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廢黜太子之時,王掞爲什麼敢罵康熙?

廢黜太子之時,王掞爲什麼敢罵康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王掞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議舉太子”一事,可以說是“九子奪嫡”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無論各位阿哥怎樣的“胸懷大志”,都不敢明目張膽的爭奪儲君之位。可是,從此事開始,奪嫡之爭不僅在阿哥們之間由“暗奪”轉到了“明搶”,大清王朝的文官武將也被有意無意地分成了各個黨派,並且爲此相互傾軋、攻訐了幾十年。

而造成這一系列朝堂亂象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康熙突然之間廢黜了,已經穩居儲君之位三十多年的二阿哥胤礽。

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認爲:二阿哥胤礽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嫉賢妒能,處處打壓自己的兄弟,甚至連自己人也不放過;他賣官鬻爵、貪污斂財,不惜草菅人命;他不忠不孝,私通庶母。

以上種種,不論是哪一條罪行,都可以致這位太子於死地。但是,在康熙宣佈廢黜意旨的當天,太子太傅王掞爲自己的徒弟,一番真情辯白,不僅懟的將滿朝文武無言以對,甚至連康熙都罵得狗血噴頭。這又是爲什麼呢?

廢黜太子之時,王掞爲什麼敢罵康熙?

王掞的話語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句話:太子雖然有錯,但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然有過,而過不至於廢黜。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順着康熙與王掞的思路往下走:

第一、在康熙四十六黃河水災、以及後來的清理國庫欠款等事上,康熙以及百官都認爲,身爲監國的太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加上後來的鄭春華事件,讓康熙更加覺得太子德行有失。所以,康熙對胤礽的定語是:“不盡職,不修德,深負朕望。”故而,要將其廢黜!

可是,王掞卻說道:

皇上說太子不盡職,臣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爲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和張廷玉又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人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阿哥誰不是各自爲政,陰爲絆阻,甚至有暗中魘鎮者。

細想之下,王掞的話語非常靠譜!

通過劇情,我們不難發現,康熙治下的六部公卿大都掌握在各個阿哥的手裏。可是他們之中,除了一個光明正大的老十三,似乎沒有一個人是真心地想要輔佐太子的。

在內閣大臣中,佟國維老奸巨猾,算是鐵桿的“八爺黨”;馬齊不喜出頭,總是跟着一把手佟國維的步伐;而張廷玉是康熙皇帝絕對的心腹祕書,更不會暗中聯絡幫助太子的。

所以,在太子手下,除了一個名滿朝廷卻沒有絲毫權力的大儒王掞,再加上貪財淺薄的黃體仁、肖國興等人,就幾乎沒有任何勢力了。

所以,你能指望太子做成什麼事?盡什麼責?

第二、康熙認爲自己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無奈胤礽“所琢非玉”,難成大事!

可是王掞卻說,康熙並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只會一味地指責、打壓太子,並沒有用心的教導過他。

王掞的原話是:“太子輔政有功,難有一言褒獎,而偶有厥失,則雷霆之怒屢加,致使太子見皇上輒中心無主,戰慄失措,無所適從。”

關於這一點,在電視中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是在小說中,我們卻可以一窺真容:二阿哥胤礽之所以會和庶母鄭春華私通,其實是有着很深的淵源:

正如王掞所說,康熙對於太子胤礽可能“愛之深,責之切”,所以經常當衆責備太子的過失。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我們普通大衆都知道孩子有自尊心,做父母的一般都不會在人前呵斥、批評孩子。可是康熙卻似乎忘了這一點。

廢黜太子之時,王掞爲什麼敢罵康熙? 第2張

有一天,他又當衆責罵太子。當時還是侍女鄭春華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直接對康熙說道:“太子是一國的儲君,縱使有錯,皇上也不應該當衆責難,讓其威儀盡失。”

康熙帝聽到後,不僅沒有責備鄭春華,還將她升爲了自己的妃嬪。可見,康熙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失妥當。

事情到這裏還沒有完。鄭春華的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康熙的讚賞。更是讓從小缺失母愛的二阿哥,對這位庶母有了特殊的感情。從此,兩人慢慢步入了深淵。

也就是,王掞說得話非常有道理,康熙絕對有“不教而誅”的嫌疑。這樣一來,廢太子之舉,“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更無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之問”。

顯然,對於王掞這樣的靈魂拷問,康熙是無法回答的。

雖然,太子胤礽被廢確實有着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不管是正史,還是在《雍正王朝》裏,都有康熙重用其他皇子、掌管六部記錄。康熙這樣的舉動,可能有利於皇權的集中,但是也間接地增加了其他皇子的奪嫡資本。而且,康熙確實對於太子過於嚴厲。作爲帝國“二把手”的胤礽,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慢慢地被玩死了。

所以,面對王掞的質問,康熙無言以對,也是自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