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小夥的辮子有多髒?他們多久洗一次?

清朝小夥的辮子有多髒?他們多久洗一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菼是清朝官員,他曾在《江陰城守紀》中寫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清朝,不按規定剃髮就會被處死,俗稱“剃髮令”。1645年,清順治皇帝發佈了剃頭令,規定任何人都必須剃髮,不得以任何藉口來躲避剃髮,拒不剃髮的只有死路一條。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

,在入關前,都是遊牧民族,在草原上隨時遷徙,沒有固定的住所,滿頭的頭髮難以打理,把前面頭髮剃光,後面頭髮紮成辮子就逐漸變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後來就變成了遊牧民族的標誌。

至於爲什麼要留這種髮型,相傳是努爾哈赤在統治女真部落的時候,束機能是女真族人都尊敬的人,束機能兩鬢與前額天生禿髮,由此有個外號叫

禿髮束機能

,努爾哈赤想了辦法,就

讓所有人都留辮,大家既不會排斥,也實現了女真各部落的團結。

清朝小夥的辮子有多髒?他們多久洗一次?

清軍入關以後,爲何讓漢人也要留辮呢?據記載,清朝頒佈這個強制規定都是源於一個叫

孫之獬

的漢人,他爲了討好清軍,就學滿人剪了一樣的髮型,結果上朝時,

滿人和漢人兩派都不接受他,受到排擠的他,就向多爾袞建議全天下的人都留一樣的髮型,以便統治。

多爾袞聽後覺得言之有理,

一方面鎮壓造反的人

,另一方面也能實現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權,讓漢人臣服。雖然漢人一直遵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成年以後就沒有剪過頭髮,不論男女,都要把頭髮用髮髻盤在頭頂。但是民不與官鬥,

反抗的也沒有好下場,正如嘉定地區的人因爲抗清

反剃

遭遇了三次屠城

。後來的人自然而然就遵從了這一規定。

這辮子的髮型也經過了很多次的變化,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的留着陰陽頭,梳着粗黑的大辮子是晚清的時候才流行的,最初的辮子是以細爲美,細到什麼程度呢?據記載,能穿過銅錢中間的孔的辮子纔是最標準的,即只留頭頂的頭髮,周圍的頭髮全剃,形如一縷金錢,中心部位的頭髮結成辮子如鼠尾,取名爲

“金錢鼠尾”。

辮子的長短,粗細的變化,沒有人特意提出,也沒人提出異議,上至皇上,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很自然的就接受了這個形式的變化。

就好似時尚潮流,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晚清,辮子雖然變成一種標誌,但是接踵而來的問題也讓衆人犯難。髮量的增加和辮子長長,每次自己清洗都很麻煩,於是大街小巷的理髮師應運而生。

這些理髮師傅都肩挑一根扁擔,扁擔上理髮的工具一應俱全,還自帶火爐,隨時都有熱水供應,可謂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會因此經常洗髮,這對於貧苦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些人一個月甚至半年洗一次頭髮纔是最常見的。那頭髮的髒污程度可想而知,

有傳教士評價晚清的辮子,因爲受不了辮子散發的氣味,他們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辮子的歷史經歷了

兩百多年,是奴役的象徵。

在衆人心中已形成了只要大清還在,辮子的傳統就會一直流傳下去的概念。所以在晚清,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的興起,就以不留辮子來表示反抗清朝的統治。事實上,伴隨着人民思想的覺醒,很多有志之士就提出不留辮子的想法,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康有爲,就向光緒皇帝提過建議。雖然被否定,但是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朝堂上關於不留辮子的說法不絕於耳。

直到清末,剪辮逐漸盛行。

諷刺的是,以前拒絕留辮演變成了拒不剪辮,當作寶貝似的留着,不知是否因爲擔心會有殺身之禍。不少學者都針對此現象發表文章。從清朝人不願剪髮不難發現

經過了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人民心中早已形成了奴役思想,這是根深蒂固的。

即便後來的清朝敗落,封建制度廢除,思想落後的老百姓,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受到了壓制、剝削也未曾想過抵抗。可以說,

被迫剪掉辮子的那些人,心中的辮子依然存在,不想輕易的去改變生活方式,要實現接受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