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朝的百年戰爭的對手到底是誰?爲何那麼難纏呢?

宋朝的百年戰爭的對手到底是誰?爲何那麼難纏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大西北的日子,范仲淹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堪比最慘打工人。

他在表文跟老闆宋仁宗說,自己都憋出病了:“痛心疾首,日夜悲憂,發變成絲,血化爲淚。”

宋夏交戰之際,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來到了延州(今陝西延安),負責防禦西夏的軍務。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漁家傲·秋思》,寫於這一時期。

范仲淹心憂天下,在前線與宋軍將士同甘共苦,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宋夏戰爭中的“鎮戎三敗”震驚了朝野,也讓他看清了時代的危機,這纔是他痛心疾首的原因。

范仲淹的另一首經典之作《蘇幕遮》,也是在陝西時的作品: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從秋景秋思之中,可讀出范仲淹與戍邊士卒的思鄉之情,更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悲涼沉鬱。

正是殘酷的現實,讓范仲淹無比憂愁。西夏發兵後,宋軍接連遭遇了三場大敗,史稱“鎮戎三敗”,先後死傷約20萬人。

老宰相呂夷簡在朝中收到前線戰報後,驚呼:“一戰不如一戰,可駭也!”

慶曆元年(1041年),李元昊再次攻宋,就是利用了宋軍的矛盾心理。他在進攻中引誘一意主戰的宋將任福輕敵冒進,深入好水川(在今寧夏隆德)。

宋軍大舉出動,堅持韓琦殲滅敵軍主力的戰略方針。進入好水川后,任福才發現其中有詐,趕緊率軍沿好水川撤退,但李元昊早已在好水川口埋伏10萬精兵,並放置了許多裝有鴿子的泥盒。

宋軍將士出於好奇,打開了盒子,盒中繫有哨子的鴿子直衝雲霄,這是給伏兵傳送的信號。西夏軍看到信號,得知宋軍已中埋伏,迅速從四周分割包圍,殲滅宋軍萬餘人。

主將任福寧死不降,拔劍死戰,說:“我身爲大將,帶兵作戰失敗,只有一死以報效國家。”最後被西夏兵一槍刺入喉嚨而死。這一天,宋軍除了一名叫朱觀的將領倖存,其餘軍官全部陣亡。這是宋夏開戰之後最慘痛的失敗。

韓琦收拾殘兵敗將後,行至路上,無數陣亡者的家人手持死者舊衣,提着紙錢,對韓琦痛哭道:“韓大人回來了,我兒的魂魄還能歸來嗎?”

宋仁宗非常鬱悶,氣得飯都吃不下,將韓琦等人降職處分,三敗定川寨。次年,李元昊集合兵馬,第三次向關中發兵。

宋將葛懷敏兵分四路抵禦,下令各路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會師。此舉正合李元昊之意,他截斷定川寨的水道,燒燬河上木橋,斷絕宋軍退路,之後趁着天氣突變、狂風肆虐,向宋軍發起進攻。

宋軍又雙叒叕亂成一團,死傷無數,葛懷敏以下十餘名將領皆戰死,所部近萬人全軍覆沒。西夏軍趁勢直奔渭州城下,縱掠幾百裏,滿載而歸。

宋夏最初交戰,幾次重要戰役都以宋軍慘敗告終,損兵折將數以萬計,出乎宋朝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宋軍之敗,首先敗在軍事體制上。將兵分離、內外相制等政策削弱了將帥兵權,宋朝內部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也導致數量龐大的宋軍虛有其表,戰鬥力大打折扣。

正如學者詹安泰的評價,軍權集中帶來了軍力的削弱,政權集中帶來了官僚機構的龐大與癱瘓,財權集中帶來了統治階級的腐化。

宋軍交戰之前,宋軍中很多剛參軍的將士幾十年未經戰事,未嘗聽過戰場上的金鼓,也不識戰陣。他們生於衣食無憂的年代,充滿驕惰情緒,對西夏的情況缺乏瞭解。

當聽到李元昊稱帝,宋朝羣臣還以爲,李元昊“小丑也,請出師討之,旋即誅滅矣”。結果呢?誰也沒把這個“小丑”拿下,都是在吹牛。

相反,西夏以軍事立國,東征西討打下土地。李元昊不僅能征善戰,還不斷刺探宋朝邊境與朝中虛實,甚至花錢買來宋仁宗從宮中放出的宮女,就是爲了摸清宋軍底細。

宋朝的百年戰爭的對手到底是誰?爲何那麼難纏呢?

