後左宗棠回答:不錯。似乎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恰好能證明“上邊”是一個對國家負責任的人。左宗棠很體諒“上邊”,就當時的清廷能把條約談成那樣,已經是很不錯的一件事了。

爲什麼說左宗棠很體諒“上邊”呢?因爲按常理,一個血氣方剛的人、又連打幾次勝仗,是很容易殺紅了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情況下人是很難冷靜的。

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後先後任過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慈安的能力當時人就有深刻認識。

慈禧執政能力

再看看慈禧統治時期,淨打敗仗、籤不平等條約,自從她獨攬朝綱以來這個國家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好事。自1881年3月慈安去世。

1885年 與法國籤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即使打贏了,也還與法國籤不平等條約。這種事,舍她慈禧,還有誰?!能如此行爲。

1894年六旬慶典,日軍攻佔遼南重鎮大連。

1894年-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1898年,鎮壓戊戌變法。

1900年,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后逃離北京。

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

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戰場發生在中國大連旅順,清廷無恥地宣佈中立。

1908年11月15日大約在未正三刻(下午一點四十五分)逝世。

慈安是否真的是半文盲,這還需要考證,僅憑翁同和的日記並不能說明什麼,或許翁同和只是看待問題膚淺,他看見每有奏牘,必西宮爲誦而講之,就誤認爲慈禧比慈安有才。慈禧讀奏摺只能說明她是從屬地位,如果一份奏章必須知匯衆人,肯定不是一個人看了之後,再傳給下一個人再默讀,再轉給下一個,當然由一個人誦讀,象太監念給皇帝和大臣聽一樣。

或者,是另一種情況,根據德齡寫的書,慈禧就是那麼一個人,明明知道別人明白的事情,她還是要用她的嘴來敘述一遍,據說她口才極佳,什麼事情經由她那麼一述說,故事就變得很精彩。德齡感嘆:要學着她的話再複述一遍,那都是學不像的。慈禧少年時候當過號喪女子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只有經過訓練的口才纔會有那麼好。也許正因爲她的口才,給人感覺她有才能,使她徒有其表。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5張

慈禧太后

再說慈安出身高貴,怎麼沒文化呢,按理說《紅樓夢》是晚清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書裏的大小姐們都有文化,王熙鳳不愛讀書所以沒文化,但也不至於不認識字,查抄大觀園時,抄出司棋的信來,王熙鳳讀給大家聽,也算粗通文墨,慈禧不也是隻粗通文墨嗎。

“東宮優於德、西宮優於才”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慈禧執政時簽訂那麼多賣國條約那麼窩囊,試問她的“才”體現在哪。所謂旁觀者清,倒過去看歷史,現在看來,這句話完全是一種謬誤。

有意思的是:人們似乎從來不說慈安的壞話,只說她有德、老實、木訥、沉默寡言,從來沒有人說她“壞”。說明她很高明,站在他們的立場、以他們自身的標準來判斷,這是一個“德”“才”兩者都具備的、了才起的人物。

慈安權勢熏天,她應該是個獎懲殺伐很重的人,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下太平天國的首都。三天當中殺了十幾萬人。慈安的性格形象也應該不是通常我們印象中的那樣——認爲她是個溫文爾雅的人,實際上,她說話語氣很牛。有一次,慈禧鬧事,還惡人先告狀說有人欺負她,慈安說:誰欺負你了,告訴我,我殺了他,這就是著名的“庚辰午門案”。

(三)庚辰午門案

光緒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慈禧命太監李三順到太平湖之醇王府給其妹醇王福晉送食品。李三順帶着兩個小太監,挑着八盒食物,欲從午門東左門出去。至午門,護軍因其未報警事房知照門衛放行,照例禁止出門。李三順不服,逐至爭哄。李三順歸告慈禧,說被護軍毆打,食盒譭棄。慈禧時在病中,非常憤怒,派人請慈安來,哭訴被人欺辱,說不殺此護軍,則妹不願復活。慈安“憐而允之”,將此案立交刑部,並面諭兼南書房行走之刑部尚書潘祖蔭,必擬以斬決。潘祖蔭到署傳旨,訊得實情,護軍是無罪的。秋審處坐辦四員,提調四員,都是從各司中選出來的最精於刑律的,時有刑部八大聖人之稱。他們異口同聲的說:“交部即應依法,倘太后必欲殺之,則自殺之耳,本部不敢與聞。”潘祖蔭將此復奏慈安,慈安轉告慈禧。慈禧大怒,帶病召見潘祖蔭,斥罵其無良心,潑辣哭叫,捶牀村罵。潘祖蔭無法,只得重判護軍。八月十三日上諭將護軍統將護軍玉林、福祥、忠和等逮捕。十一月二十九日上諭將護軍玉林、福祥加重發往黑龍江遇赦不赦,忠和圈禁五年,護軍統領嶽林加重嚴議。這道諭旨對護軍不惜格外重處,而對太監則不置一詞,偏袒太監十分明顯,“聞者駭然”,認爲漲了太監的氣焰,“流弊甚大”當時的形勢是“樞臣莫能解,刑部不敢訊”。

