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南明,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1644年,當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進入北京的時候,很多漢人士紳和官僚羣體等在北京城下迎接吳三桂的到來。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們將迎來的是誰。

消息閉塞的時代,他們只看到李自成匆忙撤出了北京,還以爲是吳三桂率領明軍反敗爲勝,在上海關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要光復明朝的江山。

然而,當這羣遺老遺少看到一隊隊辮子軍向他們走過來,才知道吳三桂是投靠了清軍,而騎馬向他們走來的,是清帝國的攝政王多爾袞。

看到這種景象,很多士紳立馬閃人了,還有一部分人將錯就錯的將多爾袞迎進了明皇宮僅存的武英殿。

與兩個月前李自成進京時官僚士紳紛紛投靠的景象不同,官紳們對於來自關外的清帝國充滿了陌生與敵意。

畢竟,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如今的多爾袞,明帝國與後金和滿洲人進行了數十年的血戰,彼此都是敵國的身份是不可能在一瞬間抹去的。

而且,滿洲文化和中華文化大相徑庭,生活習慣、髮飾服飾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異,短時間內怎麼可能接受。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在大多數明朝官僚士紳的眼中,已過江南的南明政權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而西逃的李自成是他們的第二選擇,畢竟大家都是漢人,無非是改朝換代而已。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清軍的軍事行動遭到了直隸、山東、山西等地軍民的強烈抵抗,士大夫也大多不願投靠這個異族政權,不願接受“亡天下”的結局。

前明官僚士紳,一批一批的南下,投靠剛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時人曾寫道“昨聞泛海諸臣,漂沒者七十餘艘。樂哉諸臣,幸得免於一留再留”,從70餘艘這個數字,就可以感受到南下的官紳羣體數量有多大了,而後一句則可證明他們對於這件事的態度

所以,清軍入關的一開始,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他們的一腔熱血在南明政權和大順政權的眼裏,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李自成早些時候忙着“追贓助剿”已經遭到了廣大士紳羣體的反感和厭棄,雖然李自成竭力挽回,但隨着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上遭到各地地主團練的普遍反抗,已經沒有機會再向他們展示大順政權的善意。

而現在,初立於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在忙什麼呢?一方面在忙着內鬥,清除有可能導致位置不穩的的宗室和實權大臣,另一方面,在忙着清理那些“從賊逆臣”們。

前明官員陳名夏曾在李自成進京的時候曾表示投靠,當清軍入關時,他沒有跟隨李自成一起西逃,而是選擇了南下效忠南明,然而當他來到南方時,卻聽說南明朝廷正在捉拿“從賊逆臣”歸案,他自己也在名單之中。嚇得陳名夏慌忙北逃,重新投入了清廷的懷抱。

事實上,對待大順政權餘部,也可以看出南明一干人等的政治短見。當清廷呈破竹之勢打敗李自成的時候,南明政權竟還幫着打擊李自成餘部,絲毫沒有意識到誰纔是最大的敵人。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餘部首先意識到,應該團結南明政權共同對清,經過反覆的摩擦才最終被南明所接受,而那時,已經大勢已去了。

本來在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的這個時間節點,清軍尚未站穩腳跟、李自成又被士紳所拋棄,南明是有很好的機會恢復中華的。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第2張

然而,勢力已經窘迫,南明朝廷卻不思振作,沒有認識到清帝國的野心,反而花費有限的精力排斥異己,追究歷史的過錯,這使得南明喪失了這個難得的短暫機會。

所以,南明的人心,是他們自己胡作非爲而失去的,也怨不得誰。

雖然南明沒有抓住機會,但清廷卻很清楚目前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早在入京之初,清廷之中就有人意識到,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疾行徵聘,先收人望”。多爾袞接受了這個建議。

多爾袞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爲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多爾袞下令,留在北京的明廷六部、都察院、內閣等等官員,都以原職與滿洲官吏一起工作;

其次,多爾袞不追究出身,不管是曾經明朝的官吏,還是李自成任命的官吏,更不問閹黨還是東林黨,只要願意效忠清廷,一律錄用,不僅是官復原職,甚至是加官進爵;

第三,多爾袞還經常命令降清的明朝官員相互舉薦,借用明朝大量形成的士紳、師生羣體擴展官僚隊伍,以取得更多人的投效。

不僅如此,多爾袞還一改明朝敵國的態度,一進北京,就爲與他們打了一輩子仗的崇禎帝“具禮安葬”,還下令官民一律爲崇禎皇帝“服喪三日”。這一招實在誅心,矇住了很多人的眼睛。

在多爾袞一系列高難度的操作下,清廷很快就扭轉了在官僚士紳中的敵意,建立了他們投效的基礎。

南明拼命的往外趕,而清廷準備好高官厚祿拼命的籠絡他們,結果可想而知。很快,大量的前明官僚、軍官就帶着他們的門生、帶着他們的軍隊,投入了清廷的懷抱。

到了這一步,南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人心,而多爾袞代表的大清帝國,已經得到了人心。

因此,到了後期,實際上征戰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漢人的軍隊。有了高官厚祿,他們甘於效命,而滿洲八旗也就樂於成爲監軍和後援。

但清帝國的異族政權的面貌,哪是那麼容易抹去的。一旦有了優勢,清帝國的本來面目就露出來了,當年7月多爾袞就開始推行“剃髮易服”,這一舉動引起了廣大百姓的強烈反對,已經征服的漢地境內頻頻騷動。

然而,這竟然沒有影響清廷的統一事業,或者說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這一現象說明,清廷得到的所謂人心,是那些官僚士紳的人心,對於普通老百姓,他們並沒有那麼在乎。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清廷的成功,也揭示了所謂的“人心”真正含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