蔡挺是在范仲淹、韓琦之後鎮守西北的老臣。

一年冬天,他爲描述邊塞生活,作了一首《喜遷鶯》: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gāo]鞬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這首詞本來純屬蔡挺自娛自樂,後來卻傳到了宮中。

宮女見詞中有“太平也”等句,以爲是首好歌,皇帝聽了會高興,就唱給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聽。她們不懂“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是何意。

宋神宗一聽有“玉關人老”之句,才知蔡挺這是在抱怨鎮守邊塞多年,一年比一年老了,剛好最近幾年天下太平,姑且飲幾杯酒,尋求短暫的歡娛。

聽到這些吐槽,宋神宗寫了封信給蔡挺,說愛卿鎮守邊塞多年,我很掛念,朝中樞密院缺人,留個位子給你。於是,蔡挺調任中央,爲樞密副使,一時傳爲佳話。

這個美好的故事背後,是宋神宗一朝在對西夏戰事中打出了血性,“奮然將雪數世之恥”。

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其中的強兵措施就有裁汰冗兵、整編軍隊、設軍器監、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等。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宋軍的戰鬥力。

有了將兵法,將領與士卒形成正規編制,一改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

有了保甲法,大量農村壯丁接受軍事訓練,節省養兵軍費。

有了保馬法與軍器監,宋軍在軍備競賽中提升了一個等級,不再缺少戰馬,武器也不再是粗製濫造。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 年),宋臣王韶在王安石支持下,出兵經營河湟地區,轉戰五十四天,先後收復了熙(今甘肅臨洮)、河(今甘肅臨夏)等五州,拓邊二千里,招撫西北各30餘萬帳,設置熙河路,建立起一塊穩固的戰略基地。

王韶曾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的戰略。熙河開邊,實則斬斷了西夏的右臂,使西夏腹背受敵、各部相互孤立,一有良機即可出兵伐夏。

這位與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章惇、程顥等名臣文士同榜的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在宋夏對壘的棋局中打出了絕妙的“神之一手”。

機會,來了。

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發生政變,年少的國主李秉常被囚禁,其母樑太后把持朝政。宋神宗乘此良機,派出種諤等名將,五路攻夏,以西夏的興、靈二州爲目標,企圖一舉將西夏蕩平。

五路大軍中,出兵鄜延的種諤最爲積極,勢如破竹地攻下西夏多個城寨,一路打到夏州(今陝西靖邊)、銀州(今陝西橫山),因爲糧運不濟,又逢大雪,才被迫退兵。

元豐四年五路伐夏後,宋夏又爆發數次大戰,宋軍雖沒有如願攻陷西夏的靈州,但收復了夏、銀諸州和橫山北側。

此後,宋朝在這場百年戰爭中轉守爲攻。

宋朝的百年戰爭的對手到底是誰?爲何那麼難纏呢? 第2張

04.西北望,射天狼

熙河開邊之後,宋代詞人寫起西夏,總有一種志在必得的豪邁氣概。其中的代表作,爲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熙寧年間,蘇軾被外放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爲官時所作。詞中的“天狼”,即指西夏。

宋哲宗、宋徽宗在位時,宋朝延續熙寧、元豐年間的戰略,繼續蠶食西夏。

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1098年),章楶[jié]爲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集合兵馬修築了平夏(今寧夏固原西北)、靈平等 50 餘堡寨,增兵嚴守。

之後,宋軍在平夏城之戰中打退來犯西夏軍,並趁勝追擊,夜襲天都山(今寧夏海原南),使西夏失去聚兵就糧之地。

此後的宋夏戰爭中,西夏勝少敗多,多次求和,比過往慫多了。

宋徽宗即位後,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來到了西北戰場,他,就是童貫。

童貫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是一個大反派,在歷史上也有“六賊”之稱,但在宋夏戰爭中,他卻是一個有功之臣,曾爲陝西經略使,多次帶兵攻夏,對西夏步步緊逼。

有一次,童貫帶兵至湟州,適逢宮中失火,不太吉利,宋徽宗下手諭,命令各軍暫緩出兵。

童貫收到密令後,卻將其藏入靴中,一句話也不說。將領問他這是爲何?童貫說:“陛下希望出兵大勝。”童貫繼續帶兵出戰,竟取得大勝,又收復了四個州。

這一時期的宋夏戰爭,爲兩宋輸送了大量軍事人才。

在靖康之變中有心救國、無力迴天的名將种師道,渡江後的名將韓世忠、吳玠、吳璘、劉錡等早年都打過宋夏戰爭,陝西軍也成爲日後抗擊金軍的主力。

到了宣和元年(1119年),宋夏全面停戰時,西夏已經徹底失去橫山地區,再無防禦北宋的最後屏障。如果沒有靖康之變,宋夏戰爭有可能會是另一種結局。

可就在這時,宋夏之間出現了“第三者”,由女真人建立的金。靖康之變前後,西夏抓住了女真人這根救命稻草,轉而依附於金。

1127年靖康之變後,西夏利用北宋滅亡之機,攻佔宋朝此前在西北各州修築的城寨,收復了大片土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西夏與金劃分邊界,東以陝西與山西之間的黃河爲界,南以今陝西米脂、寧夏海原境內的蕭關、甘肅靖邊爲界。

隨着宋室南渡,宋夏幾乎斷絕來往,一場百年戰爭落下帷幕。一個神祕的西北王朝,也在與遼、宋、金、蒙等王朝的縱橫捭闔中漸漸歸於沉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