但是,十二月初七日又發下改定罪名的兩宮懿旨,將首犯玉林杖一百,流二千里,餘犯皆減。同時責打太監李三順三十板,首領太監劉玉祥罰去月銀六個月。

看看慈安這個人處理事情,並不是向慈禧承諾什麼就答應並兌現什麼,說明她不遷就她,也說明她對慈禧沒有提防之心。

大家普遍認爲,傳言的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說法,缺少說服力。因爲面對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和影響不可動搖,慈禧完全沒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是不是這樣呢?對照上面的這些事例,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和影響不可動搖嗎?她連隨便出入宮門的自由都沒有,她能有多大的權力?慈安凡事退讓、是不與人爭的個性嗎?她答應慈禧,誰欺負她她就殺了誰,結果不但沒有殺了“欺負”她的人,反而還把慈禧這邊鬧事的太監李三順打了三十大板,以慈禧的性格怎能容忍這樣的事。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6張

文獻資料在對慈安、慈禧兩個人的性格描寫,用筆、潤色方面,寫到慈安時,說她對慈禧的哭訴“憐而允之”,給人感覺她對慈禧的態度慈祥寬容。有的書寫得很直白,慈安說:誰欺負你了,告訴我,我殺了他。

在描寫慈禧時,說她大怒,帶病召見潘祖蔭,邊哭邊罵:“你這沒良心的……,東太后都說了要殺了這個護軍,你卻不依,你要抗旨嗎!”捶牀,象個蠻橫的村婦一樣破口大罵。

有刑部八大聖人之稱的重臣,對慈禧很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們異口同聲的說:“既然此案交本部處理,本部就應依法,如果西太后你想殺護軍,那你自己殺了他,我們不參與也不想知道。”

或者是:“你東太后自己完全有能力自作主張殺了這位護軍,何必交給我們辦理,既然此案交本部處理,本部就應依法,你想殺護軍,那你自己殺了他,我們不參與也不想知道。”刑部八大重臣的回答中並沒有明確說明是東太后還是西太后,只說“太后”,所以這是雙關語。一方面對慈禧的無理要求嚴加駁斥,另一方面也戳穿了慈安的虛僞面目。都知道這兩個女人難對付,唯一的辦法就是都不得罪,或者萬不得已都得罪。

這件事情發生在光緒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慈安死於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半年時間,相距沒有多久,在慈安死之前,兩個女人還鬥得死去活來,慈禧怎能沒有殺人動機?慈禧已經恨得牙癢癢的了,只要有慈安一天在,她就憋屈、就一天沒有好日子過,那位被杖一百,流二千里的護軍玉林,對於她來說很有可能是一個不聽她的調遣的禁(護)軍小頭領,除掉他,是又一場政變的前兆。搞宮廷政變沒有護軍的配合,哪怕是一小部分護軍不合作,都有可能導致失敗。慈安的死是個迷。

綜合這些事情,唯有慈禧說的“……但皆爲我所制。”這句話象是真話,但她制別人不是因爲本事而是陰險毒辣,不是象慈安那樣正大光明的、讓人心服口服的做事情,而是使用卑鄙下作的手段毒害人,她是個小人。

事實就擺在這兒,慈安在世,和慈安死了之後,慈禧一人獨裁時前後發生的事件做個比較就能得出結論。慈安是政治家,她有政績,她統治時期被成爲“同治中興”。慈禧充其量只能算個陰謀家、一個野心家,因爲打從她一人獨裁以來清朝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好事,她有政績嗎?沒有。只有一樁樁的糗事。

(四)欽定狀元

她愚昧,在她七十大壽那年,1904年最後一次殿試在北京舉行,本年的狀元由她欽定,對她來說文章好壞並不重要(估計以她的文化水平,文章是好是壞她也無法辨別)她看中的是吉利不吉利,候選狀元朱汝珍的名字使她聯想到珍妃,於是名落孫山,而劉春霖的名字吉利,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名狀元。令人啼笑皆非。

