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爲什麼讓吳起形象坍塌?

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爲什麼讓吳起形象坍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爭,是人類爲了追逐生存資源與利益的一種極端行爲。從古至今,戰爭帶給人類的慘痛損失,令人痛心疾首,有“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之說。但是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戰爭卻始終如影隨形地始終伴隨左右。野心家想利用戰爭掠奪地盤和財富,而善良的人們也被迫通過戰爭保家衛國。

既然戰爭成爲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那麼,如何在戰爭中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戰勝敵軍,獲取最後勝利,就成爲人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兵法學也就應運而生。兵法,作爲古人對戰爭規律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總結,歷來受到軍事家們的極度重視。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一個特有名詞:“孫吳”。“孫吳”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兩個傑出的軍事天才,孫武和吳起。他們不僅是善於用兵、屢戰屢勝的名將,而且還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在兵法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

孫武的《孫子兵法》,與吳起的《吳子兵法》,並稱爲古代兵法的代表作,他們留下的軍事思想,也一直被歷代軍事家奉爲圭阜,沿襲數千年而不衰,時至今日仍然受到世界各國軍事界的廣泛重視。

然而,離奇的是,孫武和吳起同爲古代軍事天才,兩人的軍事成就和才華不相伯仲,但兩人的身後獲得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孫武被譽爲一代兵聖,無論知名度和美譽度,都要遠遠高於吳起,贏得人們的千年崇敬。

而相比之下,吳起就要落寞得多,人們在肯定他的軍事才能的同時,對他的爲人卻普遍不能認同,評價極低,甚至很多知名歷史人物都對吳起進行過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使得吳起簡直聲名狼藉,與他的軍事才能形成極大反差。

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爲什麼讓吳起形象坍塌?

吳起的生活年代略晚於孫武,他是戰國時代衛國人,出生在一個富裕之家,“家累千金”。吳起少有大志,渴望幹一番出人頭地的大事業,但卻始終未能如願。他於是拋家舍業來到魯國,最終獲得魯國國君信任,成爲魯國大將,從此人生掀開新篇章。

吳起一生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任職,他先後指揮三個國家的軍隊,屢次擊敗強大不可一世的齊國和秦國,威名赫赫,所向無敵。縱觀他一生打過的勝仗,無論是規模、次數、對手的強大程度,都要遠遠勝過孫武。

而吳起的《吳子兵法》,其軍事價值也絲毫不亞於《孫子兵法》,其中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用兵之害,生於猶豫,三軍之災,起於狐疑”,“治衆如治寡”,都被視爲經典的用兵治軍格言。

但吳起爲什麼沒能贏得和孫武一樣的美名?這要從白居易的一首詩說起。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詩評價吳起:“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意思是說,當年的大將吳起,母親死了他卻不回家奔喪安排後事,他的心地簡直不如飛禽烏鴉,烏鴉還知道反哺之義。

白居易爲什麼會如此痛斥吳起?原來,《史記》記載,吳起在發跡之前,離開衛國老家來到魯國,好不容易纔得到魯國國君認可,任命他爲武將。但偏趕上這時他的老家來人,告訴他母親去世了。按照古代慣例,作爲兒子的吳起要回家料理後事,並且要守孝三年。但如此一來,他剛剛獲得的武將職位自然就要丟棄了。於是爲了自己的前途富貴,吳起硬着心腸沒有回家爲母親辦理後事。

在極度重視孝道的古代,吳起的這種行爲是絕對不能被許可的。別說他只是一個諸侯小國的武將,日後明朝宰相張居正權傾朝野,母親死後他沒有遵守回家“丁憂”守孝的規矩,差點被文官們罵死,成爲一生污點。

因此吳起的這個舉動,也被視爲貪戀富貴、背棄人倫大道的可恥之舉,受到後人一致批判。曹操就曾批評過他“散金求官,母死不歸”,明代學者黃道周也曾指責他“吳子忍人,怒誅笑謗,母死不歸”。其中數白居易的詩句影響力最大,白居易是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流傳天下,使得吳起吳起的形象也因此崩塌,他沒能贏得後人的認可和美譽,也就順理成章了。

