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人也擺地攤,揭祕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

古人也擺地攤,揭祕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也擺地攤,揭祕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1、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

古代沒有“城管”這一說法,雖然朝廷對經濟行爲管控極爲嚴格,但是允許地攤經濟的存在,我們在觀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以及在觀賞古代繪畫藝術作品的時候,也往往能夠看到古代繁榮的地攤經濟。在一定的程度上,古代地攤的繁榮程度,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經濟的繁榮程度。

地攤經濟,也許是最爲原始、最爲初始的經濟方式之一了。在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實行刀耕火種、羣體生活,搞地攤經濟實在是沒有這個必要,也不可能。但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逐步產生了奴隸社會的萌芽,一部分生產資料開始歸私人所有,到了奴隸社會之時已經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此時人們便產生了交易的需要。先是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少量的“物物交易”,後來隨着交易人羣的激增,地攤經濟便出現了,人們之間約定在特定的地點搞地攤經濟進行“物物交換”,以滿足各自的需求。

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地攤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準,成爲一種普遍的現象。周朝的“開國第一功臣”姜子牙就曾經擺過地攤,姜太公擺地攤賣的是麪粉,有本連環畫就叫《姜子牙賣面》。不過太公先生並不把心思放在賺錢上,所以最後折了本,被老婆大人痛罵一頓,後來又去擺地攤賣吃的,還是虧了本,太公先生的老婆大人就失去了耐心,果斷與太公先生斷絕了關係,改嫁另一個能夠謀生的農夫。後來,姜子牙前妻知道太公先生就是大周王朝的“第一開國功臣”,官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悔不已,於是找一根繩索了結了性命。至今還流行一個歇後語:“姜子牙擺地攤買麪粉——虧了本”。

古人也擺地攤,揭祕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

姜子牙先生確實沒有經商頭腦,所以擺地攤賣個麪粉都虧了本。但是,姜子牙後來當了丞相,相當於是政府首腦了,即便他不會做生意,但是因爲擺過地攤,所以不反對農民和小商販擺地攤,也沒有建立一支強悍的城管隊伍去管理那些擺地攤的人。也許,姜子牙是對擺地攤的人存在同情之心吧,認爲他們擺地攤真不容易,否則他當初怎麼擺個地攤賣個麪粉就折了本呢?不過,實際上的情形是,古代許多擺地攤的人,都是能夠養家餬口的,促進了就業和再就業,對於保障民生極爲有利,因此古代沒有建立城管隊伍、准許國人擺地攤,是極具經濟智慧的。

秦朝的時候,地攤經濟在周朝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秦始皇嬴政再殘暴,也沒有出臺不准許人們擺地攤的禁令。並且,還通過修路、統一貨幣、統一語言等促進了地攤經濟的發展。秦朝、漢朝時期的政府,還加強了對地攤經濟的管理,專門建立“市”,在“市”內准許人們擺地攤,各種吃喝玩樂的東西都有,也有人在“市”內耍猴戲、舞槍弄棒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和施捨幾個錢的,官府對他們也不徵稅、也不以非法經營的理由進行查處,只不過“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分開來。

唐朝時期,官府對“市”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地攤經濟進一步繁榮起來。到了大宋王朝,簡直是,地攤經濟的那個繁榮,達到了巔峯狀態了,這個從《清明上河圖》中便可看出來。看看人家大宋人民政府的管理,其水準之高是前朝無法相比的了。

在古代,某些時候,皇宮也是准許擺地攤的,皇宮裏邊的皇室成員和貴族也會出來湊熱鬧。南朝時期,齊國皇帝蕭寶卷,就喜歡在皇宮裏邊親自擺地攤賣豬肉,不知這位皇帝是在體驗市場還是純屬鬧着玩。

元朝的蒙古人,估計應該是“草皮地攤”了,買賣的東西應該是牛羊、生活用品等居多。明朝、清朝時期,地攤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早在明朝便以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這和地攤經濟多少還是有點關係的。

古人也擺地攤,揭祕地攤經濟的發展歷史 第2張

2、宋朝的地攤經濟詳細介紹

古人的智慧,讓我們今天都折服,我們不禁想問,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擺攤的?一千多前的地攤風景是怎麼樣的繁華?在北宋開始,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就下令開封府不實習宵禁,商業買賣時間不受限制,從此百姓們晚上紛紛走上街頭,沒錢的就看新奇看熱鬧,有錢的就逛街買東西。

開封府當時人口多達130萬,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中心人口也不到100萬,想象一下,當初開封府的人口可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沒有之一。

古代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聽書看戲都是要去街上的,在家裏你就只能看書或者睡覺,漫漫長夜無心睡眠的宋朝人,紛紛晚飯後走上了街頭。“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這句形容宋朝夜市的句子,把一切的繁華概括了,小攤小販紛紛走上街頭叫喊售賣,街上熱鬧似錦。

當時開封府不計其數的小攤販都是以居住在開封府附近的農民爲主,也有不少的農民棄農爲商,有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的流動攤販,也有在固定攤位點售賣農產品的農民。

一般售賣的商品都是農民自家生產出來的,比如雞蛋、魚、雞鴨、樹上摘的水果,還有一些手藝人制作的比如凳子,扁擔籮筐簸箕等等。也有一些人靠着祖傳的手藝賣吃的,比如賣煎餅的小攤,賣包子的小攤,賣各種糕點的商販,還有賣蜜餞賣乾果的各種小吃。

宋朝可是個吃貨天堂,現在有的美食,宋朝基本上都有,當然街邊少不了給人看相算命的攤販。《東京夢華錄》曾經記載,東市賣時令水果小吃,西市賣生活用具用品,可以看出在古代,對地攤經濟也是有規章的,而不是一味的亂擺。

3、古代地攤的狀況

古代地攤一條街叫做列。街道上市門按時開閉。市中有市樓,又稱亭、旗亭或市亭,管理市的官署即設於此。比如唐朝,長安東西市爲市令,其他城市爲市長。市門有監門卒把守、攤販按經營商品種類分別排列。

關於地攤的規定,《關市律》中有很詳細的描述。封建皇室對市的管理很嚴格。所以地攤的經營也正規了許多。當時邊境地區主管市的官吏,亦稱胡市,從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貿易。駐軍之處有時亦立軍市。

秦漢時期,在小縣、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沒有垣牆樓屋的定期集市比戰國時期增多。關於市中交易和管理的職責,秦、漢法律中的《金布律》。

爲了便於經營管理,市內店鋪和地攤,在封建社會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交易形式。休市之後還有存放貨物的倉庫。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這種市集是農村之間以至城鄉之間物資交換的會合點。一直到現今社會,很多農村地區依然以趕集的方式進行交易活動。此外,漢代在邊境關隘還設有關市。

在市中營業的除私商外,官方也派人來出售官營手工業產品及官方所掌握的其他物資。由此可見,地攤在中國古代都有進行交易的固場所,當時人們都叫做市。秦漢時,在京都、郡、國乃至大縣城內,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區設立並由官府管理的市。

當時的集市與居民所住的居民區嚴格分開。市周圍建有垣牆,便於集中管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地攤的管理還是很先進的。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歷經千年,現在地攤這種形式又開始興盛起來,無論怎樣都是爲了人們更好的生活。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地攤古代便有,古人靠擺地攤便能養家餬口,地攤也是繁榮程度標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