德玲寫的《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裏慈禧這樣說:“英國是世界上的強國,但這不是維多利亞女王一個人統治所造就成的。她有國會裏的才俊之士一直在做她的後盾,他們討論所有的事情,直到得出最好的結果,她只要在文件上籤個名就行,國家大事也用不着她說什麼話。在回過頭來看看我,我有四萬萬的人民,所有的事都要靠我一個人判斷。”這個老女人說話多麼愚蠢,不錯,所有的事都由她一個人判斷。欽定狀元是她一個人判斷的,什麼事情都是她一個人判斷。

慈安遇事從來不一個人判斷, 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記載:“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賢,授爲兩江總督。文正感其知遇,盡心謀國。而東宮(指慈安)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文正而用其言。”於是當時遂有“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之說。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7張

人說慈安:咸豐帝跟她提起國家大政,她一概不接茬,皇后謹守祖制,實際上她也不懂。這應該只是封建制度下人們對作爲皇后的希望,祖制要求作皇后的必須具有這樣的品德。但如果慈安真的不懂政治、對咸豐帝提起的國家大政一概不接茬,她怎麼知道重用曾國藩、左宗棠這些咸豐朝遺留下來的老臣呢。

(五)實行新政

義和團與清軍勇鬥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太后她也實行新政。可是仍然把個國家弄得烏煙瘴氣。日俄戰爭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萍、瀏、醴武裝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廉防起義等)等,整個國家被她搞得亂七八糟。她根本不懂得治理國家,只會“窩裏鬥”。政治家身邊最忌諱有慈禧這種人,這種人不擇手段、只顧自己飛黃騰達,他們就象害蟲、象老鼠。人類辛苦耕耘,他們卻不勞而獲地偷竊、毀壞人類的勞動成果。

(六) 出 身

有種說法:慈禧是丫鬟出身。的確,慈禧的爲人處事、行爲方式不象曾經養尊處優的大小姐的作派。

慈禧的身世有很多種說法。正史說慈禧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另一種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山西長治縣西坡村和上秦村的村民衆所周知的,他們都認定慈禧是他們那裏出身的。因爲家庭遭變故,慈禧在幼年被賣到了潞安府。

曾經服侍過慈禧的御前女官的容齡在1957年出版的《清宮瑣記》中寫道: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於潞安府衙西花廳。

這些毫不相干、毫無關聯的人卻有着同樣的說法。山西長治縣上秦村的宋家甚至有物證——牛皮夾子爲證,牛皮夾子的內側有火燙表格、右側印着帝后的生辰,左側是他們的忌日要求按時祭祀。經專家鑑定這個牛皮夾子爲光緒年間製品,是皇家之物,並非僞造。怎麼能無視這些確確實實存在的證據呢。

《宮女談往錄》中說到慈禧西逃路上,荒郊野外老太后要解溲她果斷地說:“就在野地裏莊家密的地方,人圍起來!”沒有便紙,只好用野麻的葉子權且代替了。如果沒有在田間生活過,不是出身在農村,大家閨秀出身的人是做不出這樣“最英明的決定”。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8張

我想問問大家,諸位覺得慈禧美嗎?給慈禧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在《慈禧寫真記》中說她怎麼怎麼的美,幸好有遺留下來的老照片,否則,還不一定把我們騙得多慘。在那些照片裏我們看到的是個俗不可耐的、毫無品味可言、庸俗不堪的老女人。那頭上戴的、肩上披的、胸前掛的、手腕上、手指上套的,坐在那裏像一堆金山、銀山。連腳穿的鞋子上都鑲滿珍珠和美玉。

慈禧似乎對自己的打扮還十分得意,她炫耀自己很注意細節,什麼翡翠蝴蝶太綠了,蓋過了袍子的顏色,得換上珍珠鸛。吩咐德齡到珠寶房裏把35號盒子裏的那隻珍珠鸛拿來。

慈禧的長相,嘴和下巴還不是最醜的部位,長得最醜的是她的肩,但她自己不明白這一點,她特別珍愛一件像漁網一樣的披肩,是用3500粒珍珠穿成的並點綴以美玉。披上這件披肩留下好幾張老照片,說明她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着“美”。她的打扮更加誇大了她身體最醜的部位。一般人如果在正式場合總是弓背聳肩說明這個人不大方、不自信、有萎縮心理。從照片來看慈禧就是這樣。

