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爲何馬援卻投奔劉秀呢?

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爲何馬援卻投奔劉秀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援是東漢開國功臣,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爲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歷朝歷代,忠臣良將不乏其人,但奸佞小人也與之同生。小人多以讒言進身,也以讒言殺人於無形。讒言就如同洪水猛獸,不僅殺傷力強,而且無孔不入。"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說這句話的人叫馬援,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後人,"馬革裹屍","老當益壯"說的都是他。

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少年喪父的馬援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志向,做事也從不拘於常理。這不,憑藉着一身的才學,做了督郵,卻因見犯人可憐而私自將其釋放,自己也不得不亡命天涯,奔走絕域。不過馬援的運氣還是不錯的,不久後就遇到朝廷大赦。按理說這大赦了,也該回來了。但馬援卻又在當地養起了牛羊,幹起了畜牧業。

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馬援靠養牛羊也能養出名來,前來依附於他的人不下百戶。就這樣,馬援過上了種田放牧,賙濟窮人的生活,日子也算安逸。但馬援胸中的大志卻絲毫未減。什麼"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那是馬援常掛在嘴邊的話。

初入仕途,臣擇君主

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爲何馬援卻投奔劉秀呢?

到了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原本應該躲避戰亂的馬援卻出任新莽的新城大尹。但新朝終歸是無力迴天,沒過幾年就滅亡了。新朝滅亡後,馬援逃至涼州避難。不久後,劉秀建立東漢。馬援的哥哥馬員要去投奔劉秀,想讓馬援一塊去。但馬援卻選擇了當地的割據軍閥隗囂,以觀其變。

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任命其爲綏德將軍,但凡有什麼大的決策,都會找馬援商量。作爲割據軍閥,隗囂一直在猶豫該投奔誰。就在這個時候,公孫述在蜀地稱帝了,隗囂便派馬援去探聽虛實。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好友,按理說應該熱情款待。但公孫述卻跟馬援玩起了虛套,說要封馬援爲侯爵。

馬援一眼就看穿了公孫述的心思,毅然返回隴右,勸說隗囂投奔光武帝劉秀。就這樣,馬援又攜帶隗囂的書信來到洛陽,面見了劉秀。還以"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的言論直言進諫。劉秀對馬援的學問和膽識十分佩服,邀馬援同他一起南巡。南巡結束後,劉秀派太中大夫持節相送。

在馬援的勸說下,隗囂歸順了漢朝,並把自己的長子隗恂派到洛陽去做人質。馬援便自請去上林苑屯田了。但隗囂聽信了部將王元的挑撥,想佔據隴西,好稱王稱霸。馬援見此狀況,多次寫信,好意相勸。隗囂一意孤行,竟起兵與朝廷對抗。

馬援一看勸說無效,忠義難兩全,只能取忠舍義了。劉秀率兵親征,馬援"堆米爲山",分析戰局,幫助劉秀平定隗囂。

征戰四方,馬革裹屍

從新朝末年開始,塞外羌族就不斷侵擾邊境,還有不少羌族趁中原混亂之際入居塞內。金城一帶屬縣多爲羌人所佔據。馬援的頂頭上司來歙上書說,隴西屢有侵擾禍害,除馬援外,無人能平。建武十一年,劉秀任命馬援爲隴西太守。

馬援以騎兵打頭,步兵隨後,在臨洮一戰便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守塞羌人一下子就被嚇破了膽,八千多人望風而降。而在浩亹佔據要隘抵抗的羌族部落,也被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營地,打了個措手不及。此戰下來,馬援大獲全勝,斬首千餘級。作戰時,馬援總是身先士卒,飛箭將其腿肚子都射穿了,他依舊衝在最前面。

兩年後,武都參狼羌又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親率四千人前去征剿。馬援命令部隊取形勝之地駐紮,斷絕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以逸待勞。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只得帶領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安定。羌人一聽馬援的大名都聞風喪膽。

建武十七年,嶺南叛亂,光武帝劉秀封馬援爲"伏波將軍"。馬援一平嶺南,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被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凱旋歸來,親友們都來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怎知馬援立馬就不高興了,認爲自己的功勞不足以有此封賞,孟翼應該說些居安思危的話來。於是馬援說道:"邊疆戰事未歇,不應想着功名利祿,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後南方武陵暴動,"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但又無人率兵出征。就在這時,六十二歲的馬援,主動請求出徵。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便沒有答應他的請求。誰知馬援再次當面向光武帝請戰,還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還能披甲上馬,斬敵於馬下。

