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代,三足鼎立,人才輩出風起雲涌的璀璨時代,每一個鮮活的三國人物幾乎都有着自己的過人之處,在亂世之中一展雄風。但是同樣也有着一無是處之輩,靠着家族最後的榮光,漢室最後的餘威以及歷代遺留的殘兵敗將在這亂世之中苟延殘喘,成爲真正的梟雄和霸主逐步崛起的''經驗寶寶''。

蜀漢後主劉禪,作爲三足鼎立之一的第二代君主卻成爲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劉備白帝城病逝,託孤諸葛亮輔佐趙雲三進三曹營救下的阿斗劉禪,但是最終劉禪卻還是辜負了衆人的期望,甚至在亡國投降後樂不思蜀,成爲世人的笑柄。但是作爲三國之一蜀漢建立者劉備的後代,有着如臥龍諸葛亮、武聖關羽等絕世人才的輔佐和培養,劉禪真的就一無是處,只知貪圖享樂嗎?亦或是這時劉禪自己可以的藏拙自保呢?

少年劉禪 聰慧好學

劉禪出生於建安年間,是劉備的小妾甘夫人所生,而從劉禪從小的經歷而言,他並非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劉禪自幼便跟隨劉備四處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對於民間疾苦更是銘刻在心,深惡痛絕。隨後有接受有着臥龍之名的諸葛亮的悉心調教,學習各類名著典故以及治國之策,又拜伊籍爲師勤學苦讀,甚至對於騎射武藝也有是十分看重,曾經在成都縣外十五里的沙頭練習射箭的技藝。作爲劉禪的半個老師,軍師諸葛亮對於劉禪的評價也是極高,認爲他年方十八,天資聰慧,仁德勤政,禮賢下士。

如此看來劉禪的功底並不差,即便諸葛亮的評價帶有一點給面子和誇張的色彩,學識和智慧也是多少有點的。而從劉禪從小便接受父親仁德思想的薰陶,成熟穩重的心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而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性格和心性的養成,讓劉禪成爲了一個愛好平和,不熱衷於打打殺殺的君主,甚至對於帝王之位也並非渴望至極,劉禪所期許的僅僅是平靜的生活。

但是作爲一國之君的繼承人劉禪命不由己,在繼承皇位後劉禪也是繼承了父親劉備的知人善任和仁德之心,關心百姓疾苦,昏庸殘暴等貶義詞在其身上絲毫找不到。作爲一國之君,劉禪的資質不足以讓蜀漢能夠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但是作爲穩定一方的君主劉禪已經是綽綽有餘了,或許是同時代的諸多風流人物太多,羣星璀璨之下,劉禪的資質實在難以入世人的法眼,而作爲劉備的後代更是讓其揹負上了太多的目光和希冀。

隨着東吳奇襲荊州,五虎上將之一的關羽敗走麥城身死,蜀漢和東吳的聯盟劉備舉國之力爲弟報仇後便徹底名存實亡。夷陵之戰大敗,蜀漢元氣大傷,劉備自己也是最終病逝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年僅十六歲的劉禪就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境遇下臨危受命接手艱難困苦的蜀漢基業。

而作爲輔佐重臣的諸葛亮更是爲了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年年北伐希望爲蜀漢打下天下,復興漢室。但是從其所著的《出師表》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始終將劉禪當做孩子,即便自己北伐之時也始終對其放不下心。如此謹慎的性格,反面也表明諸葛亮不善於任用人才和下放權力,所以需要其事事親爲,最終導致蜀中無大將,北伐也是壯志而去,失意而歸,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甚至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五丈原。

在諸葛亮主政的十四年間,劉禪始終對於諸葛亮提議休養生息,不應勞師動衆的北伐,但是一心報恩的諸葛亮怎麼聽得進去,再加上諸葛亮始終將劉禪當做小孩,其有建設性的建議也就一笑而過。劉禪深知自己各方面都不如諸葛亮,而其又位高權重,自己性格溫和自然對於其唯命是從,即便自己心中有想法也只有深埋心底,等待時機。韜光養晦不僅是對於蜀漢的治理,更是自己在朝堂之上的應對之策。