女畫家卡爾難道看不出來這些嗎?她之所以說慈禧美,說明她有生存意思,試想,卡爾要是說出真話並寫在她的書裏,那麼今後有哪位有錢人還敢請她爲自己畫像呢?她豈不是要失去工作了?。

德齡評價慈禧說:“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卓越、明媚鮮明的少女”這顯然是阿諛之詞。慈禧年輕的時候她沒見過,只是聽說。德齡還說:太后走上大殿,召見大臣的時候一點也不怯場。很難想象慈禧弓背聳肩地坐着的姿勢,不怯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味道。

當然慈禧的長相不醜,當她還只是貴人、貴妃的時候呢,手頭又還沒有那麼多諸如珍珠、美玉之類的寶貝,這反而對她十分有利,要不然她會全部把它們戴在頭上、掛在身上,那樣子就慘了。據德齡講她對色彩的感覺不錯,這有助於她挑選服裝。

(七)慈禧的私生活

清朝有很多謎團在陵寢中都能找到蛛絲馬跡。

很多電影、小說都說慈禧爲了爭個鳳在上,龍在下,使足了力氣。到清東陵去看看吧,慈禧的陵墓的丹陛石上,鳳雖在上,下面的卻不見得是龍,而象是一條蟒,只有四隻爪,縮在一起看不太清。

和慈安的陵墓的丹陛石上的圖案做個比較,鳳在上、龍在下,每隻爪都分開,清清楚楚五個爪,那是龍。

丹陛石--指的是宮殿門前臺階中間鑲嵌的那塊大石頭,慈禧陵的丹陛石是光緒21年重建三大殿時新換上去的,這塊石頭:人們注意的焦點只在鳳在上、龍在下。但是,這石頭與舊的丹陛石的圖案相比消失了一個小動物,一隻壁虎,有一種流傳的說法,這種壁虎在宮中喂硃砂長大,壁虎死了之後把它陰乾,陰乾之後做成粉,這個粉就塗在后妃的額頭上,作爲一種叫做硃砂守宮的紅色的斑點,如果這個后妃有不軌行爲,和其他男人發生性關係之後,這個硃砂守宮就會自動脫落。所以,這個壁虎是象徵後宮嬪妃的貞操的。

被換下來的舊的丹陛石現在陳列在隆恩門之外,它是1965年,幾個工人在慈禧陵附近的亂石堆裏發現的。這塊丹陛石讓她這麼一篡改人們更有理由相信關於慈禧的桃色傳聞是真的。不然她何必對這麼一隻小小的壁虎心存恐懼,不除不快呢。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9張

喜歡爲慈禧辯解的人會說:在制度上、情理上太后都不可能做出越軌的事情,“因爲老太后、皇后好比兩隻鳳凰,宮女好比一羣麻雀,整天圍着鳳凰轉,最少也有十幾只麻雀在後邊跟着”。但是,說這話的老宮女忘了珍妃死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慈禧只要離開自己居住的宮殿,到別的空着的宮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還不說偷情,殺人都可以做得到。至於她偷情的對象是誰,是戲子楊小樓?還是琉璃廠一位姓白的古董商?沒人感興趣。人們只想知道慈禧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什麼樣的人使中國變成了這個樣。通過研究她也許能知道某些不爲人知的歷史。知道一些與她打過交道的列強的陰謀,一些針對中國的陰謀。這很重要。

相關新聞鏈接:慈禧太后與她的八大“緋聞男友”(圖)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徵之女。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入宮,封懿貴人,六年生子載淳,進懿貴妃。載淳即位後,是爲同治皇帝。慈禧成爲皇太后。她與恭親王奕密謀發動了“辛酉政變”,處死肅順等八大臣在先,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大權於後。光緒即位後,仍繼續垂簾聽政。光緒親政後,因無實權,發動“戊戌政變”,被其挫敗,將光緒囚於宮中。光緒二十一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葬於東陵。

慈禧太后執晚清政權五十年,其間發生的許多大事可謂路人皆知,慈禧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外一個賣國者、陰謀家,狠毒而冰冷。但作爲一個凡人來說,慈禧也有她不爲人知的另一面,有與平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不可思議。那麼,但作爲一個女人,慈禧太后的生活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尤其是作爲掌握國家權力的老佛爺,她的私生活有什麼祕密呢?這從她一生中與最爲親密的五位緋聞男友的不同尋常地交往中可見一斑。

