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曹操臨死之前,爲什麼是殺楊修?

曹操臨死之前,爲什麼是殺楊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臨死之前,爲什麼是殺楊修?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親口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自己的所作所爲,自己的立場,楊修心裏非常明白。同樣的,一樣的作爲,一樣的立場,爲什麼曹操沒有殺司馬懿呢?

曹操臨死之前,爲什麼是殺楊修?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捲入世子之爭的鬥爭當中,這本來就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情。歷來皇儲之爭,失敗者往往都是被滅門。這一點楊修非常清楚,那麼楊修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導致曹操動了殺心呢?

應該說,在前期,楊修以及他輔佐的曹植是佔盡優勢的。曹操是個聰明人,自然喜歡聰明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兩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聰明百倍。因此,從曹操內心深處來說,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選。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操喜歡節儉,反對衣着華麗。曹植正好也不尚華服。曹操喜歡考驗自己的兒子,而曹植每次對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寵愛曹植,甚至有立曹植爲世子的打算。

當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舉止放浪形骸,飲酒沒有節制。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觀察,到底是穩重的曹丕好,還是聰明的曹植好?

於是兩人身邊的謀士也被列爲觀察的對象,曹植身邊的謀士是楊修、丁儀、丁廙兩兄弟,曹丕身邊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羣、朱鑠、吳質。曹植的首席謀士是楊修,而曹丕的首席謀士是吳質。那麼司馬懿呢?其實司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馬懿隱藏的更深。依照司馬懿低調的性格,他是不會重度參與世子之爭這件事情的。

(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爲太子所信重。

司馬懿並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幹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爲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爲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合、邊疆將領考察,形勢分析等等。至於那些與楊修鬥爭的事情交給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吳質。

吳質非曹丕府人員,無故不能接觸曹丕。因此,曹丕爲了請教吳質,每次都讓人把吳質藏到箱子裏面,然後偷偷運送進府。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楊修所發現,於是楊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派人來查看此事。

吳質於是心生一計,他讓曹丕照舊擡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裏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發現箱中只是衣服而已,並沒有藏人。於是曹操對楊修心生懷疑,認爲楊修爲了陷害曹丕而不擇手段。這是兩人第一次交鋒,楊修失敗。

曹操後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臨時應變能力,讓兩人帶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對城門交代,不到規定時刻,不允許任何人出城。

吳質給曹丕的建議是:遇到城門宣讀王令,能過則過,不能過要尊令返回。而楊修給曹植的建議是: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擋者斬之。

曹操是個法度的倡導者,曾經爲了實踐法度而割掉自己的頭髮來示衆(曹操馬驚,踏壞了麥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夠遵守法度。而城門開啓時間是預先約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請示。而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竟然違反法度闖門而去,甚至還殺了門守。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壞法度是大事。於是曹操心裏有了底,隨後賜死了楊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脩遂以交構賜死。

楊修被賜死的理由是交構罪,交構的意思是離間。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楊修惡意製造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矛盾,離間他們之間的兄弟感情。甚至離間曹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自然感情,摻雜曹家家務事情太多,不得不處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時經過漫長的觀察,心中開始傾向於曹丕。在曹操向賈詡詢問世子人選時,賈詡舉了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隨之定下了立曹丕爲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爲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楊修真的對曹植好,就應該規勸曹植收斂自己的行爲,戒酒戒行,多做實事。但是結果卻是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楊修一味的去猜測曹操的想法,幫助曹植討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猜度別人的小心思,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政能力,這一些楊修都沒有教會曹植。

相反的,在楊修的幫助下,曹植越來越狂妄自大,以至於最後醉酒駕車夜闖司馬門。曹操徹底怒了,終於對曹植徹底失望,也對楊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那麼必定要放棄曹植。而曹植身邊的謀士在一日,對曹丕都是個威脅。曹操不忍心殺掉曹植,那麼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鋒利的刺就是楊修。於是順理成章的,楊修就要被處死。

反觀曹丕,曹丕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自己當上世子,身邊的謀士也隨之平步登雲。那麼曹操爲什麼不討厭曹丕身邊的謀士呢?

以吳質和司馬懿爲例,兩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曹丕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司馬懿教會曹丕別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吳質在曹操率兵出征時趕緊勸曹丕大哭,曹丕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寫一句文采斐然的詩句,只是大哭一場就感動的曹操淚流滿面。

反觀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顯得是那麼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表現過於積極,讓人心生討厭。而曹丕則顯得要穩重和平和許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於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的過於明顯。甚至於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於是曹操以交構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和吳質,他們兩個都教會曹丕要低調,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後,這個目標果然實現。而結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