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備在歷史上哭了6次,他是爲誰哭的?

劉備在歷史上哭了6次,他是爲誰哭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在歷史上哭了6次,他是爲誰哭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演義中,劉備哭了36次,而曹操笑了54次!

劉備轉瞬之間就能哭,哭是技能。

辭趙雲他哭,送徐庶他也哭,哭到熱淚盈眶;失徐州他哭,吞益州他也哭,哭到無語凝噎;摔阿斗他哭,娶阿香他也哭,哭到梨花帶雨!劉表病逝,他哭到潸然淚下;劉琦早夭,他哭到淚流滿面;龐統中箭,他哭到聲淚俱下;關羽身亡,他哭到涕泗交流、肝腸寸斷;張飛遇刺,他哭到泣不成聲、數次昏厥!

曹操一言不合就要笑,笑是常態。

羣臣失聲大哭,他撫掌大笑,“滿朝公卿,還能哭死董卓否?”張遼寧死不屈,他擲劍大笑,“吾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關羽相約三事,他頷首而笑,“吾爲漢相,漢即吾也!”劉備鋤地種菜,他狡黠一笑,“在家做得好大事!”濮陽遭火,他仰面大笑,“誤中匹夫之計,吾必當報之”;渭水遇險,他開懷大笑,“我今日幾爲馬賊所困”!想趙雲了,他笑;想張飛了,他又笑;想關羽了,他笑到停不下來!

劉備在歷史上哭了6次,他是爲誰哭的?

人們說,劉備愛哭,那是他矯情僞善、收買人心、惺惺作態!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難道劉備就沒有真心實意地哭過嗎?

人們又說,曹操愛笑,那是他心胸坦蕩、豪氣干雲、意氣風發!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難道曹操就沒有笑裏藏刀的時候嗎?當許攸在冀城城門下高叫阿瞞時,“操大笑”;當楊修大快朵頤着“一人一口酥”時,“操贊而嬉笑”!

然而,劉備的哭戲或者是曹操的笑場,基本都是演義中的杜撰;而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相去甚遠。

其實,在史料記載中,劉備只爲6人而哭,而曹操更愛哭,他爲8人而哭。

本文只談劉備,他爲哪六人而哭呢?

一、爲田豫而哭。

公元191年,劉備、趙雲等人均在公孫瓚麾下,後來趙雲以兄長亡故、回家奔喪爲由,離開了公孫瓚。劉備心知趙雲必將一去不返,雖然情有不捨,但並沒有像演義中的“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那般誇張,只是“知其不反,捉手而別”。

真正讓劉備爲之灑淚訣別的是田豫。

公元187年,劉備跟隨公孫瓚討伐漁陽張純,在此期間,16歲的田豫追隨了劉備,他認爲劉備有匡復社稷之志,將來必成大事。然而,劉備折騰了好多年,也只是混了個平原縣令;公元194年,劉備應陶謙之請去救徐州,再次踏上了未卜的前程。這個時候,田豫“以母老求歸”,這應該是一種不失體面的退身之計吧(和趙雲辭別公孫類似),他大概是不想再跟着劉備漂泊無依了。

“備涕泣與別”,劉備一邊流淚一邊對田豫說,“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田豫幾經輾轉,最後投奔到了曹操麾下,得到曹操的賞識和重用。他斬殺東吳周賀、計敗孫權,從徵烏桓、大破軻比能,歷經曹氏四代,成長爲威震北疆的名將,年逾七十仍鎮守幷州,被曹芳讚譽爲“忠清在公,憂國忘私”。田豫是曹魏的邊境功臣,得與郭淮、滿寵等人合併列傳。

從劉備的淚別表現來看,他對田豫充滿了識才之能和惜才之憾;但我們也不能苛責田豫,畢竟他還跟了劉備7年呢,如果換成我們,可能早就不辭而別了!

二、爲自己而哭。

劉備捱了半輩子毒打,被黃巾賊打,被袁術打,被呂布打,被曹操打了又打!公元201年,曹操親自討汝南,劉備再次逃亡,依附了荊州劉表,寄居在新野。時光蹉跎,一晃就是六年!

某一日,劉備與劉表座談,期間去如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見劉備面有淚痕,劉表不禁發問,劉備解釋道:“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如果再這麼蹉跎下去,恐怕大肚腩都要起來了。

劉備這次哭,是爲自己而哭。

此時的劉備,已經四十六七歲了(在古代就是個大半老頭了),卻還在寄人籬下,相比於事業大成的曹操、孫權,相比於庸碌無能的劉表、劉璋,再想想自己戎馬一生,卻打了一輩子逆風仗,心有不甘呀!縱然青雲之志不墮,但時不我與,現在連縱馬馳騁疆場都快成了一種奢望,還有多少個年華可以虛度呢?正如劉備自己所說,“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豐富,筆者越來越佩服劉備了,他屢次創業失敗,被人打趴下十幾次,在年近半百的時候,還能爲髀肉復生而感慨流涕,還能咬着牙重新挺了起來!

