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爲何和珅沒有被清算呢?

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爲何和珅沒有被清算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96年,一代明君乾隆爲了不超過祖父康熙的61年在位時長,下詔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就是下文提到的嘉慶帝或顒琰。

乾隆帝退位後,自稱太上皇,由於處於耄耋之年,行動不便,很多時候由和珅代行皇權,顒琰雖名爲皇帝,但沒有過多的實權,乾隆退位到駕崩期間,顒琰自知難敵和珅,選擇假裝“昏庸”,“胸無大志”,麻痹和珅,父皇死後,顒琰見時機成熟,一舉蕩平“和家班底”,牢牢掌握皇權。

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爲何和珅沒有被清算呢?

和珅是乾隆帝的寵臣,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和軍機大臣等重要職務,是清朝出了名的貪官,叱吒官場,在乾隆退位後,對權力的慾望達到了頂峯。康熙皇帝立顒琰爲太子後,和開始恐慌,他深知乾隆是他最有力的靠山,倘若某一天乾隆駕崩,他必將成爲衆矢之的,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勢力將之諸東流。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突然間要換君主、改朝換代了,曾幾何時,和珅隻手遮天,不知得罪了多少同僚,雖然自己在朝從政幾十載,勢力根深蒂固,但也不得不忌憚新君主秋後算總賬,同僚彈劾。

和珅本來就有才能,怎能甘心自己的靠山輕易失去,於是他千言萬語再三勸說乾隆暫緩歸政。縱使“溜鬚拍馬”,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可他忘了,乾隆是一代明君,怎會言而無信、出爾反爾。

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爲何和珅沒有被清算呢? 第2張

勸說乾隆帝失敗後,和感到惴惴不安,見風使舵,取得新皇帝的寵信些許是他最好的後路。

和珅企圖盡力討好乾隆的同時又取得新皇帝的寵愛,這腳踏兩條船,必須尋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中間點,否則一旦失衡,他就會葬身魚腹。和珅城府極深,假借獻上玉如意爲藉口試探太子,太子顒琰當然知道和珅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出於目前沒有實力與之抗衡,選擇隱忍,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再行出手。

顒琰畢竟乾隆挑選的繼承人,並非等閒之輩,在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絕對不往刀口上撞,聰明的他心知肚明,如果一不小心,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會在和珅的煽風點火下被父皇廢掉。再說,和珅畢竟在宦海駭浪中摸爬滾打幾十年,狡黠奸詐,剛成爲儲君的顒琰豈能是他的對手。當然,顒琰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讓一位大臣的權力長期凌駕於自己之上。

顒琰也是一位胸懷大志的人,他吸取了曾祖父康熙對太子立而廢、廢而立的教訓,平時處事如履薄冰,對乾隆的命令唯命是從,絕不違抗,有什麼怨言不外露,選擇默不作聲。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太子選擇“沉默”,這正是他的英明之處。何坤爲了提防顒琰日益強大,可謂“煞費苦心”,安插吳省蘭在太子身邊。“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暗中練兵的事被和珅的眼線發現,太子之位差點被乾隆廢除。

太子知道,這一切肯定是和珅暗中作梗,對和珅怨恨進一步加深,只要乾隆在,太子就相當於一個“傀儡”皇帝,爲了避其鋒芒,不讓和珅懷疑,只能靜觀其變,平日遇見和珅依舊如故,以笑相迎。

和珅作爲軍機首席大臣,位高權重,在宮經常藉機訓斥皇子,指手畫腳,沒有一點作爲臣子禮貌。朝廷有對他不滿的大臣跑到太子面前告狀訴苦,太子知道自己身邊安插了許多和珅的線人,於是將計就計,說和珅對於朝廷來說無可替代,自己能坐上皇位已如願以償,對政權沒有太多奢欲。

果不其然,這些話傳到和珅耳朵裏,和很高興,拿着奏摺跑到太子面前跪下再試探一下,太子說:“和愛卿免禮,以後除了公共場合就不用下跪了。”

和站了起來把奏摺呈給太子,太子看出了和的試探,故意說:“我剛登基不久,不善於處理朝政,對於軍政大事,你看着辦就行了,由你呈給皇上最合適,有很多地方我還需要學習,以後還望和愛卿多多指教。”

和珅聽罷,樂開了花,甩手就離開了,以爲真的試探清太子的底線,之後重要的奏摺基本不轉呈太子,而是直接轉呈給乾隆帝。和不知道的是,他對太子的每一次較量和試探,都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向深淵。太子爲了把“戲”演得更逼真,讓和珅這位“VIP觀衆”觀賞得更投入,對身邊的人說:“你們不知道,朕治理國家依靠的是和愛卿,倘若沒有他的輔佐,國家怎麼能治理得如此井然有序?如果有一天和愛卿不輔佐朕了,朕該怎麼辦?國家又該怎麼辦?”