光武帝拗不過他,便準他試試。馬援身披鎧甲,手握兵器,一個飛身就上了馬。他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間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光武帝見馬援豪氣不減,雄心未已,很受感動,於是派馬援率中郎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和四萬士兵遠征武陵。

臨行前,馬援對老友杜愔說,自己受國家厚恩,奈何年事已高,時日無多。常以不能死於國事而深感恐懼。現在有了出征機會,死了也心甘瞑目。馬援一到達陣地後,蠻兵便想趁着馬援軍陣腳未穩,正面出擊,結果反被馬援打了個措手不及,斬俘兩千餘人,蠻兵只得逃入竹林中。

在此之前,當部隊行進到下雋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壺頭山,一是經充縣。壺頭山近,但水勢洶涌,而充縣路途遠。耿舒想從充縣出發,而馬援則認爲,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說明情況,請光武帝裁決。光武帝也猶豫不決,但最終同意了馬援的意見。

由於水勢湍急,船隻無法上去,加上入暑,天氣炎熱,許多士兵得了暑疫。馬援也身患重病,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堅持出來觀察瞭望敵情,手下將士們深爲其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熱淚橫流。不久後,馬援大破蠻兵,病死疆場,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

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爲何馬援卻投奔劉秀呢? 第2張

小人進讒,蒙冤葬野

就在馬援率軍進駐壺頭後,耿舒給自己的兄長耿弇寫了份狀告信,讓狀告馬援。信中說馬援用兵如胡賈,貽誤了最佳戰機,將戰事失利全都歸咎於馬援。耿弇收到此信,立馬奏知光武帝。光武帝看了信後,很是生氣,便派虎賁中郎將樑鬆去責問馬援,並命他代監馬援的部隊。只是樑鬆還沒有到,馬援就已經病死疆場了。

眼看有此良機,樑鬆怎麼能輕易放過,他對馬援可謂是恨之入骨。當年馬援患病,樑鬆前去探望,向馬援行禮,馬援以自己和其父是朋友,長幼輩分不能亂爲由,並未回禮。樑鬆便記恨馬援。後馬援南征交趾時,聽說自己的侄兒亂髮議論,譏刺別人,還跟一些輕狂之人來往,便寫信勸誡他們。

馬援在信中舉杜季良爲例,杜季良的仇人以馬援的信爲據,上奏章控告他行爲輕薄,亂羣惑衆。而樑鬆、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僞,敗亂我中華。光武帝覽此奏章後,十分惱怒,把竇固、樑鬆召來嚴加責備,並且把奏章和馬援的信給他們看。二人叩頭流血,才免去罪過。至此,樑鬆對馬援恨之入骨。

所以樑鬆乘機誣陷馬援,光武帝追收馬援新息侯印綬。所謂"牆倒衆人推,鼓破萬人捶"。馬援死後,朝中也有多人上奏彈劾,說馬援征戰期間,曾搜刮了一車珍寶,運回自己府上。其實所謂的一車珍寶,不過是馬援運回的一車薏苡。馬援由於長年征戰在外,所以患有風溼病。薏苡能治療筋骨風溼,避除邪風瘴氣。

當初南征交趾時,馬援見當地的薏苡果實碩大,所以班師回京時,便拉了滿滿一車,準備用來做種子。看着馬援拉了一車東西回來,朝中官員都以爲是珍貴稀有之物。於是權貴們都巴望着能分一點,但都被馬援婉拒了。他們便紛紛議論,說馬援的壞話。但那時馬援正受光武帝器重,所以沒人敢跟皇帝說。馬援死後,他們紛紛上書,光武帝愈加憤怒。

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爲何如此震怒,也不知道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懼不安。當馬援的屍體運回後,家人不敢埋入原來的墳地,只得買了城西幾畝地,草草埋葬。馬援的賓朋故舊,也不敢到馬家去弔唁,景況十分淒涼。

馬援下葬後,其妻子兒女們到朝廷請罪。光武帝拿出樑鬆的奏章給他們看,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的委後,先後六次向皇帝上書,申訴冤情,言辭悽切。光武帝這才命令安葬馬援。一直到建初二年,漢章帝纔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加策封,追諡馬援爲忠成侯。

馬革裹屍還,終究抵不過小人的讒言。伏波將軍馬援的死,讓後人見識了讒言殺人於無形的厲害。但是,事情還不僅僅如此,更層的是,政治的需要和權力的鬥爭。作爲一個武將,他爲了立功疆場,不惜馬革裹屍。但那又能怎樣呢?再大的功勞,在利益爭鬥面前,他也僅僅只是個犧牲品。這就是武將的悲哀吧!畢竟,政治上的較量,比戰場上的廝殺殘酷得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