再看我們呢?我們到了四十多歲,就自以爲“不惑”了,早就磨平了鋒芒、喪失了鬥志,於是選擇了躺平,每一天都是混吃等老!

三、爲劉表而哭。

劉備在劉表治下呆了七八年,頗受恩養。

公元208年初,劉表病重,曾向劉備託孤,“我兒不才,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但劉備既受人恩養,又受人之託,根本不忍心對劉琮下黑手,對於屬下勸進的奪取荊州之議,數次予以否決,甚至把諸葛亮的建議也給駁回了,“諸葛亮說先主攻琮,則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劉表病故時,劉備並不知情。劉表病故後,荊州士族和外戚(蒯越、蔡瑁等)擁立了劉琮。當曹操南下時,劉琮不戰而降。此時的劉備正在樊城,忽然之間得到了相關消息,只能匆忙逃亡,但荊州的老百姓懼怕曹操(屠城狂魔不怒自威),於是選擇了追隨劉備而去,也就是演義中的攜民渡江,“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就這種速度,怎麼能跑得過曹純的虎豹騎呢?

從樊城到夏口的逃亡路上,劉備經過了劉表之墓,“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劉備爲誰而哭?

一哭劉表,收留之恩義、託孤之信任,這種恩情,劉備此生再無報答。此外,劉備也爲劉表所不值,遙想當年的“單騎入荊州”,劉表是多麼的人生豪邁,卻不料最後落到這幅光景!

二哭自己,再次感懷自己的命運多舛,感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又感嘆自己對於荊州的唾手可得而又取之不忍。

此外,可能也會哭百姓吧,當時有人勸劉備拋下百姓快速逃脫,但他予以拒絕,“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結果把兩個女兒弄丟了。

四、爲龐統而哭。

司馬徽對於龐統,有兩次主要評價。第一,“南州士之冠冕”,讚譽他的才能冠絕一時;第二,“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可以說,司馬徽的評價還是比較到位的,基本沒什麼泡沫和水分,因爲諸葛亮也親口稱讚龐統,“當贊興世業者也”!

公元210年,龐統投到劉備麾下,深受器重和推崇,“以爲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爲軍師中郎將”。論與劉備的親密關係,龐統僅次於諸葛亮(如魚得水);論職位身份,龐統與諸葛亮基本沒什麼差異!不過,諸葛亮有“隆中對”這個戰略籌劃,而且資歷較深,這兩點是龐統難以相比的;因此,於情於理來講,龐統應該會有急功之心。

公元211年,劉備與張鬆、法正等人暗結連環,但對於是否入川,一直躊躇不決,龐統積極進言、陳述利害,“備遂行”。

三年前,劉備錯過了荊州;三年後,劉備不能再次錯過益州,因爲益州不僅是隆中對的終極規劃所在,也是版圖上的最後一塊蛋糕了!

劉備留下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守荊州,帶着龐統、黃忠、魏延等人挺進川中,最終與劉章決裂,然後按照龐統之計,先攻佔涪關,再攻取綿竹、白帝、江州等地,連戰三年之後,在214年包圍了雒城(書中的咽喉門戶)。

雒城之戰打得極爲艱難,僵持了一年多,此期間,龐統在陣中被亂箭射中而身亡,“統率衆攻城,爲流矢所中,卒。”龐統之死,令劉備不勝悲慼,“言則流涕”,一說起來就流淚。

劉備的表現,應該是人之常情。

首先,龐統有大才,卻突然慘遭不測,實屬痛惜;其次,龐統力主入川、身先士卒,是爲了劉備的事業才搭上了性命,正如劉備後來的評價,“統殺身成仁”;還有一點,在攻打益州的最後最緊要的關頭,卻突然折損了軍師,這對於革命尚未成功的劉備來說,確實是個沉重的打擊!

五、爲法正而哭。

法正出身於扶風郡士族,而且門楣比較高,自然心氣頗高。

法正追隨了劉璋,但很快就看出了劉璋是個闇弱之主、而且不知人善用,因此鬱郁不得志;後來與張鬆結爲好友,這兩人頗有共同語言,一致認爲在劉璋麾下實在是所託非人,“忖璋不足與有爲,常竊嘆息”。

公元211年,法正奉劉璋之命出使荊州,任務是迎請劉備入益州以拒張魯。劉備一見到法正,就相見恨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劉備畢竟被一衆大咖公認爲世之梟雄,在籠絡人心方面還是很有一套的!法正被劉備的誠懇所打動,又仰慕劉備的名氣、讚賞劉備的作爲,認爲劉備是可以託付終身的雄才之主,就當即表明了立場,積極勸說劉備攻取益州。法正回程交差後,又與張鬆、孟達等人聯合謀劃,暗中擁戴劉備爲主,後來就爲劉備當了帶路黨。

這種行爲,說得好聽點,就是良禽擇木而棲,說得不留情面,那就是賣主求榮,和張鬆一個德性!