不料這番話傳到和的耳朵裏,信以爲真,於是認爲太子目前不是自己的對手,暫時掀不起什麼浪花來,再加之太子平時經常讓和在乾隆帝面前“代言”,對自己“唯唯諾諾”,內心深處覺得太子只是一名“庸碌之輩”,“胸無大志”,造不成威脅。

太子成天待在太上皇身邊,重要國事無論大小,一律聽乾隆帝的,乾隆帝見太子如此“安守本分”,自然很高興。然而,心機重重的和並沒有完全相信他,太子當然心知肚明,重要的事情事必躬親,不讓和的耳目抓住絲毫把柄,惹火燒身。

爲了進一步麻痹和,太子平日周密計劃,利用和的耳目傳遞假情報,以達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故意下《詠玉如意》數首詩來表達對和的尊重和感謝之恩,除此之外,還寫一些頹廢的詩句故意讓吳省蘭看到,和知道後果然心花怒放。顒琰爲了日後能順利扳倒和珅的所作所爲,有點像唐高宗李治和兄弟爭奪太子和皇位一樣,先一步步取得父皇的信任,相機觀變,然後水到渠成,不得不稱讚是一種“無爲而治”的大智慧。

太子顒琰利用和珅的麻痹大意,認真地涵養身心,待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絕不會給予和珅任何可以喘息的機會。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駕崩,駕崩前把權力親自交給了太子,此時的太子非彼時的太子,真正稱得上是嘉慶帝了,乾隆的駕崩,和珅已隱隱約約地感到不安,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危險向他撲來。

嘉慶帝面對父皇的去世,依然很穩重,把發喪守孝當作首要任務,但他此時清楚,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即將來臨,現在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必須放下之前的“隱忍”,做好準備放手一搏。

父皇駕崩的第二日,嘉慶帝快刀斬亂麻,下詔罷黜和珅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等要職,要求和與福長安在宮守孝。福長安曾經也是和珅的死對頭,乾隆時期,與和有過幾次交鋒,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之後被和拉入陣營,成爲和的黨羽,是“和家班底”的骨幹。

明面上和珅和福長安被要求一起守孝,實則是被聰慧的嘉慶帝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將其軟禁了起來。嘉慶帝召見和,再也沒有了之前“唯唯諾諾”的樣子,而是言辭犀利,一副威嚴,和此時才反應過來,眼前的嘉慶帝根本不是“昏庸”、“胸無大志”的君主,於是跪在嘉慶帝面前放聲大哭,嘉慶帝列舉出和的二十大罪狀,要求他與乾隆陪葬。

儘管和珅苦苦哀求,不斷磕頭,但是嘉慶帝仍不予理睬,揮袖離去。和濫用權力,聚斂錢財無數,可以說是罪不容誅,再加之之前對嘉慶的種種不是,嘉慶帝豈能輕易饒恕他。

真是牆倒衆人推呀!先前投靠和的官員見和東隅已逝,紛紛倒戈,上奏彈劾訴苦訴冤,嘉慶帝藉機順水推舟,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拿下和珅,將軍機大權掌控在手,和府和他的黨羽被抄。嘉慶帝向朝廷內外宣告和珅之前欺瞞聖上、聚斂錢財、任親爲官等二十大罪狀,通報各督撫將其定罪,要求凌遲處死。

在和的兒子豐紳殷德連同妻子固倫和孝公主,大臣劉墉、董誥等人的請求下,其他文武百官也表態,嘉慶帝見目的已達到,念和對先皇忠心耿耿的情面上,對和寬大處理,恩賜和牢中自盡。

何坤死後,大量家產被沒收,和除了生前揮霍掉的錢財,最後大部分皈依朝廷,所以人們當時常說:“和珅倒,嘉慶吃飽。”

和珅老奸巨猾,陰險狡詐,在朝勢力可謂根深蒂固,之前從來沒有人能扳倒他,乾隆駕崩,被嘉慶帝輕鬆扳倒。其實和珅犯了一致命錯誤,就是“麻痹輕敵”,認爲嘉慶帝是“昏庸”和“胸無大志”的君主,這就是“驕兵必敗”,倘若他不“輕敵”,以他在朝多年發展的實力,就算會敗,些許也不會敗得這麼快。

反觀嘉慶帝,首先與和珅較量,但是認知到暫時沒有實力與之抗衡,選擇隱忍,取得乾隆的信任,順理成章掌握皇權,乾隆死後,伺機而動,順水推舟,一舉掃平“和家班底”,不得不讚許,嘉慶帝的帝王術真是高明!突然有兩疑問,乾隆帝到底是不是真的寵幸和?如果真的很寵幸,那爲何死前不賜予免死金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