參考史料:《史記》《白香山集》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繫。  戰爭,是人類爲了追逐生存資源與利益的一種極端行爲。從古至今,戰爭帶給人類的慘痛損失,令人痛心疾首,有“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之說。但是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戰爭卻始終如影隨形地始終伴隨左右。野心家想利用戰爭掠奪地盤和財富,而善良的人們也被迫通過戰爭保家衛國。

既然戰爭成爲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那麼,如何在戰爭中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戰勝敵軍,獲取最後勝利,就成爲人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兵法學也就應運而生。兵法,作爲古人對戰爭規律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總結,歷來受到軍事家們的極度重視。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一個特有名詞:“孫吳”。“孫吳”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兩個傑出的軍事天才,孫武和吳起。他們不僅是善於用兵、屢戰屢勝的名將,而且還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在兵法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

孫武的《孫子兵法》,與吳起的《吳子兵法》,並稱爲古代兵法的代表作,他們留下的軍事思想,也一直被歷代軍事家奉爲圭阜,沿襲數千年而不衰,時至今日仍然受到世界各國軍事界的廣泛重視。

然而,離奇的是,孫武和吳起同爲古代軍事天才,兩人的軍事成就和才華不相伯仲,但兩人的身後獲得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孫武被譽爲一代兵聖,無論知名度和美譽度,都要遠遠高於吳起,贏得人們的千年崇敬。

而相比之下,吳起就要落寞得多,人們在肯定他的軍事才能的同時,對他的爲人卻普遍不能認同,評價極低,甚至很多知名歷史人物都對吳起進行過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使得吳起簡直聲名狼藉,與他的軍事才能形成極大反差。

吳起的生活年代略晚於孫武,他是戰國時代衛國人,出生在一個富裕之家,“家累千金”。吳起少有大志,渴望幹一番出人頭地的大事業,但卻始終未能如願。他於是拋家舍業來到魯國,最終獲得魯國國君信任,成爲魯國大將,從此人生掀開新篇章。

吳起一生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任職,他先後指揮三個國家的軍隊,屢次擊敗強大不可一世的齊國和秦國,威名赫赫,所向無敵。縱觀他一生打過的勝仗,無論是規模、次數、對手的強大程度,都要遠遠勝過孫武。

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爲什麼讓吳起形象坍塌? 第2張

而吳起的《吳子兵法》,其軍事價值也絲毫不亞於《孫子兵法》,其中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用兵之害,生於猶豫,三軍之災,起於狐疑”,“治衆如治寡”,都被視爲經典的用兵治軍格言。

但吳起爲什麼沒能贏得和孫武一樣的美名?這要從白居易的一首詩說起。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詩評價吳起:“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意思是說,當年的大將吳起,母親死了他卻不回家奔喪安排後事,他的心地簡直不如飛禽烏鴉,烏鴉還知道反哺之義。

白居易爲什麼會如此痛斥吳起?原來,《史記》記載,吳起在發跡之前,離開衛國老家來到魯國,好不容易纔得到魯國國君認可,任命他爲武將。但偏趕上這時他的老家來人,告訴他母親去世了。按照古代慣例,作爲兒子的吳起要回家料理後事,並且要守孝三年。但如此一來,他剛剛獲得的武將職位自然就要丟棄了。於是爲了自己的前途富貴,吳起硬着心腸沒有回家爲母親辦理後事。

在極度重視孝道的古代,吳起的這種行爲是絕對不能被許可的。別說他只是一個諸侯小國的武將,日後明朝宰相張居正權傾朝野,母親死後他沒有遵守回家“丁憂”守孝的規矩,差點被文官們罵死,成爲一生污點。

因此吳起的這個舉動,也被視爲貪戀富貴、背棄人倫大道的可恥之舉,受到後人一致批判。曹操就曾批評過他“散金求官,母死不歸”,明代學者黃道周也曾指責他“吳子忍人,怒誅笑謗,母死不歸”。其中數白居易的詩句影響力最大,白居易是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流傳天下,使得吳起吳起的形象也因此崩塌,他沒能贏得後人的認可和美譽,也就順理成章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