第一大緋聞男友:恭親王奕,人稱鬼子六

恭親王奕,道光皇帝六子,咸豐皇帝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領導者,爲中國現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他積極出謀獻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的危局,迎來同治中興。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和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無所建樹。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10張

據有關史料記載,慈禧太后沒有進宮之前就認識了恭親王,併到了十分相好的程度。在她剛入宮做秀女時便與奕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慈禧太后擔心他圖謀不軌,便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殘酷打擊,這使他一直浮浮沉沉。後因勸諫同治皇帝不要修治圓明園,而與慈禧徹底分道揚鑣。

第二大緋聞男友:內務府大臣榮祿

榮祿,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辛酉政變前後爲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

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繼承帝位,爲慈禧太后所倚重。慈禧鞏固了大權之後,則專心寵愛榮祿,傳說榮祿是慈禧的初戀情人,在慈禧年少時曾救她免於被惡少強姦,此後便一直保持曖昧關係,經常私通淫亂,榮祿也得到慈禧的重用,曾經參與確定載湉繼承帝位的事情,在戊戌政變中協助慈禧廢除戊戌變法,在八國聯軍侵華中則跟隨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成爲與慈禧太后形影不離的侍臣。

第三大緋聞男友:古董商白某

清代文廷式在《聞塵偶記》中曾提到這麼一個故事,說在光緒八年的春天,北京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長得風流倜儻,經李蓮英介紹後,被慈禧太后寵幸,召他入宮住了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不久,慈禧就懷孕了,慈安太后知道後大怒,想以之爲由,廢掉慈禧太后的皇后名義,禮部大臣提醒她說這事最好不做,還是明哲保身的好,慈安太后不聽,結果當天晚上就猝死了。

第四大緋聞男友:飯館夥計史某

民間還流傳着一個故事,說是慈禧太后很喜歡吃金華飯館的湯臥果,每天都要派人去買,李蓮英與金華飯館的一個姓史的夥計很熟,經常帶他到宮中游玩,有一次被慈禧太后撞見了,慈禧不僅沒有怪罪李蓮英私帶外人入宮,反而表現得有些興奮,因爲她發現這位姓史的夥計長得玉樹臨風,儀容俊美,於是將他留在宮中晝夜宣淫,一年後生下了一個兒子,慈禧不敢養在宮中,便寄養在醇親王奕譞家中,並殺了史某滅口,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這也是爲什麼同治死後慈禧不立同治的兒子爲皇帝,而是立同治的弟弟做皇帝的原因。

第五大緋聞男友:北京琉璃廠琴師張春圃

北京琉璃廠有個叫張春圃的琴師,以爲人彈琴餬口。他爲人戇直且樸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極好。慈禧閒來無事想學琴,聽到張春圃的名聲,就把他召入宮裏彈琴。據說彈琴的地方在寢殿的西廂房,正屋有七大間,慈禧坐在最西邊一間,距離西廂房很近。張春圃在宣召時就與太監約好,不能跪着彈,必須坐着纔可以彈好,太監一口許諾,所以不讓他對着慈禧的面。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11張

西廂房擺着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軸,極其華貴,張春圃試彈都不合節拍。接着聽到慈禧說:“可將我平日所用的琴取來讓他彈。”太監奉命取來給張春圃。張春圃一落指,覺得聲音十分清越,連聲稱讚:“好琴好琴。”張春圃彈了一首,稍作休息。忽然見有幾個穿乳母衣服的人攜一個十歲左右的幼童過來,衣服極華美。幼童見了琴就用手指玩。張春圃阻止說:“這是老佛爺的東西,動不得。”幼童瞪目看着他。旁邊一個婦女即責備張春圃:“你知他是誰,老佛爺事事都依他,你敢攔他,你不打算要腦袋了!”張春圃不再說話。

這天張春圃出宮後,後來慈禧又宣召,他寧死也不敢去了。張春圃爲人狷介有志節,因爲貧窮在廠肆爲傭,而其琴法馳名於公卿間。慈禧那天曾命太監傳語說:“你好好用心供奉,將來爲你納一官,在內務府差遣,不怕不富貴。”但張春圃自見那個幼童後,絕跡不入宮。同輩問他,張春圃說:“此等齷齪富貴,我不羨慕。”

肅親王聽說張春圃的名聲,召他至府邸彈琴,給他月俸三十金,早來晚歸習以爲常。張春圃覺得束縛不自由,欲擺脫卻沒有好辦法。一天黃昏下雨,肅王說:“你別回去了,就住在這裏罷。”張春圃不肯,肅王再三挽留,張春圃說:“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還以爲我嫖娼呢。”肅王大怒,將他驅逐出去,再也沒有召他進府。張春圃欣欣然以爲得計。

