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龐統如此聰明,爲什麼會中計丟掉性命呢?

龐統如此聰明,爲什麼會中計丟掉性命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三國時期蜀漢陣營中,劉備最爲倚重的軍事參謀,前期是龐統龐士元,中期是法正法孝直,到了後期就沒有參謀可用了,劉備伐吳的時候,身邊連個可以商量的的人都沒有,這才導致百密一疏夷陵慘敗。如果鳳雛尚在,那麼諸葛亮可以安心坐鎮成都足兵足食,法正和龐統一人隨劉備進取漢中,另一人前往荊州輔佐關羽,那麼三國格局肯定會發生改變,甚至劉備一統三國也不是沒有可能。而龐統之所以在雒城攻堅戰的時候中箭犧牲,劉備是要負很大責任的:當初龐統給他定下上中下三計,如果劉備採用上計,那麼龐統就不會犧牲,採用下計,荊州也不會丟。如果龐統不死荊州不丟,那麼三國爭霸就更好看了。

龐統如此聰明,爲什麼會中計丟掉性命呢?

當年劉備入蜀,採用的是不急不緩的中計,也就是誘殺劉璋帳下名將楊懷、高沛,然後藉口劉璋有錯在先,大張旗鼓地興兵撻伐。其實劉備的吞併西川的用心早已昭然若揭路人皆知,可是他還偏要說好聽的:“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但是劉璋實際就是劉備鍋裏的青蛙,你用猛火亂燉和用溫水煮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謂不急不緩,不過是讓蜀中百姓多遭點罪而已。而正是這個不急不緩的中計,不但把劉備自己陷於極度危險的境地,還白白搭進了龐統一條性命。

龐統如此聰明,爲什麼會中計丟掉性命呢? 第2張

當劉備採用中計向成都進軍的時候,已經有益州從事鄭度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活活餓死劉備,可是比較仁慈的劉璋不肯禍害自己的老百姓,這才讓吃飽喝足的劉備有力氣大張旗鼓地向成都攻擊前進。而龐統也不是在落鳳坡中了埋伏,而是親自指揮攻打雒城的時候中箭犧牲,先有龐統安葬,後來才把那地方取名爲落鳳坡。

在龐統犧牲後,劉備一提起來就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我要是不選這條該死的中計,龐統怎麼會丟掉性命?如果知道後來發生的關羽失荊州、夷陵慘敗,劉備估計會更加後悔:咋就沒采用鳳雛先生的上計和下計呢?!現在咱們該來說說龐統提出來而劉備不肯採納的上計和下計了。其中的上計,說白了就是閃電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看來龐統的軍事才能真不是吹出來的,後來鄧艾滅蜀,採取的實際就是龐統的構想。當年龐統爲了證明自己上計的可行性,還分析了敵人最致命的弱點:“劉璋這個人不會打仗,而且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咱們定能一戰成功!”

要是真按照龐統的上計,劉備根本就不需要頓兵堅城之下,龐統也不需親冒矢石,如果直搗成都,有黃忠魏延衝鋒陷陣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來馳援,那麼荊州即使面對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也會堅持到劉備從蜀中派遣援兵。放棄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劉備爲自己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付出了代價。如果劉備顧及自己“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名聲,那麼他大可以採用龐統的下計。龐統的下計雖然可能會推遲入蜀時間,但是也可以力保荊州不失,還堵住了孫權偷襲成都的咽喉要道:“退還白帝,連引荊州。”這雖然是一條下計,但是卻穩得不能再穩了。如果劉備駐紮在白帝城,就是借給孫權兩個膽子,他也不敢派遣大軍去偷襲荊州——劉備會抄了他的老窩。

但是歷史不能推倒重來,一樣雄才大略的劉備一時糊塗,偏偏選了這條要命的中計,這才爲後來的一系列悲劇埋下了伏筆。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劉備像曹操那樣只求目的不擇手段(其實劉備也是不擇手段,只不過那手段是掩藏在仁德的面具之後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閃擊戰拿下成都,那麼蜀中就不會兵連禍結打了一年多,雙方的損耗其實都是在傷劉備的元氣。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採用上計,諸葛亮張飛趙雲都不用離開荊州,只比諸葛亮大兩歲的龐統也能多幹三十年,沒有夷陵之敗,劉備也不會那麼早憋屈死,蜀漢的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

當然,筆者這裏也有點事後諸葛亮站着說話不腰疼,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未必比劉備做得更好。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如果劉備採用上計閃擊成都,或者採用下計退守白帝,那麼三國形勢又將如何發展,劉備有可能一統三國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