如果我們不論好壞、不論立場,只從劉備的角度來看,法正就是他的命中貴人!

劉備入主成都之後,開始賞賜分封,給法正發放的獎勵績效是最高的,與諸葛亮、關羽、張飛完全相同,並任命法正爲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公元215年,曹操平定張魯之後,匆匆趕回朝中,他有很多事情要忙,家中要選接班人,朝中還有很多潛伏的保皇派,南方的孫權又在濡須搞事情,曹操只能留下夏侯淵、張郃在漢中鎮守。

公元217年,劉備在益州坐穩之後,法正積極進言,他認爲曹操從漢中抽走了大部分主力,肯定是內有隱患,“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所以應該乘勢急攻漢中,“舉衆往討,則必可克”,漢中定,則霸業成也!劉備爲之振奮,於是拉開了漢中之戰的帷幕。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劉備把並不富裕的家底全都嚯嚯上了,一輩子的奮鬥成果就看這一次了,最終取得了慘勝,終於全面奪取了漢中。在整個過程中,法正獻計獻策,爲劉備奪取勝利起到了奠定性的因素,而且還有親自爲劉備擋箭的記載。

後來曹操親征漢中,聽聞是法正之謀,於是感慨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爲人所教也”,我就說劉備沒這麼大本事,絕對是有人教他了!

曹操這個話,一點都不爲過,在劉備心中,“諸葛亮爲股肱,法正爲謀主”!

劉備進位漢中王,加封法正爲尚書令、護軍將軍;然而,此後不到半年,法正就病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先主爲之流涕者累日”,劉備一連哭了數日。

擱誰能不哭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法正,就沒有劉備的今天!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之後,諸葛亮又爲法正哭了一次,“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六、爲劉封而哭。

劉封本名寇封,爲長沙郡人氏;劉備寄居新野期間,因爲一直膝下無子,就收了劉封爲義子。但是,第二年,甘夫人就生了阿斗,那麼劉封就很尷尬了。

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跟隨諸葛亮入川,立下戰功,被封爲副軍中郎將。漢中之戰,劉備曾讓劉封在陣前挑戰,曹操大怒而罵劉備,“長使假子拒敵,待呼我黃鬚來”,但是劉封並未與曹彰有過交手。

劉備奪取漢中之後,派孟達攻佔了房陵,然後進攻上庸,但劉備又擔心孟達難以取勝(實則擔心難以控制),就讓劉封去統御孟達的軍隊;孟達心中不樂意,就與劉封起了摩擦,但受到劉封的壓迫,心中頗有怨懟。劉封發力,最終拿下了上庸郡,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但對於申氏兄弟,劉封、孟達都不敢掉以輕心,始終防備如敵。

公元219年深冬,關羽困守麥城,多次向上庸求救,但劉封、孟達都沒有施以援手,“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此後就是關羽被擒身亡。

劉備爲之大怒,怪罪到劉、孟頭上。孟達害怕被治罪,又受到劉封的壓榨,就直接打包跑路,向曹魏投降了,然後倒戈一擊當了帶路黨,帶着徐晃、夏侯尚等人猛攻上庸。孟達曾給劉封寫信勸降,但“封不從達言”,還扯書斬使,然後與徐晃等人大戰,最終慘敗,狼狽逃回到成都。

但劉封沒有想到,他是送人頭去了!

劉備深責劉封,怪他欺凌孟達,更怪他坐視關羽之死,必須軍法處置;諸葛亮進言,認爲劉封作戰勇猛而性格剛烈,恐怕日後難以駕馭(爲劉禪鋪平道路),劉備就下了決心,“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劉封臨死前,感嘆自己沒有聽從孟達的勸降建議,“先主爲之流涕”。

劉備是假仁慈嗎?也不見得!

如果困守麥城的是廖化,那麼劉封憑藉死守上庸的表現,也能夠將功折罪了,但偏偏是與劉備“寢則同牀,恩若兄弟”的關羽,暫且不論諸葛亮的進言,不管是出於劉備的情義層面,還是出於關羽的集團地位,或者是爲了給本集團一個交代,劉備都必須處死劉封。

可以說,劉備此舉,既有痛惜,也有無奈,更有對父子之情的愧疚吧,畢竟在劉禪之前,劉備可是將劉封當做親兒看待的!

小結:在現有的史料記載中,劉備曾爲六人而哭。爲田豫、龐統、法正而哭,要麼是惜別人才,要麼是痛失臂膀;爲自己而哭,則是感嘆命運;爲劉表、劉封而哭,則充滿了複雜的感情流露,也算是普通人的真實寫照。從劉備六次爲人而哭來看,大多都是真情流露,而絕非是純粹爲了收買人心而進行的造作之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