有一個世家小姐曾請張春圃教琴,張春圃午後來,彈完一曲就走,連一口水都不沾脣。後來張春圃因狷介而貧困死。其實晚清容納了許多特立獨行的奇人,張春圃並不因爲不奉慈禧詔或惹怒肅王而招來殺身之禍,擱到別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第六大緋聞男友:英國年輕作家巴克斯

巴克斯,原名愛德蒙·伯克豪斯,是一位很有才氣的英國作家,寫了大量新聞和歷史報導,在當時影響很多。但是,因爲他和慈禧太后的特殊關係,他在三十歲以後潛心研究中國大清宮廷的隱密生活,被視爲當時最權威的歷史學家,因此很討慈禧太后的喜歡。

改變巴克斯命運的關鍵性人物,是一位叫做莫理遜的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負責人。他選擇了巴克斯作爲自己的助手,於是,巴克斯在二十歲之時,第一次來到了北京。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改變了大清王朝的對外政策,也改變了慈禧太后。她從排外開始轉向主動接觸西方,邀請各國公使和公使夫人進入紫禁城和皇家御苑。於是,晚清的宮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大量的西方人士,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興高采烈,開始魚貫而入,進入神祕的中國皇宮。巴克斯就是在這個大潮之中進入中國宮廷,進入慈禧太后的生活。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12張

慈禧太后依然心理上很年輕,她的狀態很好,風采照人,年輕英俊的巴克斯一進皇宮就成爲了慈禧太后的座上賓,然後成爲了中國第一女人的情人。慈禧太后喜歡巴克斯這種英俊而富於個性的男人,特別那雙與衆不同的眼睛。有文章說,慈禧太后的眼睛也是很獨特的,他們兩人都是非凡間俗人的眼睛,他們之間的對視,一定產生了難以想象的結果。

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去世,結束了中國這位第一女人長達近五十年的鐵腕統治。然而,關於她的故事沒有結束。巴克斯突然宣佈自己是大清王朝慈禧太后的祕密情人。此言不出,天下譁然,人們不敢相信,晚年的慈禧太后,竟然在她生命的最後歲月還有一位廝守到最後的英國情人!

第七大、第八大緋聞男友:宮廷太監總管安德海、李蓮英

安德海,童年入宮,充內廷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人稱“小安子”。咸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小安子”勞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爲總管大太監。

同治初年,因受慈禧太后寵幸,漸幹國政。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秋天,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採辦宮中用物。乘樓船緣京杭運河南下,張揚跋扈,招權納賄。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拘捕上奏,隨即誅於濟南。

李蓮英在入宮前,因爲生活落魄,曾私販硝磺,外號皮硝李。後販硝磺被抓入獄,出獄後以補鞋爲生。好友沈蘭玉見他可憐,將他引進宮裏當了太監。李蓮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譽,以一手漂亮的梳頭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賞識。他的值班房離西太后住所不遠,有時太后到他屋裏看一下,李蓮英便把慈禧坐過的八張椅子全部包上黃布,西太后果然稱許他忠誠細心,對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規定太監品秩最高爲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爲“不得超過四品,永爲定例”。慈禧執政時,打破祖制,賞李蓮英爲二品。多年來,慈禧對李蓮英寵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並坐聽戲,凡李蓮英喜歡吃的東西,慈禧多在膳食中爲他留下來。李蓮英爲人極爲聰敏,善解人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樣氣焰囂張,所以能夠得到善終。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峯的女人!兩宮謎案 第13張

但安得海、李蓮英與慈禧之間的曖昧即使有,也不可能發生切實的性關係。因爲若他倆沒淨身乾淨,是假太監,這事是瞞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對太監的檢查尤其嚴格,當太監後隔年還得接受慎刑司驗身。

上述的這些傳聞雖然絕大多數在正史中查到足夠的證據,但是所謂無風不起浪,民間的口耳相傳往往具有現實的影子。慈禧太后二十六歲便開始守寡,處境可謂悽慘,年輕貌美的她必然耐不住寂寞,而去尋求發泄和滿足的機會。當她垂簾聽政,掌握國家大權的時候,更是可以爲所欲爲了,所以真的發生這些事情也是毫不奇怪的。但作爲一個長期守寡的女人,發生幾件風流韻事,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不能作爲批判慈禧私生活的理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