臥龍已去 劉禪當立

隨着諸葛亮的病逝,劉禪韜光養晦十幾年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機會,諸葛亮這樣的千古之才過後又有誰能夠讓劉禪唯命是從呢?劉禪逐漸開始展現其作爲蜀漢後主的光芒。

劉禪掌權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重新編排蜀漢重臣,任命蔣琬爲大司馬,姜維爲衛將軍,主管軍事;費禕爲尚書令,主管政務,彼此之間互相制衡,自己的皇權也可以得到保障。在蔣琬死後,劉禪的野心也逐漸凸顯,將丞相制度廢除,自己開始獨掌國家大權。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

(劉禪掌權 治國有方)

在劉禪執政期間,並沒有被諸葛亮認定爲反骨的魏延斬盡殺絕,劉禪念及其前功將其厚葬,還將當初親手斬殺了魏延的楊儀藉機貶爲庶民,此舉爲劉禪很大程度上籠絡了蜀漢武將的忠心。

而在隨後面着地方郡縣夷人作亂的突發情況,一方面是蔣琬提出的立刻出兵鎮壓的建議,另一反面是朝廷和議之下不可行的決定,劉禪果斷選擇了派人前去勸說蔣琬。在隨後和諸多大臣的商議和討論之中,劉禪認爲作亂的勢力還是心存漢室,可以通過結交的方式化解動亂,並且最終成功解決了動亂。後主劉禪的這一水平體現了他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善於傾聽建議,果斷作出處理,何來昏庸之名?

後來面對着真心前來投降的魏將夏侯霸,劉禪更是不計前嫌冊封其爲將軍,並且好言安撫,化解了上一輩人之間看似難以化解的恩恩怨怨,這種手段何來無能之名?蜀漢在失去了劉備諸葛亮等領導核心,失去了五虎上將的主要戰鬥能力,劉禪還能夠維持國家二十七年的統治,何來扶不起的阿斗之名?

寵信宦官 樂不思蜀

劉禪晚年專寵於宦官黃皓,導致曾經還是一個小小黃門的宦官通過皇帝的寵信逐漸培養出了巨大的勢力,而當姜維發覺之時已經爲時已晚,黃皓在朝廷的根基已深,最終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蜀漢的實力也被大大的消耗。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 第2張

隨後在司馬昭攻破蜀漢後,還有着殘餘勢力的劉禪自知回天乏術,便受降被封爲安樂公。但是司馬昭還是對劉禪不放心,便用一羣舞女天天取樂劉禪,作爲試探。當司馬昭問劉禪過得如何之時,劉禪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追隨劉禪的舊臣連連搖頭,失望透頂,勸說他下次以淚洗面,請求回到蜀地,而劉禪便照做,卻將背後建議之人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見此認爲蜀漢最後的血脈已經無力再東山再起,便放劉禪回蜀地,最終劉禪享年六十四歲,平平安安度過餘生。

後世對於劉禪最大的批判莫過於這兩件事情,但是其中卻是蘊含諸多玄機。劉禪重用宦官,一方面是發泄心中多年來被諸葛亮輕視的抑鬱,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制衡姜維的帝王之術,只可惜最終並沒有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而樂不思蜀的典故,表面上是劉禪的昏庸和貪圖享樂,實則是劉禪爲了回到蜀地,以求自保的主動示弱。倘若司馬昭第一次詢問時,劉禪便哭天喊地,請求回到蜀地,司馬昭必然認爲他還有想東山再起之心,歸蜀自保的願望也就永不可能,甚至還會面臨斬草除根的性命危險。而劉禪這樣的一頓操作,讓司馬昭認爲劉禪沉醉於享樂之中,只是一副任人魚肉的傀儡罷了,纔有了劉禪保暖性命回到蜀地的機會。

結束語:劉禪的歷史形象我們不排除受到了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惡意醜化,畢竟作爲一部文藝作品,需要更多引發讀者討論的內容,不論是讚美還是貶低。而我們在認定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之時,不能因爲周遭環境的影響而隨波逐流,要有這獨立而不同的思考,否則歷史對於我們而言只是死記硬背的文字和紙張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