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韓信爲什麼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揭祕:韓信爲什麼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韓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項羽劉邦的楚漢之爭非常精彩,劉邦原本處於弱勢,被項羽分封在巴蜀之地,用四道封鎖線牢牢捆住。但後期步步爲營,穩紮穩打,逐步扭轉了局勢,最終垓下之圍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烏江自刎。

劉邦總結他的成功關鍵是善於用人,尤其是用好了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並指出項羽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有效籠絡住人才。

韓信原來是在項老闆手下打工的,從一個無名小卒被項羽提拔到貼身侍衛兼機要參謀(郎中),應該說很看得起韓信了,但最後韓信仍然跳槽到了劉邦集團,這是爲什麼?

領導者如何避免項羽的悲劇?如何纔能有效籠絡人心,防止部下的背叛離職呢?

一, 韓信爲何離開項羽?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韓信是什麼人。

評價韓信,蕭何說了四個字非常精闢:國士無雙。他的謀士評價他:功無二於天下,略不世出者。後世評價他是兩個字:兵仙!

他承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揭祕:韓信爲什麼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信釣於城下,有漂母見信飢,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爲怯。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爲郎中。數以策幹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資治通鑑》漢紀一

韓信出身布衣,家裏很窮,他當不了小吏也不會做生意,整天到處混吃混喝,人們都討厭他,認爲他是眼高手低的庸人。連街頭混混也欺負他,讓他受了胯下之辱。

但就是這樣窮困潦倒,他都一直佩劍在身。劍,對於他來說就是志向,就是尊嚴,就是他對自己的期許。他經受了太多的嘲諷,但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在他心中,總有一天會利刃出鞘,證明自己。

最終機會來了,秦末亂世開啓,韓信佩戴寶劍投奔了項梁,但只是個無名小卒。項梁死後,項羽慧眼提拔了他,封他爲郎中。韓信認爲自己的機會來了,出了很多計策給項羽,但是項羽不用。久而久之,韓信灰心了,他認爲自己在項羽麾下無法發揮自己的才幹,於是溜了。

項羽之所以不聽韓信的計策,有兩方面原因:

1,二人作戰風格完全不一樣。

項羽與韓信,都是兵家巔峯級別的人物,問題就出在兩個人不是一個路子的。項羽是典型的兵形勢派,用兵雷霆萬鈞,暴風驟雨,大開大合,後世的霍去病、常遇春都是這個路子的代表。韓信則屬於兵權謀派,技巧計謀,縝密謀劃,謀定後動。所以,韓信給項羽提的計策,是與項羽的作戰風格不兼容的。項羽打仗不需要這麼多彎彎繞,正面硬剛就是了。

2,領導的個人業務能力太強,眼光太高,剛愎自喜,對部下的意見接納不夠。

項羽的軍事才能太強了,自起兵以來他未嘗一敗,對自己是極端自信。在軍事層面,他是一覽衆山小,按照自己的方法就能打勝仗,何必聽下屬的意見?所以不採納韓信之謀也是正常的。

對於韓信來說,在項羽這樣的領導手下是沒有前途的,自己不是項氏家族成員,也不是項羽的親信,是無法躋身項羽集團高層的。自己的本事得不到全面的施展,留下來沒有意義,不如跳槽去其他平臺試試。劉邦集團也是大公司,老闆劉邦也以善於用人著稱,去哪裏說不定會有機會。因此,韓信叛楚歸漢是理性的選擇。

揭祕:韓信爲什麼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第2張

二,部下背叛跳槽的理論分析

爲什麼會有背叛跳槽之類的事情發生?按照馬雲的說法: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錢沒到位是利益層面的,心委屈了是感情層面的。情感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益驅動。

項羽只注重情感的籠絡,忽視了利益的驅動。就如韓信所言,項羽對部下仁慈厚愛,但是在論功行賞之時卻扣扣索索不夠大氣,此爲婦人之仁。部下提着腦袋跟你混,不是隻圖你對他噓寒問暖,而是需要利益。錢沒給夠,只談理想情懷,能籠絡住人心嗎?

部下的背叛離職,由兩個力量對比決定:向心力與離心力。當離心力大於向心力,就會有背叛跳槽之類的事情發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